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骨朵」卻不開花,聊聊既是兵器又是儀仗的骨朵

怡樂兒 發佈 2022-09-21T23:50:11.514063+00:00

之前有一篇介紹吐爾基山遼墓的微頭條里提到了一件瑪瑙骨朵,沒過多久在書店翻到一本講兵器的書,書中特別詳細的介紹骨朵這種武器,所以今天就專門來聊聊它。

之前有一篇介紹吐爾基山遼墓的微頭條里提到了一件瑪瑙骨朵,沒過多久在書店翻到一本講兵器的書,書中特別詳細的介紹骨朵這種武器,所以今天就專門來聊聊它。

骨朵作為打擊類兵器,從新石器時代就已誕生,多稱之為權杖頭。如下圖左,黑色軟玉,平面為錯開的雙五角星形,外大內小。內蒙古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新石器時代墓地出土。

戰國、兩漢時期的青銅骨朵整體呈鼓形、星形、外壁有兩三層凸起尖錐,中部有孔,貫穿一木棒為柄,木柄下端開孔,拴挽手繩。在周緯《中國兵器史稿》一書中提到,「蔟藜、蒜頭,原系羌戎兵器,漢時以之敵漢軍。」此類青銅骨朵多出現在中國北方,如內蒙古、寧夏、甘肅、東北地區,屬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武器。

陝西東周芮國墓出土有黃金骨朵,但習慣將其稱為金權杖,整體黃金鑄造,表面裝飾蟠螭紋。權杖的原型便來自於骨朵這種武器,畢竟只有武力才能有效維護權利。

遼、宋、金三朝,骨朵作為兵器開始盛行,材質為銅、鐵兩種,整體較短。儀仗骨朵使用玉、水晶、鐵錯金銀、銅鍍金,整體較長。

骨朵即是遼軍標準的軍備,也是刑罰之物。據《遼史·刑法志》載:「然其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徙,曰杖。……凡杖五十以上者,以沙袋決之;又有木劍、大棒、鐵骨朵之法。……鐵骨朵之數,或五、或七。」

據史料記載,宣懿皇后曾經因為誣告,惹怒了遼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因以鐵骨朵擊後,後幾至殞」。

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瑪瑙骨朵,以瑪瑙表面經打磨而呈多面球狀,頂端為鎏金銅蓋,底端有插孔,可以連接插柄用以手持。

陝西歷史博物館2009年徵集的「遼鎏金龍紋銀骨朵」是目前博物館展出最高級的遼代儀仗骨朵之一。

通長140.3厘米, 「大首」 為鐵質,鑲嵌金銀薄片,因鏽蝕無法看清整體紋飾。柄為木質,外包裹銀皮,三個鎏金銀箍將柄身平分為四段,每段均鏨刻一條纏繞杖身的龍紋,龍身周圍有三朵歧雲紋,龍身和雲紋鎏金。骨朵 「小首」 為石質,靠近柄身處有銅鉚釘,用於固定。

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長杆儀仗骨朵,大小兩首都是銀質鎏金,杆的形制與陝歷博藏品相同,兩件藏品的高度一致,說明遼朝的儀仗骨朵應都是此類形制。

作為儀仗器的骨朵在遼墓壁畫中也有清晰的表現,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壁畫、內蒙古赤峰元寶山區塔子山2號遼墓壁畫,就是典型的遼儀仗骨朵。

不過實物與壁畫中的不同之處在於,壁畫中的儀仗骨朵沒有下端的小首,說明陝歷博和國博的藏品很可能是宮廷儀衛器物。

金代皇帝、皇后、王妃出行,就有近侍手執骨朵、肩荷骨朵儀仗護衛。元代亦如此。

《金史·輿服志》對儀衛使用骨朵的記載更為詳盡:「……左右衛將軍、宿直將軍,展紫,金束帶,各執玉、水晶及金飾骨朵。左右親衛,盤裹紫襖,塗金束帶,骨朵,佩兵械。供御弩手、傘子百人,並金花交腳幞頭,塗金銅鈒襯花束帶,骨朵。」其中骨朵類型分成「玉、水晶、金鍍銀蒜瓣骨朵、金鍍銀骨朵、天武骨朵。」

內蒙古薩力巴鄉水泉遼墓出土多稜體玉骨朵,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二八地遼墓出土水晶骨朵,說明在遼朝的宮廷儀仗已經開始使用此種形制的骨朵。

哈爾濱新香坊金朝墓葬,出土銀質儀仗骨朵一件,杖頭為陀螺形,空心,以兩個半圓形銀片相鉚焊,杖柄也以銀片鉚焊,現收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遼金兩朝的儀仗骨朵形制一致,只是製作細節有所不同。

金朝墓室壁畫中也有持儀仗骨朵的武士形象。

儀仗骨朵不僅在遼、金兩朝流行,在宋朝也是一種標準的禮儀器。

北宋文史學家宋祁對「骨朵」的解釋為:「國朝有骨朵子,直衛士之親近者。予嘗修日曆,曾究其義。觀眾認謂腹大者謂胍(guā)托,上孤下都。俗因謂杖頭大者亦為胍托,後訛為骨朵,朵從平聲,然朵難得音。」北宋兵書《武經總要》第一次將「蔟藜」「蒜頭」形象繪製在冊。

《宋史·儀衛志》中宮廷宿衛武士手持「骨朵」,「骨朵直十二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左廂骨朵子直……天武骨朵。」

除了史書中的記載,在兩宋時期的繪畫中也有體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御容圖,繪製的是趙匡胤任後周殿前都點檢時的形象,手裡就舉個蒜頭骨朵。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宋畫《卻坐圖》中,儀衛武士持朱漆長杆蒜瓣骨朵,骨朵呈長瓜形,朱漆杆尾有鐏,根據圖像推測,骨朵和鐏都是銅質鎏金。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南宋佚名作家所作的《迎鑾圖》中也有儀仗骨朵,表現了宋金紹興十二年和議以後,按照宋金達成的協議,金人歸還宋徽宗和皇后鄭皇后的棺槨,宋高宗趙構的生母韋後此次也一併歸還。畫面表現的是趙構和官員列隊迎接,趙構兩側官員和儀仗持骨朵肅立。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的宋畫《道子墨寶》中繪製有武士持長杆骨朵形象,骨朵依靠肩上,手托住杆尾,骨朵為蒜瓣形和稜柱狀

此外還繪有鬼卒手持「蔟藜」的形象。

元末明初文史學家陶宗儀對元朝宮廷儀衛中的「雲都赤」宿衛專門做了解讀:「負骨朵於肩,佩環刀於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

明朝軍器中一樣有骨朵,《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二《軍器軍裝一》載「黃銅骨朵【下二樣,皆一年一修造】、青線絛、綠線寶蓋、紅線穗骨朵挽手。」由於骨朵是以揮動打擊為主,所以提到了「挽手」這一細節,以防打擊過程中脫手。明末時,軍隊中已經不再稱呼骨朵,而是廣泛稱之為「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