為什麼吳思遠被稱為​香港電影教父?他對香港電影的貢獻有多大?

電影新世界 發佈 2022-09-20T02:24:25.513753+00:00

香港電影界有很多牛逼閃閃的名字,比如電影大亨向華強、黃百鳴,影壇大哥大洪金寶、鄧光榮,影壇教父鄒文懷、吳思遠,等等。

這叫鐵指寸勁,是鐵布衫的克星。

《鷹爪鐵布衫》


香港電影界有很多牛逼閃閃的名字,比如電影大亨向華強、黃百鳴,影壇大哥大洪金寶、鄧光榮,影壇教父鄒文懷、吳思遠,等等。

鄒文懷一手創辦了香港影壇巨頭嘉禾,捧紅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稱之為香港電影教父是實至名歸。

那麼,為什麼吳思遠也被稱為香港電影教父呢?他對香港電影的貢獻有多大?


1944年,吳思遠生於上海,14歲時隨家人南遷至香港,畢業於香港新法書院。

1967年,吳思遠報名參加邵氏兄弟電影的第6屆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畢業後他進了邵氏做場記,從此開始電影生涯。

【天下武功出少林,香港電影出邵氏。嘉禾老闆鄒文懷也是出自邵氏的。吳思遠入行時,鄒文懷已經是邵氏的CEO。】

1949年左右開始,很多上海電影人,包括電影明星演員、導演、攝影師、燈光師和製片人紛紛跑到香港。這樣的電影人才南下潮流,一直到60年代後期還在繼續。

可以說,香港電影繁榮的開始,其實是上海電影繁榮的一個延續。

邵氏的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都是從內地南下的;連邵氏兄弟幾大巨頭,也是從上海開始電影事業的。

會講上海話的吳思遠,可以無障礙地和這些上海來的電影界前輩溝通,得到了迅速的成長。

1971年,入行四年的吳思遠作為導演,與羅臻合作導演了第一部電影《瘋狂殺手》,動作指導是袁和平袁祥仁兄弟。

作為電影導演和編劇,吳思遠的代表作還有《鷹爪鐵布衫》、《廉政風暴》、《法外情》等,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省金馬獎的最佳編劇提名。


1998年,吳思遠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榮譽;2013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這些榮譽,更多是表彰吳思遠作為電影人在幕後的工作。

1972年,吳思遠與朱煥貴聯合創辦富國影片公司;1973年,獨立創辦思遠影片公司;1977年,吳思遠開始擔任獨立監製和電影製片人,從此開啟了其電影教父的傳奇之路。


1978年,出道8年的成龍憑藉《蛇形刁手》和《醉拳》一炮而紅,打響了其功夫喜劇的招牌。他背後的導演和武術指導是袁和平,監製和出品人就是吳思遠。

成龍這樣的巨星,遲早是會紅的,但紅在吳思遠手裡也絕非偶然。

成龍出師後,也在片場跑了幾年龍套,包括在《猛龍過江》中擔任李小龍的替身。1976年,差點做了廚師的成龍被羅維從澳洲拉回來,才開始擔任男主角,但演了十幾部電影都不紅,直到他被借給吳思遠的公司拍了《蛇形刁手》和《醉拳》。


1979年,吳思遠從佳藝電視台發掘出電影鬼才徐克,出品並監製徐克的電影導演處女作《蝶變》,之後又合作了《地獄無門》。

之後,新藝城成立,徐克成為其骨幹的新藝城七怪之一,與吳思遠的合作暫時停止。

新藝城結業之後,徐克以電影工作室的形式與嘉禾合作。

1992年開始,吳思遠以獨立監製的身份,參與《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新龍門客棧》、《雙龍會》、《青蛇》等片的製作,恢復與徐克的合作。

其中,《新龍門客棧》吳思遠不僅是監製,還是出品人;更是他親自北上交流,促成了與瀟湘電影製片廠、寧夏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的合作。

《雙龍會》是吳思遠唯一一次作為演員出鏡的影片,飾演一個船廠打牌的工人,另外兩個牌友分是徐克和林嶺東,《雙龍會》的導演。

1988年,香港電影導演會成立,吳思遠是第一任會長,並連任兩屆,成為永遠榮譽會長。

《雙龍會》就是香港導演會為籌集經費購置新會址拍攝的電影,作為會長的吳思遠自然義不容辭出演,並擔任監製。

1991年華東水災,吳思遠帶領導演會幾十位導演在賑災大匯演上現場捐款了幾十萬港元,之後又發動全港演藝明星義演賑災電影《豪門夜宴》;也是他促成了香港武師公會、編劇家協會、演藝人協會等香港電影組織的創立。


1985年,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專注電視事業,一心想轉投電影圈的劉德華被邵氏TVB封殺。這一年,邵氏票房最好的電影就是劉德華主演的《法外情》,其導演、編劇和出品人都是吳思遠。

1990年,出道十年的周星馳,憑藉《賭聖》第一次成為年度票房冠軍,一炮而紅。《賭聖》的導演和監製是劉鎮偉和元奎,出品人又是吳思遠。

其中,武行出身的元奎,其導演處女作《龍之忍者》,也是吳思遠出品的,還大膽啟用了新人李元霸。

【元奎的師弟元彬,從武術指導升級做導演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和《黃飛鴻之王者之見》,也都是吳思遠監製的。】

2008年,在香港混了5年的吳京,第一次轉型做導演,處女作《狼牙》,出品人還是吳思遠。

2018年,獲少林寺授權的《少林寺2》宣布啟動,吳思遠擔任總監製和編劇,發布會上放出豪言:一定要培養出下一個成龍!

在發掘電影新人上,吳思遠從來不遺餘力,而且極具伯樂眼光,不愧為香港電影教父。


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包括李連杰在內所有演員都是大陸人,但導演張鑫炎是香港人,出品公司也是香港公司。

所以,當年上映時是以進口片引進的,票價也比普通國產片貴。

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代表團第一次北上,主動和內地電影主管部門接洽,尋求更深入的兩地電影合作,以期改變這種落後的兩地電影合作形式。

當時香港電影代表團的團長是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許冠文,吳思遠是副團長

有了這次北上,才有了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以及後來的各種合拍電影。

《新龍門客棧》的大部分主創都是香港電影人,內地電影廠提供外景地和其他工作人員,包括那個剔骨的快刀手。

1993年,李連杰和嘉禾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是和全亞洲最大的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合作的,在北京拍攝,用了很多北影廠的演員。

吳思遠是本片的監製,也是投資出品方之一。

【當年,李連杰和嘉禾關係破裂,唯有吳思遠這種有威望和關係的前輩居中調停,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能夠促成《黃飛鴻之獅王爭霸》與北影廠合作,不只是因為李連杰是北京人,而是吳思遠的努力爭取。

當然,這也是當時大陸電影行業大形勢的變化。


1993年,廣電發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宣布從當年起,取消中影公司對國產故事影片的「統購統銷」政策,由製片廠直接面向電影市場發行放映。

也就是說,以前國產電影是國家包銷的,不愁票房;以後就得在乎票房了,不然買膠片的錢都沒有。

當時政策下的合作方式是:香港片方必須用內地的景和人,還要跟當地的電影製片廠合拍,電影的內地版權也要送給那個廠,他們出一點勞務,香港方面占投資大頭。

這不是一個很完善的合拍政策,但卻是很好的嘗試,這是中國電影分帳合作的第一步。

劉德華林青霞的《刀劍笑》是和天津電影製片廠合作的,

黎明吳倩蓮的《半生緣》是和天山電影製片廠合作的,

劉青雲潘虹的《股瘋》是和瀟湘電影製片廠合作的,

張國榮吳倩蓮的《夜半歌聲》是和北京電影製片廠合作的,

梁家輝徐錦江的《水滸傳之英雄本色》是和珠江電影製片廠合作的,

林青霞鞏俐張敏的《《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是和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作的,等等。

1995年,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也是在寧夏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拍攝,與西安電影製片廠合作。

不過,那次合作並不成功,雖然《大話西遊》後來在網上封神,但西影看不上《大話西遊》,當年內地的票房也確實不行。


2003年6月29日,內地和香港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從此香港電影不再受引進片額的限制,可以合拍片的形式進入內地市場。

這時候的香港電影正處在最低谷時期,產量只有90年代巔峰時期的五分之一,質量更是難有當年的經典。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香港電影也不可能獲得更好的投資,當年那種僅靠台灣省市場就能收回成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現在香港電影,上一點規模的電影都是合拍的,與內地電影的合作,才是正道。

2002年的《無間道》是港片最後的經典;可從《無間道Ⅱ》開始,已經是合拍片了。


從2001年開始,吳思遠在上海成立影視文化公司,還在北京、上海開設院線;2013年受聘擔任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及電影電視學院名譽院長,早已把電影事業重心轉身內地。

現在我們看到,林超賢、陳可辛、王晶、徐克、成龍、周星馳、劉偉強等等,一大批香港電影導演都已經北上拍片,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這背後,離不開吳思遠等香港電影北上先行者的努力和探索。

這樣的吳思遠,當然配得上香港電影教父之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