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家角度聊聊劉亞仁和他的Studio Concrete

熱點生活資訊圈 發佈 2022-09-20T07:19:23.906472+00:00

怎麼說,豆瓣開局5.2分著實有點慘,畢竟很多人都是抱著看《速度與激情》的心態,但作為潮流媒體從業者,我其實從另外角度在電影中發現了一些亮點。

  上月26號,由NETFLIX製作出品電影《Seoul Vibe》上線。當時衝著海報上濃濃的80年東岸HipHop風格、「Drive Back To 1988」 的Slogan,以及劉亞仁的演技保證,我忙裡偷閒找了個下午把電影看了。emmm...怎麼說,豆瓣開局5.2分著實有點慘,畢竟很多人都是抱著看《速度與激情》的心態,但作為潮流媒體從業者,我其實從另外角度在電影中發現了一些亮點。

  沒有鞋帶的金標Superstar和Air Jordan 3白水泥,搭配著Kangol經典Bucket Hat,和不太多見來自Stussy、Tommy Hilfiger、Champion、NIKE、adidas等80年代的Vintage套裝,再由Run-DMC的《You be Illin'》,Davy DMX的《One for the Treble》和Eric B. & Rakim等音樂線索串聯,《Seoul Vibe》本質上是架空在1988年漢城的「美國80、90年代街頭Vibe」。

  如飾演主角的劉亞仁在新聞發布會中所講,「《Seoul Vibe》是一部有趣且無腦的影片,它沒有傳達什麼深刻理念,但確實展示了當時的一些重要歷史元素」,動作飆車戲碼的背後,其實是部充滿復古格調的時髦電影。我看到很多粉絲都在為劉亞仁鳴不平,「我家哥哥堂堂青龍影帝竟然拍這種劇本」,但我反倒想換個思路,假如真就要拍這樣一部電影,除了劉亞仁,還存在更適合的人選嗎?

  眾所周知,韓國藝人公司就是個巨大的造星機器,批量、精準、完美地「製造」著一批批偶像練習生,這是K-POP長久立於世界娛樂不敗之地的根基,但亦是瓶頸。所以我們見識到那些真正在時尚語境下被肯定的K-POP Stars,無一不是個人氣質極強的「異類」,比如BLACKPINK、G-DRAGON、Dok2、吳赫、劉亞仁。

  而在諸位中,劉亞仁似乎又成了「異類」中的「異類」,作為在美國《紐約時報》「2018年十大最佳表演」評選中唯一入圍的亞洲演員,他並不只是專業素質過硬的單一偶像,演員、明星、藝術家、主編、詩人、創意總監、商人,就連不同場合下稱呼自己也會有劉亞仁(藝名)和嚴弘植(本名)之分。正如他曾在《DAZED CHINA》的媒體採訪中寫到「不管怎樣,好像每個人都需要不同形式的演技,明星和演員的差距僅此而已。我想在不同情況下,愉快並且享受地完成我選擇的責任和角色」。《老手》中囂張跋扈的財閥闊少,《燃燒》處在社會邊緣的迷茫青年,又或是《Seoul Vibe》喜歡HipHop的飆車徒,他有著比其他演員更多元但又嚴謹明確的實力和魅力,這是他有別傳統演員的特質,也是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這種「異類」氣質在中國本土商業品牌中同樣存在,就是CROQUIS(速寫)。去年夏天,劉亞仁出任CROQUIS(速寫)品牌代言人,並為「美麗不應拘束於標準規則」的21秋冬「美麗新世界」系列帶去和諧演繹。如果說首次合作CROQUIS(速寫)看中的劉亞仁作為演員角色下的多樣氣質,那最近與其藝術工作室Studio Concrete的聯名系列,瞅準的則是他生活角色下的能量。

Studio Concrete

混凝土下的平凡能量

Silver Factory

  在藝術語境中,「Factory」常常讓人聯想到波普藝術家Andrew Warhol在60-80年代間位於紐約的工作室。1963年,受Billy Name公寓裝潢的影響,Andrew Warhol用鋁箔和銀色噴漆在紐約東47街231號的5樓,設計了名為「Silver Factory」的工作室,它不僅是因為這是他出產最多版畫藝術、電影的居所,還有其聲名遠揚的派對世界。

一場在Silver Factory被警察叫停的Party 1964

  銀色代表未來、激進、反射與阻斷,在政治環境喧囂混亂的60年代,Silver Factory為身在紐約的藝術家、作家、演員、音樂家、自由思想家,提供了被藝術隔絕於現實之外的烏托邦空間,Lou Reed、Bob Dylan、Mick Jagger、Truman Capote都是當年的派對常客。擺脫所有抑制與阻礙,「Factory」見證了紐約的反文化崛起。

Studio Concrete

  2014年,劉亞仁與身邊多年從事藝術、設計的朋友們共同創立了藝術工作室Studio Concrete,不能說完全受Andrew Warhol的影響,但無論是命名還是初衷都和「Factory」有著些許相似之處。首先是名稱中Concrete的形容,它既有「混凝土」般普通、平凡、大眾的寓意,也代表著有形與具體,總結起來就是腳踏實地。「藝術看似自由,但首爾藝術氛圍自始至終有著一層模糊的屏障」,劉亞仁希望 Studio Concrete可以成為一個沒有枷鎖束縛的藝術空間,為此他改造了一棟位於首爾龍山區漢南洞的紅磚別墅,將藝術畫廊與咖啡館同時凝聚在一層,告訴公眾展示與欣賞藝術的自由,就應該像喝咖啡一樣簡單。

HAPPENING by Kim Jaehoon

FLOWERS & FORTRESSES by Casper Kang

HOUSEWARMING by Jang Hosuk

A NOW by Young-Nam Song,Seulbi Kim

Petrichor : Petricor by Sinae Yoo

  做藝術最重要的是作品,如果說「Factory」的活躍派對濃縮了現代美國藝術風格,那劉亞仁同樣希望Studio Concrete能夠成為韓國藝術成長的見證者。在Studio Concrete籌劃策展的這些年來,工作室的大半精力、時間、金錢都花費到支持與倡導韓國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身上,劉亞仁認為這是他主理人角色「回饋社會的方式」。

HISTORY OF UNDERCOVER T GRAPHICS by Jun Takahashi

  而作為與時裝藝術密切接壤的空間,Studio Concrete同樣是許多時尚品牌面向韓國公眾傳遞概念的話筒。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HISTORY OF UNDERCOVER T GRAPHICS」,Jun Takahashi借Studio Concrete將1990-2014年所有的T恤圖像設計帶進大眾視野,以此分享品牌詭異怪誕的精神世界。

Translation by VOGUE X BALENCIAGA X Studio Concrete

  又或是為慶祝《VOGUE Korea》成立20周年之時,帶來VOGUE X BALENCIAGA X Studio Concrete三方合作展「Translation」。彼時Demna Gvasalia剛剛走馬上任BALENCIAGA的創意總監,三方以英國攝影師Mark Borthwick為BALENCIAGA 2016早秋(Demna Gvasalia給BALENCIAGA做的內部秀,也是其第一支品牌作品)拍攝的未公開作品為紀念,慶祝《VOGUE Korea》與BALENCIAGA迎來的新紀元。

  事實上光有場地與作品似乎還是無法解決藝術與公眾間的天然隔閡,無論是策展、藝術界,或是品牌與藝術家之間的商業合作,那些值得被「收藏」的藝術依舊只是部分階層才能享受的文化。

  於是Studio Concrete在創辦5周年紀念之際,宣布開展了最代表工作室秉性的實驗項目「CONCRETE 1111」。Studio Concrete以旗下藝術家Chul-Hwa Kwon「TANGO」展覽中的136 件作品為對象,嘗試「以物易物」的全新藝術品交易模式:無論國籍、性別、年齡、有無參與藝術活動,任何人,任何有形的(如金錢、或其他實物)或無形的(專利技術、權利、時間、服務等)事物,都可以申請交易。而所有被記錄下來的交易方式與內容,共同組成了這支帶有社會性、集體性、可持續性價值的集體藝術作品。劉亞仁與他的Studio Concrete用藝術方式對當代「藝術」價值帶去了全新的界定標準,並強化了大眾審視藝術價值的權重,這是「混凝土下的平凡能量」。

SERIES 1 TO 10

是產品也是藝術企劃

  發掘新藝術家、擴大創作者受眾、普及藝術增加與公眾間的親密度,Studio Concrete一門心思扎進復興韓國藝術文化的重任,但別忘了人家可不是什麼「福利機構」,除了劉亞仁靠演戲賺錢輸血,販售藝術家周邊亦是工作室的主要來源,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劃便是「SERIES 1 TO 10」。

  不管真假,我估計不少人都見過這背後印著巨大阿拉伯數字的一系列單品。「SERIES 1 TO 10」最早推出於2015年,一檔討論情緒與數字關係的產品企劃。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謂的幸運數字,或因私人經歷導致對某種數字情有獨鍾。比如我喜歡的數字8,看中的就是它的發財寓意,和萬事只要做到8分就能讓絕大多數人都皆大歡喜的處世之道。而劉亞仁最初想要創作這檔產品的動機,還是來自偶然聽到好友Vivian與她男朋友間的一場對話:「How do you feel,1 to 10」?

  朋友的偶然對話顯然觸碰到了劉亞仁作為演員擅長的共情面,每個穿梭在大城市的生物,最先學會的就是壓抑情緒,他希望「SERIES 1 TO 10」成為每個城市動物心靈出口,「讓我們能夠大方談論自己的日常情緒並表達感受,即使是度過了糟糕一天」。企劃的首支作品SERIES 1 TO 10 ver.1就是將數字與情緒聯繫,從1到10,每個數字代表一種狀態。劉亞仁和他的Studio Concrete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遞著都市青年人最私密的情緒訴求,開啟了「SERIES 1 TO 10」不僅是產品更是藝術企劃的第一步。

1|LOW2|EMPTY 2|EMPTY

《裸女跪在紅色沙發前》 《從後面看的女人(1888)》

3|BLUE 4|LAZY

《年輕的學徒(1918)》 《阿涅爾的浴者(1918)》

5|BALANCE 6|HOPE

《水仙花(1599)》 《吹肥皂泡的男孩(1867)》

7|DANCE 8|SUPRE

《舞蹈課(約1870年)》 《維納斯和丘比特》

9|LOVE 10|HIGH

《吻(1898)》 《自畫像——笑(1907)》

  既然是「藝術」企劃,為何不直接就與真正的古典藝術結合?在SERIES 1 TO 10 ver.1備受追捧的兩年後,Studio Concrete相應推出了「MASTERPIECE」(大師系列)。以具體的數字、情緒、色彩去捕捉過往古典繪畫中隱晦神秘的情感流露,是Studio Concrete為現代人解讀過去大師佳作獻上巧思,就好像若不是有著Empty的提示,或許我們很難理解丹麥畫家Vilhelm Hammershøi借女人全神貫注做事去傾注空虛感的精妙。劉亞仁和他的團隊用很當代藝術的方式拉平了公眾與大師的鴻溝,正應了他們的初衷,讓欣賞藝術就像喝咖啡一樣簡單。

CROQUIS(速寫)

Studio Concrete

SERIES 1 TO 10「GROCERY」

  出於我的理解,劉亞仁很像韓國版「藤原浩」,屬於外人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節奏。藤原浩最厲害的地方從來都不是拿著Fragment Design的閃電Logo到處「蓋章」,而是領先行業的概念與想法。劉亞仁和他的Studio Concrete有著相似的格局,「SERIES 1 TO 10」說白了就是簡單的Logo印花Tee,但在Studio Concrete多年的藝術投資和超前嘗試下,成為了處在大眾消費品與當代藝術間的平衡點。

CROQUIS(速寫)X Studio Concrete

  今年8月,幾乎不做聯名且及經常從多位面視角觀察青年文化的CROQUIS(速寫),宣布與劉亞仁及其藝術工作室Studio Concrete,以復刻聯名的方式將 SERIES 1 TO 10企劃的第三系列「GROCERY」(食物系列)引入國內。酸黃瓜、西蘭花、沙丁魚罐頭、炒麵、壽司、幸運餅乾、漢堡、泡菜、生蚝和奶昔,CROQUIS(速寫)與Studio Concrete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定番形態的Tee與帽衫,其中帽衫還是韓國並未發售的獨占款。作為當年上架就Sold Out的爆款,如今終於有機會原價入手。

1|LOW 2|EMPTY

酸黃瓜 西蘭花

3|BLUE 4|LAZY

沙丁魚 炒麵

5|BALANCE 6|HOPE

壽司 幸運餅乾

7|DANCE 8|SUPRE

漢堡 泡菜

9|LOVE 10|HIGH

生蚝 奶昔

  相比於ver.1系列的直白和「MASTERPIECE」的深刻,「GROCERY」通過感性食物去表現情緒的創意方式更加輕鬆、玩味且市井,為此劉亞仁還為「GROCERY」系列賦予了「EXPRESS NOT IMPRESS」(去表達真實感受,生活並不是模糊印象)的價值觀。還記得之前我在《造型示範|CROQUIS(速寫),置身於「日常」的觀察、感受和思考!》中寫道:「將自己置身於「日常」之中去觀察、感受和思考 ,再將所得融入到設計,才是今天CROQUIS(速寫)創作靈感的真實取材」。果然CROQUIS(速寫)和劉亞仁不是單純的代言合作,「GROCERY」系列就是雙方現實體悟的不謀而合。

  結語

  有和我一樣喜歡數字8但極討厭泡菜的嗎?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情緒數字和食物是什麼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