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入塵煙》:票房破億,文藝片為何能逆跌?

影視圈magazine 發佈 2022-09-21T19:48:49.095985+00:00

《隱入塵煙》並沒有用營銷帶動票房,在宣發成本極低的前提下,這部片子幾乎純靠口碑,和短視頻二創的「自來水」,實現了票房逆跌。


《隱入塵煙》並沒有用營銷帶動票房,在宣發成本極低的前提下,這部片子幾乎純靠口碑,和短視頻二創的「自來水」,實現了票房逆跌。不知不覺,後疫情時代的電影院裡,文藝片的溫度正在逐漸升高。


對苦難的直白呈現


《隱入塵煙》裡的農村,苦得既簡單,又靜默。


老四和貴英是兩個被家庭、被村子拋棄的邊緣人。老四是個貧窮的老光棍,全副身家只有一頭驢,住在別人不要的空屋裡;貴英小時候被哥哥嫂子打,落下殘疾,無法生育、瘸腿、經常失禁。



在眾人眼中,這是一對般配夫婦。兩個不幸的人走到一起,就會幸福。他們的婚姻,一點也不悲苦、辛酸,反倒讓村裡的婦女很羨慕。他們一起在晴天鋤地,在雨天保護磚房,做什麼都很難,做什麼都很有奔頭。



好景不長,房子蓋好了,日子也要變好了,貴英卻病了。老四給她煮了一顆雞蛋,沒想到這間接導致了貴英的意外去世。吃一個雞蛋,居然讓貴英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最後,貴英的生命和農村裡的很多事物一樣,默默地消失在黃土之中。



這兩個主角的「苦」是多方面的。生存環境上的苦,只是我們在現代生活的標準上,做出的主觀判斷。老四和貴英的苦,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苦。



最具代表性的情節,莫過於獻血——老四的血型是罕見的熊貓血,村里欠債最多的人也是熊貓血,如今在醫院,急需救治。為了讓大家都能收到欠款,老四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去輸血。


影片對這個事件的拆解,微妙地強調了老四和貴英的邊緣身份。一件八十塊的大衣,便可換來老四在人情上的虧欠,只要病人需要,他就要趕去輸血。



在車上,貴英暈車、失禁,後來她坐的地方,都被罩上了一層塑料膜。無人在意他們的自尊,他們兩個就像村裡的兩頭牲口,習慣性地被使喚、被嫌棄。



而沒有人情的冷,也就沒有兩個邊緣人之間的暖。冷與暖的極端對比,使影片的張力更強,雖然節奏緩慢,但並不沉悶。


對生命的細微體察


電影用了很多意象,去觀察、表述生命的力量。


影片無形中表達了一個觀點——生命是一種循環。這種循環,往往能從很多橋段的前後對照中找到。很多鏡頭都刻意用相似的視角,去呈現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



春去秋來,綠苗變成麥穗,蛋變成了一窩雞,磚塊變成了房子,再變成廢墟。電影中的兩個人,也歸於土地,隱入塵煙。



這些對照著的事物,當中既有農村的生活節奏,也暗含對兩位主角的隱喻。例如,貴英在水渠邊坐著,看孩子玩石頭、玩土,孩子的奶奶看貴英湊近,直接過去把孩子抱走,讓孩子「離髒東西遠點」。



而在另一個片段中,老四對貴英感嘆:「土都不嫌棄我們,我們還嫌棄土嗎?土就是乾淨東西,不管你是有錢有勢的人,還是啥人,只要你種一袋麥子,它就能給你長出十幾、二十幾袋麥子」。貴英就是別人眼裡骯髒、不值一提,但在老四眼裡最乾淨的土。



這是《隱入塵煙》最特別的地方,它用同等的視角,去看待人、莊稼、牲口。人與環境的關係,並不是人去單方面地改變環境,而是人與周圍的環境互相影響。


例如,貴英願意和老四的結婚,是因為她看老四心疼被打的驢,覺得這個男人「能跟」——她羨慕那頭有人關照的驢。



影片中的很多金句,都隱隱強調著一種詩性的表達。貴英和老四在田間種地,貴英走在前面,老四說「這就像是把你的腳印種進去了」。



春種秋收,麥子的生命和貴英、老四的生命,都被籠罩在一股強大的、荒誕的不可抗力當中。對於麥子,我們說那是自然的規律,對於人,我們將其總結為命運。



因此,電影在情節上雖然是悲劇,但並沒有堆砌悲情、刻意造淚,而是讓人細細體味著生命本身的沉浮消長。即使是苦難的命運,也要費盡一生力氣,才勉強做到了屈從。


對溫情電影的呼喚


後疫情時代,走進影院看電影或許已經不是人們的習慣,而是成了一個和日常生活有些距離的事情。


2022年,《隱入塵煙》《人生大事》這兩部贏得高口碑的影片,都是拋開了大製作、高成本和吸睛元素的溫情電影。或許,經過種種生活中的痛苦,我們的確更需要這種溫和的、能給人安慰的內容。



比如,爆紅出圈的《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題材其實與《隱入塵煙》有些相似。這條短視頻的走紅,側面反映出大家的精神內耗可能都有些嚴重。二舅的生命力量,和貴英、老四、田間大地的生命力量,給人相似的溫情感、治癒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隱入塵煙》對苦難的直觀展現,實際上也是與觀眾的一種共情。無論生活在哪裡、住什麼樣的房子,我們平靜的生活,都有可能被一股突如其來的浪潮打翻,成為推土機底下的煙塵。



二舅能在對命運的半順從、半抵抗中,活出一個欣欣向榮的樣子。老四和貴英能在被人排擠、生活艱困的時候,在彼此的扶持陪伴中找到幸福。電影最動人的不是悲情,而是讓觀眾們切身體會到了人的渺小,與情感力量的強大。



與此同時,在疫情抽絲般離開的時間裡,影迷的確存在一種「報復性觀影」的心態。《隱入塵煙》即使已經上線各大平台,也依然有很多人走進電影院,為這部電影的票房助力。電影的排片並不多,但戰線拉得很長,為票房的增長提供了一個機會——這或許能成為今後院線文藝片的一個參考要素。



《隱入塵煙》的驚喜式逆跌,既是大家對溫情電影的呼喚,也是電影自身生命力的體現。導演李睿珺說,觀眾的反饋會給行業帶來更多信心。會在無形中鼓勵創作者,讓類似的題材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的確,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好電影,也需要走進電影院,去觀看、感受一部好電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