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紅色帝國」,真的是戈巴契夫葬送的嗎?

政史研究所 發佈 2022-09-21T01:40:39.042040+00:00

他是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很多人罵他叛國叛黨,因為蘇聯是在他手上瓦解的。但蘇聯作為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大國,平庸的戈巴契夫真的能靠一己之力葬送它嗎?

戈巴契夫死了,享年91歲。

他是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很多人罵他叛國叛黨,因為蘇聯是在他手上瓦解的。

但蘇聯作為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大國,平庸的戈巴契夫真的能靠一己之力葬送它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戈巴契夫前幾任領導人身上尋找答案。

一、史達林模式的弊端

蘇聯在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體的69年時間裡,除了短暫的列寧時期外,基本都是按照史達林模式在運行的。

1926年,蘇聯在外部資本主義的包圍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

當時,史達林通過犧牲農業和排擠輕工業的方式,大力發展重工業和軍工產業,在這種片面的發展下,蘇聯僅用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便完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上百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業化道路。

這一令人驕傲的成績讓蘇聯很快成為了重工業強國,其建立和維持的龐大的軍事體系,也在後來的衛國戰爭中戰勝不可一世的德國,拯救了蘇聯。

但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與世界市場想脫離,最終成為了狹窄的孤島經濟。

也就是說,蘇聯在史達林時期短暫的高速發展是以後來的緩慢低速為代價的,因為它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而在發展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蘇聯又普遍採用暴力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大多數的富農在運動中被直接消滅,這種做法造成了農村社會的大動盪和生產力的大破壞。

三十年代的「大清洗」運動更是給蘇聯社會各方面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創傷。

1953年,赫魯雪夫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在史達林時代成長起來的赫魯雪夫對史達林模式的弊端有著深切體會,但同樣的,長期生活在史達林模式下的赫魯雪夫始終沒有擺脫史達林體制的束縛。

他全盤否定史達林,對史達林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但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應急性、隨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在他的一通亂改之下,蘇聯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又滋生了很多新的問題。

他的急躁冒進喪失了蘇聯改革的大好時機,最終,黨內高層集團因實在不能容忍赫魯雪夫改革,遂將其廢黜。

赫魯雪夫之後,勃列日涅夫上台。蘇聯開啟了18年的穩定時期,但這個「穩定」一定要加一個引號。

1970年代,蘇聯財政走上了狗屎運,石油開採量和天然氣產量翻了十幾番,恰逢70年代中東產油國因為動亂爆發了石油危機,石油產量下降,價格飆升,蘇聯從中大賺了一筆,其財政對能源的依賴從15%一路飆到了53%,人民的工資也翻了一倍。

然而,這種暴發戶式的經濟增長,讓蘇聯社會的各個角落迅速腐化,蘇聯的上層官僚集團成了新的權貴集團,一時間,腐敗和賄賂成風,貪污和享樂盛行。

蘇聯的整個領導階層逐漸脫離了群眾,對於經濟增長的下降也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社會各階層的離心傾向不斷增長,不同政見者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訐,蘇聯在這一時期的「穩定」已經變成了「停滯」,整個社會都處於一種僵化狀態。

蘇聯在這一時期與西方的經濟鴻溝和技術差距越拉越大。

二、戈巴契夫怎麼「改垮」蘇聯?

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客觀來說,戈巴契夫接手的蘇聯確實是一個病入膏肓的爛攤子。

在面臨重重困難和危機的條件下,戈巴契夫認為蘇聯社會的一切畸形狀態和不正常現象都是史達林體製造成的,這種困境經過治理是能夠得到糾正和克服的。

因此,他決意要對史達林體制進行改革。

一開始,戈巴契夫進行的是經濟改革,在經濟改革沒有取得成效後,他決定對政治下一劑猛藥。然而,正是這個改革的「猛藥」成為了葬送蘇聯的致命「毒藥」。

戈巴契夫反對史達林體制,但他並不反對社會主義,他認為十月革命後在蘇聯建立的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集權主義制度,這種制度是註定要失敗的,但社會主義思想仍然是有生命力的。

為了改變他認為的「集權主義」,他開始將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引入到蘇聯,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戈巴契夫對現存的制度產生的懷疑越來越大,他認為僅僅是「改善」已經拯救不了蘇聯了,他決定要對蘇聯的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全面的改造。

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所謂的「公開性」和「民主化」。

他渴望用西方那一套東西來變更現存制度。

他通過實現差額選舉、建立代議制、建立總統制等模仿西方的一系列舉措,一步步瓦解了黨在社會中的領導地位和官方的意識形態,蘇聯賴以存在的制度根基沒有了,蘇共也終於喪失了對蘇聯的領導。

而真正讓蘇聯失去對各加盟國控制的直接事件,是蘇聯魯莽地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在七八十年代,自然資源帶給蘇聯的紅利還沒有結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帶來的巨大財富使蘇聯沖昏了頭,竟一頭扎進了被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

蘇聯本以為三到四周就能結束戰鬥,消滅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裝,然而頑強的阿富汗游擊隊,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竟硬生生地將蘇軍拖入了長達9年的戰爭泥淖中。當戰爭進行到第5年時,蘇聯領導人已經換了3個。

1985年,戈巴契夫接過了蘇共最後一個總書記職位。

他上台之後,便謀求退出阿富汗戰爭,這一行為給蘇聯軍隊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1989年,蘇軍徹底撤出了阿富汗,阿富汗戰爭給蘇聯的經濟和政治帶來了極為沉重的災難,蘇聯的政治領導為了轉嫁戰爭罪責,選擇了讓軍方「背鍋」,大批將軍們被問責,這導致了蘇共黨政一方和軍隊一方產生了難以彌補的分裂和鴻溝。

在後來蘇聯各加盟國要求分裂聯盟,謀求獨立時,蘇聯的政治家們再也無法利用軍隊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了。

1989年8月23日,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周年的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居民組成幾百公里的「人鏈」將三國的首都連接起來,抗議史達林在1939年強加給他們的這個強制性聯盟,有1/5的居民走上街頭,呼籲獨立。

面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要求,戈巴契夫沒有選擇武力鎮壓,因為蘇聯軍隊已經不再是他手中可靠的被馴服的軍隊了。他決定採用法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解決危機。

但這加劇了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的反抗情緒,其中立陶宛召回了他們在蘇聯最高蘇維埃中的代表,並宣布建立自己的軍隊。

三、俄羅斯的背叛是蘇聯解體的最大因素

就在此時,葉爾欽為了與戈巴契夫爭權,對民族分離主義浪潮推波助瀾,他飛到愛沙尼亞,與波羅的海三國的領導人一起商討對策,表示相互支持,一起推動各國的獨立運動。

葉爾欽的背離是導致蘇聯最終分裂的最大因素。其實,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實際上無法動搖蘇聯的根基,它們三國人口只占蘇聯人口總數的2.8%,也不擁有重要資源。

蘇聯可以沒有波羅的海三國,也可以沒有外高加索三國,但唯獨不能沒有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是蘇聯的支柱,只要俄羅斯還在,蘇聯哪怕成為一個小蘇聯,也不會在地圖上被完全抹除。

但俄羅斯的背離,使得蘇聯喪失了最大的支柱。

1990年6月,在葉爾欽等人的鼓動下,俄羅斯發表聲明,宣布俄羅斯聯邦是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的憲法和法律在俄羅斯全境高於蘇聯的憲法和法律,俄羅斯聯邦保留退出蘇聯的權利。

在俄羅斯的帶頭示範下,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摩爾多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9個共和國紛紛發表了主權宣言。

1991年6月,俄羅斯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總統選舉,葉爾欽當選為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當上總統後便開始自行其是,完全不把戈巴契夫放在眼裡。

他親自訪問美國,還表示要獨立自主地與美國發展關係。

面對這種狀況,戈巴契夫企圖通過簽署《新聯盟條約》來尋求出路。在《新聯盟條約》中,蘇聯的原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仍簡稱「蘇聯」。

新蘇聯承認了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權,他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政治、外交、稅收和法律等權利,但蘇聯的法律在聯盟職權範圍內至高無上,蘇聯在國際關係中仍為一個主權國家。

15個加盟共和國中有8個準備簽署條約。

1991年7月29日,戈巴契夫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舉行了秘密會晤。

戈巴契夫要求他們在8月20日之前儘快簽署新聯盟條約,並同意罷免蘇聯現任總理、副總統、克格勃主席、國防部長、內務部長等人的職位,讓納扎爾巴耶夫擔任新總理。

秘密會晤結束後,戈巴契夫便在8月5日去克里米亞休假去了,然而他們秘密會晤的消息走漏了出去,8月19日,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強硬派發動了政變,軟禁了戈巴契夫。

他們的目的是廢除戈巴契夫的改革,並挽救即將走向解體崩潰的蘇聯,但政變僅僅堅持了三天便宣告失敗。

「八一九」政變的失敗沒能挽救蘇聯,反而加速了蘇聯的崩潰。

政變失敗後,戈巴契夫離開了權利中心,蘇聯共產黨的力量不再起作用,而葉爾欽憑藉著平定「八一九」政變的資本,其權利大大加強,俄羅斯實際上已經頂替了蘇聯聯盟中央的地位。

這讓其他加盟共和國很不爽,本來他們和俄羅斯是平起平坐,但俄羅斯卻在一夜之間坐上了聯盟老大的位置。於是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選擇獨立。

但直到此時,戈巴契夫仍不願意蘇聯解體,他打算繼續擬定一個新的政治聯盟條約,維持聯盟的存在。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戈巴契夫不斷向葉爾欽妥協,希求得到俄羅斯的支持,但卻遭到了葉爾欽的不斷阻撓。

事實上,葉爾欽已決意埋葬蘇聯,他把戈巴契夫保留聯盟的努力看成是「拯救戈巴契夫的聯盟」,為此,他千方百計鼓動波羅的海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

葉爾欽的阻撓讓戈巴契夫保留蘇聯的努力徹底成為泡影,因為如果俄羅斯不選擇獨立之路,蘇聯就不會徹底解體,哪怕最後就剩俄羅斯一個共和國,蘇聯都可能存在,但是沒有了俄羅斯,蘇聯就完全不可能存在了。

但葉爾欽為了攫取國家的最高權利,終於選擇了徹底葬送蘇聯。

1991年12月8日,葉爾欽和白俄羅斯、烏克蘭的領導人在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宣布成立獨立國家國協,從而建立了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蘇聯,並同時宣布,蘇聯作為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實體停止存在,蘇聯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結束了。此後,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了蘇聯。

四、結語

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一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爾欽。

那天晚上,莫斯科的夜空顯得分外冷寂,蘇聯國旗伴隨著歡快的聖誕鐘聲,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一個史無前例的「紅色巨人」,就這樣在一夜之間,轟然倒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