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8種跡象提示「討好型人格」,現在不重視長大會活得很累

婦幼博士dr韓 發佈 2022-09-23T02:04:12.003414+00:00

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是指一味「討好」、「取悅」他人,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一種人格。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不是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更多是因為有深層次的原因,導致了這種人格傾向。

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是指一味「討好」、「取悅」他人,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一種人格。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不是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更多是因為有深層次的原因,導致了這種人格傾向。


比如,熱衷於取悅他人,是因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上存在問題,認為無條件地接受他人的任何要求,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受人喜歡,更被人接納。另外,也有人可能曾經被粗暴對待、甚至被虐待,久而久之誤以為,取悅或順從那些粗暴對待自己甚至虐待自己的,可以讓自己好過一些,慢慢讓討好和取悅他人,成為一種習慣。


也有人會把討好他人與善良混為一談。比如,當他們對別人提的要求說出「不」,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太自私了,對他們的要求總是說「好的」,才是一個善良的人該做的。久而久之,他人的需求永遠高於自己的需求,討好取悅他人,成了習慣。


所有這些,我們能看到,討好型人格,要不得,因為會很累、會丟失自我。有出現以下8種跡象,要警惕討好型人格,應及時嘗試改變。


一、討好型人格的8種跡象



1. 總是假裝同意他人意見


我們總是教孩子,別人講話的時候,不要隨便打斷,要禮貌先聽人講完,這個沒有錯,是一種好的教養,也是一種好的社交技能。


但是,如果聽了別人講的,哪怕自己不同意,也表示贊同,最終就可能是作者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2. 總是覺得要對他人的感受負責


自己做事情前,想想會不會對他人造成不好的感受,或者影響到他人,這是對的,也是我們經常教孩子的,也就是做事要先想想是不是合理。


但是,如果覺得自己做事情,是為了讓他人感到快樂,那就是問題了。對每一個人來講,自己的情緒和心情,是自己負責的,而不是靠我們去取悅的。


3. 總覺得有些事是「必須要做的」,並因此而感到負擔


我們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或者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但是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可能每天要做得很多事情,不是因為自己想做,而是因為別人想讓他們做的。


4. 總是道歉,無法說出「不」


對自己過於苛責,或者總是害怕別人會責怪自己,從而頻繁道歉,這是很強烈的一個警示信號。其實,我們需要告訴自己和孩子,我們做自己,沒有什麼好「對不起」的。


另外,無法拒絕他人,也就是嘴裡就是說不出「不」這個字,也是討好型人格的強烈信號。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所想,是很可悲的一個境況。


5. 如果別人對你生氣,就感覺很難過


別人對自己生氣,未必就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如果因為無法忍受別人對自己有怨氣或者不滿意,那最終就有可能做出違背自己意願,僅僅為了取悅他人的行為。


6.只有被讚美的時候,才能感覺良好


被稱讚,總歸是心裡美滋滋的,大人小孩都是這樣。但是,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覺,總是依賴他人的讚美來實現,那就可能出現問題。因為,如果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上,那終究會走向不斷取悅他人的道路。


7. 掩蓋自己,裝作自己與身邊的人一樣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上,都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或者行為。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如果與他人不一樣,會讓他人覺得不舒服,因此會選擇讓自己變得與身邊的其他人一樣,這樣大家都開心了。比如,身邊的孩子會說髒話,那自己也學著說,這樣就顯得大家都一樣。


8. 當自己感情受傷害時,也不願承認


如果永遠都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其實是很難建立真正的、好的人際關係的。


否認自己生氣、傷心、失望,甚至自己情感上受傷害,那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誼。


二、發現孩子或自己有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討好型人格,常常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或者孩子有了討好型人格的傾向,就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改變做起。


比如,對一些小事,慢慢試著說「不」。學會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對於自己認定的、對自己價值觀來講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試著學會堅持。


所有這些點滴的細微改變,都可以讓孩子越來越有自信,做真實的自己,不要一直活在取悅、討好他人的怪圈裡,這樣真的很累。


當然,如果發現孩子在這個「怪圈」里越走越遠,哪怕努力了,也沒有改觀,那也可以試試尋求專業幫助,讓孩子為真實的自己而活,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快樂生活。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方向和思路,也請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一起閱讀和了解。


我是珊珊,關注我,一起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


-END-

如果覺得有用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往期推送精選:

  • 生二胎的「極限年齡」是幾歲?最後1段話很重要
  • 聰不聰明,從「手」上就有體現,看看你家孩子符合了嗎?
  • 生娃後,夫妻多久一次才正常?
  • 「老得慢」的女性,一般有這10個共性,看看你占幾個
  • 從小允許吃冷飲和被父母限制吃的孩子,長大後哪些方面有差異?
  • 長期吃麵食,與長期吃米飯的人,有什麼不同?哪種更健康?
  • 寶寶說話早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科學研究這樣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