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連像樣的貢品都拿不出的楚國,跨越漢東、北上中原,強勢崛起

蕪史 發佈 2022-09-22T08:49:15.645054+00:00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夏商王朝頻繁的混亂中,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幾百年後,苦苦等待的楚人,終於等到了重回中原的機會——周克商。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夏商王朝頻繁的混亂中,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

幾百年後,苦苦等待的楚人,終於等到了重回中原的機會——周克商。

然而,楚人回歸中原的滿腔熱情,竟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不斷澆滅,

楚君熊渠的「不臣」之舉,深深震撼了中原諸侯,自此國小民弱的楚國被視為「蠻夷」排斥在外,

難立諸侯之林,

誰料楚國數代君主,在一步步艱苦卓絕的努力之下,竟將一個貧弱的彈丸之地,經營成了一個泱泱大國!

終有一天,跨越漢東,北上中原,成為南中國最強大最發達的國家


楚的先世及楚建國

根據司馬遷的說法,楚國的先世是「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高陽的後裔,高陽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曾為帝嚳的火正,因有功績,被賜予「祝融」的稱號。

共工氏叛亂時,帝嚳派重黎去平定叛亂,卻沒有徹底消滅叛亂者。帝嚳就在庚寅那一天殺死了重黎,並讓他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職務,仍稱之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

長子昆吾君已樊,次子參胡君斟惠連、三子彭祖君彭籛、四子劊君妘求言、五子曹君曹安、六子羋季連

吳回的第六子羋季連——就是楚人的直接祖先



昆吾氏和彭祖氏分別在夏商時期為侯伯,均被列為「上古五霸」之一,也分別被滅於夏商滅亡之際,

季連這一支也在中原部落集團之間鬥爭激烈之際,漸漸衰微,

之後「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已經「弗能紀其世」了,

據說其後裔最後遷徙到荊山山脈一帶,與當地的土著部落混居在了一起,習俗也漸漸蠻化,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

周文王時期,季連的後裔鬻熊(Yù Xióng),率部落投靠了新興的周部落,

此時的周部落,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卻在暗暗發展勢力,

鬻熊率部依附,周文王當然十分欣喜,還將鬻熊任命為了火師——這可是商周時期很重要的一個官職,足見周文王對楚人的重視程度。

鬻熊死後,其子孫熊麗、熊狂、熊繹繼續為周朝王室效力,

到了周成王即位後,因感念鬻熊祖孫四代的功勞,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為了「子爵」

而楚人也自此開始建立楚國,並將都城建立在了丹陽城(今湖北枝江市)。


篳路藍縷,拮据的楚國

楚國雖然成了諸侯國,但那時的南方皆為荒蠻之地,楚國的前幾任國君一直過著衣衫襤樓的生活,

清華簡《楚居》講,剛剛建國的楚國十分貧困,勉強建造了一座用來祭祀的「楩室」,可屋子建好之後,連件像樣的祭品都拿不出來,

為此,熊繹只好趁著夜黑風高,帶人去鄰國鄀國偷來一頭牛犢來當祭品,

怕牛主人找來,

楚人又慌忙連夜將牛宰殺,開始祭祀.......


至酓繹與屈紃,使鄀嗌卜徙於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屍,抵今曰夕,夕必夜。——《楚居》


楚國是如此拮据,可以想像熊繹去周都朝拜周天子時,自然也拿不出像樣的貢品來,

原本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中,子爵雖然比不得公、侯、伯的封地標準,但從地位和權力來說,與他們是相等的

可實際顯然不是那麼一回事,熊繹壓根就沒受到該有的禮遇,

據《國語》記載,熊繹乘坐柴車、身穿破衣,帶著桃木弓、棗木箭作為貢品,跋山涉水去參加岐陽會盟

然而周成王竟無視熊繹的國君身份,並未讓他參加宴會,反而安排他置茅蕝(祭祀時用菁茅濾酒去渣),設望表(祭祀山川時立木製標誌),與鮮卑(鮮牟)守燎(看守火炬).......

這一切對於熊繹來說,可謂是莫大的屈辱,其他諸侯見此情形自然也不再願意與「荊蠻」楚國來往,

熊繹深知當時的楚國實在是太過弱小了,還無力對抗天下共主,不得不表現得十分順從......


遲遲等不到的「禮遇」


周成王去世後,其子周康王即位,

令熊繹心寒的是,明明他與齊丁公、衛康伯、晉侯燮、伯禽在一同輔佐周康王,可周康王賜予寶器給其他四人,唯獨身為楚國國君的熊繹沒有得到賞賜

這一刻的熊繹才意識到,

即使自己忠心耿耿,異姓的他,始終都難以跨過那道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鴻溝

自此以後,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讓楚國強大起來!


周康王死後,繼位的是周昭王,

此時的楚國歷經數十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般的慘澹經營,已逐漸成為漢西第一大國。

在熊繹的兒子熊艾及孫子熊黮之世,楚人已初露鋒芒,不願再受周人控制,開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

躁動的楚國,顯然讓周王室察覺到了威脅,尤其是周王室強盛的重要保障——「銅道」的安全!

為此,周昭王先後三次遠征荊楚,據「中方鼎"、「靜方鼎」等銘文記載,

昭王五十六年,周昭王第一次南下伐楚,曾侯和鄂侯等諸侯也可能加入了伐楚之列,而楚師在周師及諸侯的聯合圍剿下大敗;

幾年後經過休養,楚人再次捲土重來,而這一次周昭王南征「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周昭王損失了大量周軍,楚國雖然獲勝,但其傷亡亦不小,因此無力再過漢東;

周昭王最後一次南巡,自己死在漢水之中.....

南征荊楚的慘敗,對周王室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從此,周人視漢水為畏途,再也不去問津。

之後,楚國就被排除「已方」,時服時叛,周王室對其也失去了控制。


楚君熊渠——我本蠻夷也!


楚地的貧瘠、農耕條件的惡劣,並沒有阻礙楚國的發展 ,

經過熊繹、熊艾、熊䵣、熊勝、熊楊、熊渠,楚國數代君主從「披荊斬棘」、「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法」開始,一步步艱苦卓絕的努力之下,

一個封地僅僅有五十里(小村莊)的彈丸之地,發展成了一個泱泱大國!

而華夏諸侯的共主周王室,正值周夷王在位時期,此時已日漸衰微,

有一些諸侯甚至開始不尊王命,天下動盪不安,這一切楚國國君熊渠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

他趁著局勢混亂開疆拓土,

不過熊渠非常清楚,此時還不是他貿然北上的時機,畢竟隨國、唐國這些「漢陽諸姬諸姬和諸姜小國」,必然會形成抵禦楚國的一道封鎖線

貿然開戰的話,這些小國聯合在一起,楚國會寡不敵眾,

對於他們,熊渠不得不採取友好睦鄰的政策,先將矛頭對準了西部的庸國



庸國,當初跟隨周武王滅商後,從周的西南,搬遷到了隨縣、棗陽一帶,

它與楚國不同的是,庸國是個異姓諸侯伯爵國,曾盛極一時,楚國竟將目標對準了庸國,足見楚國早已今非昔比了,

之後,熊渠揮師沿漢江南下攻打揚越(百越族的一支)、鄂國,將勢力推進江漢平原,鄂地豐富的銅礦資源自然也成為楚國的囊中之物,

青銅時代,銅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直接奠定楚國之後數百年蓬勃發展的基礎,是熊渠一生中至高無上的功績。


對於楚國這種蠻橫的行為,周王室自然不能放任,周夷王派使者去責問,誰料熊渠頗為不屑地回答:我本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

使者被氣走後,熊渠索性將三個兒子分別封為「王」,讓他們分別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大兒子熊康為「句亶王」(荊州一帶);二兒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荊鄂之間),

不難看出,熊渠的這番安排與周王室此前將同姓或姻親分封在礦山附近,鎮撫南國,尤其是護衛「青銅運輸線」,有著異曲同工的用意,

熊渠好不容易奪下了這個資源,當然要將三個兒子封在樞紐位置,來保證所采的銅礦資源能夠順利運回楚都。


要知道,當時能被稱為「王」的人,唯有周天子一人而已,熊渠僭越周禮不說,還一下子竟封三個王了,

這個舉動在當時可以說是「石破天驚」了,

很多年後,孔老夫子在修《春秋》時,實在不能容忍楚國國君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統統將自稱「王」的楚君改成了「楚子」,

楚子——在某種程度上帶有貶低之意......


不過,熊渠後來還是取消了三個兒子的王號,這倒不是他有所「悔悟」,而是軟弱的周夷王去世了,

繼位的周厲王雖然殘暴專政,但他執政後周王朝的強大震懾四方,熊渠擔心惹上麻煩,於是就取消了兒子們的「王號",

儘管如此,熊渠大膽挑釁「周禮」的行為,還是深刻地影響了自己的子孫後代,

反抗周王室的種子就此紮下根來。


經略漢西,有心奪取漢東



西周末年,西北發生旱災、地震,犬戎作亂,周室東遷,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春秋時代,

此時的楚國更加強大,楚君熊通甚至自稱為「武王」,毫不理會諸侯們的指責,

當中原政權虛弱時,楚國勢必出擊,

而平王東遷之際的動盪,正恰到好處地給了楚國一個得天獨厚的的時機,

更重要的是,楚國歷代君主深知青銅原料的重要性,他們經略漢西之時,亦有心要奪下漢東的銅料資源,成就霸業,

因此,楚武王毫不猶豫地將隨國作為首要目標。

當年武王滅商後,西周王朝將諸姬諸姜分封在了西周南土,其用意本是拱屏王室、鎮撫南國、護衛重要的銅料運輸線,

誰料想如今這些「漢陽諸姬」,竟意外成為了抵禦楚國的防線。

而這些漢東的諸侯小國中「以隨為大」,也就是說隨國是漢陽諸姬的老大哥,

隨國從西周初立國一直替周王打理南疆,監視江淮異族的一舉一動,為周王室征服江淮鞏固南疆發揮過巨大作用,

楚國想要突破「漢陽諸姬」這道封鎖線,當然要先拿下隨國,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楚武王至死都沒能打下隨國這個勁敵,就在路上病死了.......



楚武王雖然去世了,但是楚國顯然沒有就此止步的意思,

新任國君楚文王上台後,當即就做出了一個極具戰略性意義的決策——遷都,將都城東遷至地處南陽盆地的郢都(今湖北荊州市),

由此,可以北上,到達黃河中游,南通長江。地勢險要,農業經濟發達。這是楚國春秋時期成為南方強國的重要條件。

楚文王即位第二年,銳意北上,不斷對外戰爭,先後滅掉了申國、鄧國,

這兩個南陽盆地最為重要的防守城池的淪陷,意味著楚國終於突破了周王室的封鎖線,

其餘的漢陽諸姬諸姜已然無力對抗楚國,最終它們不是被吞併,就是成為了楚國的附庸。

至此,楚國強勢崛起,終於擁有了北上中原、與中原諸侯一爭天下的資本。



此後,南部唯一能夠與楚國相抗衡的隨國,勢力愈發單薄,

迫於現實的考量,當初楚國數次出兵征伐,也不能使它屈服的隨國,如同牆頭草一樣,開始在周王室與楚國之間搖擺,

春秋之世,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到底淪為了楚國的附庸,

隨國的淪陷,使得礦產豐富的銅綠山最終納入了楚國的羽翼之下,

被中原各國當作蠻夷看待的楚國,在青銅力量的推動下,終於成長為一個席捲江漢的強國。


考古發現證明,荊楚不僅盛產令人瞠目的青銅器,冠絕古今的絲織品,還有精美絕倫的漆器,連《戰國策》的作者也感嘆楚地的富饒——「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

春秋時期,楚國始終是南中國最強大最發達的國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