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個航空航天核心技術的突破

盤古論市 發佈 2022-09-23T19:22:08.381597+00:00

歷史上,自 1956 年開始,經過 63 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航天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衛星覆蓋了科學、通信、氣象、資源、遙感、導航等主要領域,許多單項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是全球一流的航天航空強國。歷史上,自 1956 年開始,經過 63 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航天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長征」系列火箭已具備各類軌道、各種質量和各類太空飛行器的綜合發射能力,入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 25 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 14 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 15 噸。中國衛星覆蓋了科學、通信、氣象、資源、遙感、導航等主要領域,許多單項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不僅獨立開展了月球探測活動,獨立實施了載人航天工程、獨立建設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還將建設具有長期運行能力的空間站。中國正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下面分別介紹中國突破發達國家航天航空核心技術及自主創新核心技術情況如下:





一、綠色超聲速民機的核心關鍵技術




2019年中國科協年會上,「綠色超聲速民機設計技術」入選中國科協正式發布的2019年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之中,中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現狀及進展備受關注。中國航空研究院前沿技術研究部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徐悅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中國已突破了音爆高精準度預測、低阻力低音爆設計等綠色超聲速民機的核心關鍵技術。



現代民機是典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是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工業等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歷經數十年發展,高亞聲速民機如波音系列、空客系列等已經相當成熟,在安全性、經濟性、環保性等方面均達到很高水平。但對於跨大洲大洋的長距離航線,現役民機飛行時間一般均在10小時以上,過長時間飛行使機組和旅客疲憊不堪,這是長距離航線在快捷性、舒適性方面難以突破的瓶頸。



相比之下,超聲速民機飛行速度至少可達現役亞音速民機的兩倍以上,極大縮短空中飛行時間,很大程度上緩解上述矛盾。



世界上第一代超聲速民機「協和號」1976年1月問世,是當時人類最大的技術創新之一,但強音爆、高油耗、高污染等3大致命弱點嚴重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並導致其最終退出商業運營。針對新一代綠色超聲速民機,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等紛紛提出各自概念方案,在強調傳統民機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等特點的同時,均把綠色環保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低音爆、低油耗、低排放等方面經過不懈探索,已獲得大量技術成果和經驗積累,並且逐漸開始向實用領域轉化,相關設計技術首先應用於體型較小、重量較輕、巡航速度也較低的超聲速公務機上,預計最快2025年前後可陸續交付,而較大型的超聲速民機在2030年後可能投入商業運營。



雖然中國在超聲速民機領域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和科研團隊的刻苦攻關,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對航空發達國家快速追趕的態勢,突破了音爆高精準度預測、低阻力低音爆設計等綠色超聲速民機的核心關鍵技術。



二、航空器用金屬3D雷射印表機

中國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大型金屬3D印表機誕生。與小型的精密的金屬3D印表機的技術不同,大型的印表機採取了另一種不同的技術方式——同軸送粉工藝。而中國在這項技術上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先列。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能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達到鍛造水平的金屬部件的國家,只有德國、美國、中國等少數幾個。而中國鑫精合批量製造大型鈦金屬結構件的能力已經在國際領先。這種雷射「列印」金屬粉末的工藝,使得金屬材料冷卻凝固速度極快,組織細小,力學性能優異,也具備了像鍛件一樣的高強度。



3D列印作為一項前沿性的先進位造技術,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推動力。然而,多數的設備和工藝尚不成熟,還無法批量打出穩定、耐用、高性能的工業品來,處在「模型製造」和實驗階段。但是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的金屬3D列印正在不斷地向尖端製造靠攏。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很多飛機、船舶甚至太空飛行器的重要零部件上,都可以見到金屬3D列印的身影。無論是飛機、船舶的發動機、零部件,還是運載火箭、空間航天飛行器、無人機等航空航天設備,金屬3D列印部件正在悄悄地取代著傳統製造的零件,並給航空航天等高端製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航空發動機核心部件




中國企業打破美國壟斷造出航空發動機核心部件。錸這種金屬很稀缺,每年全世界的產量僅僅只有40多噸,它非常昂貴,價格與白金的價格相仿。它之所以價值連城,還因為它在航空和國防製造業中能發揮非常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國啟動了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航空工業持續發力,不斷縮小與國際一流發動機生產企業的差距。


中國研發的渦扇發動機它的耗油率、壽命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國內也是個空白,所有的零件都是自主設計、自主生產,尤其是像裡面的高溫的單晶渦輪葉片,實際上就是可以說發動機裡面加工的難點中的難點。單晶葉片處於航空發動機中溫度最高、應力最複雜、環境最惡劣的部位,是航空產品第一關鍵零件,它的鑄造工藝直接決定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



在這台1000公斤推力的發動機中心,核心部件就是眼前這60片單晶葉片。發動機將空氣進行壓縮之後壓入燃燒室,在有限的空間內和燃料發生劇烈燃燒,產生猛烈的燃氣噴射流,推動這些葉片高速旋轉,讓看似單薄的零件迸發出驚人的動力,每一片葉片輸出的馬力都相當於一台2.0排量的SUV汽車,溫度大概在1720多度。在1700度的高溫之下,普通金屬是不夠耐熱的。生產單晶葉片就一定離不開一種珍貴的稀有金屬-錸。



金屬錸是人類發現最晚的天然元素,因為發現者是德國化學家,因此以萊茵河的名稱命名為錸。它在地殼中的含量比所有的稀土元素都小,比鑽石更難以獲取。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全球探明的錸儲量僅為2500噸左右。錸的價格跟白金的價格相仿,一克大概需要兩三百塊美國是最大的錸金屬消費國,控制著全球銷售市場,一直處於壟斷地位。由於錸可以廣泛應用於噴氣式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全球約80%的錸用於生產航空發動機,其在軍事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為了維持在航空工業的優勢地位,美國和其它一些西方國家常年針對中國進行材料和技術封鎖。





四、往返太空的核心技術—空天飛行動力技術



中國之前的商業航天論壇上專家曾經指出,中國航空已經突破往返太空的核心技術,即空天飛行動力技術。如果按計劃實施並予以實現,商業航天上中國將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可以實現太空飛行「航班化」的國家。為了能夠真正實現所謂的「商業化航天」,關於空中浮動機動平台和無人機構建的空中區域網也在同步研製甚至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無疑使得中國在航天商業化領域上已經取得了領先地位。而最令人激動的是中國在往返太空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只有能夠確保機體組建能夠在脫離後重新運作並回收,基本的運載速度才能得到保障,才有「航班化」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這種往返領域一定程度上依然走在全球前列,尤其是同美軍合作的馬斯克更是已經推出了相應的可回收火箭「龍飛船」,無論是相關實驗還是目前的載人成果都已經說明了這一技術的實現程度。從長期角度看,馬斯克的各種計劃本身所需要的經費就是天文數字,項目與項目之間的整體聯繫更是相當微弱,想要建成同步的空天地網絡恐怕相當困難





五、單脈衝能量的26瓦工業級飛秒光纖雷射器





中國科學家之前開發出國內最高單脈衝能量的26瓦工業級飛秒光纖雷射器,研製出系列化超快雷射極端製造裝備,實現了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氣膜孔的「冷加工」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核心技術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航空領域,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製造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尤其是發動機葉片處於航空發動機中溫度最高、應力最複雜、環境最惡劣的部位,是航空產品第一關鍵零件,它的鑄造工藝直接決定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小空腔葉片對壁無損傷微孔加工的世界技術難題,實現了超高精度(±2微米)及異型氣膜孔的高品質加工,為新型航空發動機葉片的研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有了這項技術,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性能、壽命及可靠性,將迎來重大突破。




六、航空發動機粉末渦輪盤擠壓核心技術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網站之前報導,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粉末渦輪盤擠壓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航空事業的一項空白。這意味著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的材料和加工製造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渦輪盤是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其製造難度很高,被稱為航空發動機的「皇冠」。據了解,以前渦輪盤的製造採用的是鑄錠—鍛造技術,但隨著航空發動機的發展,高溫合金材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如果用傳統的鍛造技術,一方面加工比較困難;另一方面,由於高溫合金成分比較複雜,鑄錠—鍛造方式會造成偏析,無法保證材料的可靠性。因此,將高溫合金生成粉末,再通過熱等靜壓、擠壓、超塑性等溫鍛造等加工製造成渦輪盤的方法——粉末渦輪盤材料技術,成為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主流選擇,而中國所取得的突破正是這方面。


航空發動機粉末渦輪盤材料擠壓技術對於發動機製造非常關鍵,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尚在少數,該項技術的突破對於中國發動機製造是極大的利好消息。該項技術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七、飛機機翼製造之關鍵技術




飛機機翼製造的關鍵技術之一——整體壁板數控噴丸成形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並對我國封鎖,是制約我國大飛機研製的核心關鍵技術。2003年以來,中航工業西飛以ARJ21飛機和大飛機研製為契機,採取產學研聯合方式開展技術研究。公司通過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系統性試驗,先後攻克了複雜外形結構整體壁板預應力噴丸成形等一系列大型超臨界機翼壁板數控噴丸成形工藝的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開創了多個國內第一,使中航工業西飛成為世界上掌握機翼壁板數控噴丸成形技術的少數幾個公司之一。


在製造技術方面,各種先進技術在飛機型號研製中全方位投入應用。通過五坐標自動鑽鉚系統等項目技術研究,掌握了大型機翼壁板自動鉚接技術,並成功應用於ARJ21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通過空客A320系列飛機機翼翼盒、波音747-8內襟翼及垂尾的研製,具備了世界先進飛機重要部件的裝配技術能力。




八、高端無人機核心技術



中國高端無人機核心技術獲突破,並且達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遠程異地協同製造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和考驗,對研製、技術、服務、保障等理念都是新的挑戰。中國研究人員提出了「設計向製造靠攏」,實現了異地聯合研製體系的對接,降低了製造難度和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掌握了包括大型固定翼長航時無人機總體設計技術、大型固定翼長航時無人機防除冰技術、大型固定翼長航時無人機飛機管理系統綜合設計技術、大型固定翼長航時無人機任務系統綜合設計技術、無人機智能飛控及導航技術、智能目標識別與跟蹤技術及無人機生產全機智能測試技術等多項達到國際先進的核心技術。





九、YF-480型發動機火箭發動機核心技術



中國之前在發動機這一領域確實不如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僅是太空火箭所使用的發動機,戰機、艦艇發動機也往往要依靠進口。但是這種狀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2019年3月,中國航天事業獲得突破,國產500噸火箭發動機完成了關鍵測試。500噸級的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YF-480型完成了燃料發射器-渦輪泵聯動試驗,這是火箭發動機的一個核心技術,這一技術被攻克,表示整個發動機可以開始組裝了,完成最後的測試工作後,將能夠讓火箭動力更強。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技術全球掌握的國家少之又少,一般來說是沒有國家願意賣給你的,拿再多的錢也沒有用。但是它的作用卻很大,比如YF-480型發動機其實就是為我國的長征九號運載火箭量身打造的。按照我國的計劃,預計在今年年底發射「嫦娥五號」升空,2025年以前完成載人登月,而太空人登月是少不了這個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因此,當我們研製出這個大推力發動機也就意味著我國太空人登月開始了倒計時。





十、墨子號衛星通訊傳輸技術



據美之前相關媒體報導,中國墨子號衛星曾經被美國授予了「克利夫蘭獎項」,以表彰中國墨子號衛星對航天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令國人驕傲的是: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憑藉自身實力獲得的獎項,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其實在此之前,墨子號衛星就被列入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之一,受到世界矚目。中國再次突破了1項核心技術,技術水平有望領先全球。



中國墨子號衛星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科學研究在通信領域的發展,這是我國多年來致力於科研技術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屬於創造性突破。墨子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後,為了使得我國技術水平領先全球,科學家對墨子號衛星曾經提出了三大要求。第一,高速傳輸信息。星地量子密鑰比光纖傳輸速度要快1萬億倍,能夠傳輸到地面1000多公里的範圍,大大拓寬了傳送距離。第二,要利用隱形技術實現量子的隱身。


墨子號衛星就是通過量子隱身的方式進行信息傳輸,然後在太空中接收所傳輸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還要從高空五千多米與西藏阿里地面站連通線路。阿里地面的太陽光源能夠以每秒8000多個量子隱身傳輸信息到墨子號衛星。之前通過的實驗以500多公里到1400百多公里為標準,事實上卻超出了預期結果。第三,就是量子糾纏實驗。量子糾纏實驗並不是表面看上去這麼簡單,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具有超高的技術水平。





十一、嫦娥五號返回器深空探測技術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中國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跨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入微的操作,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為中國航天事業寫下了自主創新的生動註腳,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並在一些尖端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




十二、返回式衛星核心技術



返回式衛星是中國應用衛星中最早發展、率先進入實用階段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一類衛星,不但在遙感應用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在太空飛行器技術上也獲得了許多成果,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返回式衛星分為 6 種,分別是 0 型(FSW-0)、1型(FSW-1)、2 型(FSW-2)、3 型(FSW-3)、4 型(FSW-4)和「實踐八號」(SJ-8)。FSW-0 屬於第一代照相遙感衛星,FSW-1 屬於第一代攝影測繪衛星,FSW-2 屬於第二代國土普查衛星,FSW-3 是第二代地圖測繪衛星,FSW-4 是國土詳查衛星。6 種返回式衛星共發射了 24 顆,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攝影定位能力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通過FSW-3、FSW-4 的研製,返回式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不斷成熟。該系列衛星還初步具備了空間平台的基本特徵。





十三、航空新材料核心技術—超強鎂合金晶體材料



中國成功成功攻克了材料和航空發動機熱障塗層兩個難題,中國研發出來的航空發動機材料在抗高溫、抗腐蝕等方面已經達到世界頂級水平。中國研製出來的新材料的強度比現有「超強鎂合金晶體材料」高出10倍以上,變形能力比「鎂基金屬玻璃」高出2倍。


南京理工大學材料評價與設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光教授團隊在國家973計劃等資助下,經長期研究,在新型航空航天材料鈦鋁合金方面取得重大跨越性突破。所製備的PST TiAl單晶實現了高強高塑的優異結合,其最小蠕變速率和持久壽命均優於已經成功應用於GEnx發動機的Ti-48Al-2Cr-2Nb(4822)合金1到2個數量級。


據悉經過科學家不懈努力,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熱障塗層問題上取得關鍵技術進步,較好的解決了改善抗CMAS腐蝕性能、控制 TGO的生長、改善抗燒結性和改善YSZ面層應變容限等四個關鍵問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將有利於中國航空發動機壽命的大大提高。中國已經找到了滿足更高的發動機出口溫度的熱障塗層關鍵技術環節,開始瞄準具備更低熱導率的頂層陶瓷層,開發出陶瓷基複合材料熱障塗層和新型低熱導率熱障塗層。




十四、TiAl單晶合金核心技術




航空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航空發動機被譽為飛機的心臟,葉片則是航空發動機中最關鍵的核心部件,其承溫能力直接決定著發動機的性能,尤其是推重比。

美國GE公司採用Ti-48Al-2Cr-2Nb(以下簡稱4822)合金替代原來的鎳基高溫合金製造了GEnx發動機最後兩級低壓渦輪葉片,使單台發動機減重約200磅,節油20%,氮化物(NOx)排放量減少80%,噪音顯著降低,用於波音787飛機,2007年試飛成功,2009年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成為當時航空與材料領域轟動性的進展。



中國的陳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在材料性能上實現了新的大幅度跨越,所製備的PST TiAl單晶室溫拉伸塑性和屈服強度分別高達6.9%和708MPa,抗拉強度高達978MPa,實現了高強高塑的優異結合。更為重要的是,該合金在900℃時的拉伸屈服強度為637MPa,並具有優異的抗蠕變性能,其最小蠕變速率和持久壽命均優於已經成功應用於GEnx發動機的4822合金1~2個數量級,有望將目前TiAl合金的使用溫度從650~750℃提高到900℃以上。

科技領域人士曾經對陳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通常,鎳基單晶高溫合金的承溫能力每提高25~30℃,即為一代新合金。陳光教授團隊發明的TiAl單晶合金,一下將承溫能力提高了150~250℃以上,是重大突破,屬引領性成果。這項關鍵材料技術誕生於我國,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驕傲與自豪!對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價值。





十五、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技術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壽春團隊圍繞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製備,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所製備的聚丙烯腈基超高強度碳纖維,順利通過驗收,並成功開發聚丙烯腈基新型中空碳纖維。值得一提的是,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是航空航天、國防、民用工業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對國防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聚丙烯腈碳纖維生產技術主要有濕紡與干噴濕紡兩種技術路線,干噴濕紡技術具有生產效率高、碳纖維品質好、生產成本低等優點,世界上高端牌號碳纖維主要採用干噴濕紡技術生產。





十六、高超音速飛行器核心技術




中國之前曾經展示的CC-1空天飛機方案。國內媒體報導了一款工業部門在研的空天飛機方案,引發境外媒體集體關注。專家表示,這一技術方案的先進性遠遠領先於美國目前天地運輸系統以及軌道飛行器,但其技術複雜程度也是空前的,現在主要是在初期的技術研發階段。據《聯合報》報導稱,中國曾經發射了小型多用途可重複使用空天飛機,隨著中國測試這項高超音速飛行器,各國太空飛機競賽已邁入白熱化階段。文章還稱,中國首度成功進行了航天飛行器模型試驗,試驗負責人用「歷史性跨越」來形容試驗的重要性。




世界上航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其所使用的X-37B算是最先進的了,而在中國空天飛機試驗成功後,將會超越美國。中國後續的實際發射試驗,只有當中國空天飛機實際載人或者搭載太空飛行器發射成功後,可以說說中國將會完成了一種新型發射方式的技術開發。





十七、碳纖維複合材料核心技術




碳纖維複合材料是以碳纖維為增強材料,與其他材料一起經過複合成型製成的結構材料,相較於傳統材料在性能和輕量化兩方面存在優勢。中國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碳纖維及其織物,產品各項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目前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中國已經具備高強型ZT7系列(高於T700級)、ZT8系列(T800級)、ZT9系列(T1000/T1100級)和高模型ZM40J(M40J級)石墨纖維工程產業化能力,其中ZT7系列產品已被批量穩定應用於我國航空航天八大型號。



值得一提的是,研發單位中簡科技是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核心的碳纖維供應商。公司產品在經過航空航天權威單位近三年多批次的嚴格測試後,最終被選為主要供應商。





十八、整體壁板多頭鏡像銑削加工中心


中國有一家僅120人左右的民營企業上海拓璞數控科技有限公司能參與運載火箭、大型飛機智能裝備的製造。在它們的廠房裡,有許多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裝配完畢後將銷往航空、航天製造企業。這些裝備中,尤其是有一台名為「整體壁板多頭鏡像銑削加工中心」,用於銑削大型飛行器的艙體壁板。它之前曾接受航天客戶的驗收,成為全球唯一一台此類設備。拓璞團隊在短短几年間打造了精密機械傳動技術、開放式高檔數控系統、先進位造工藝技術等3個技術平台,開發了近10項國內領先的高端裝備核心技術。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是拓璞的核心產品之一。這種工具機用於加工複雜曲面,堪稱工具機製造業的「皇冠」,尤其在航空、航天、核電能源、高精醫療設備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值得一提的,之前美國、日本曾經對我國實施禁運。



憑藉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的技術支撐,拓璞研製出了全自動鑽鉚裝備。鉚接是飛機、火箭製造過程中零件最多的工藝。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在2012年在和外國企業的競爭中勝出,拿到了國內大型運載火箭製造企業的全自動鑽鉚機訂單。





十九、35馬赫風洞核心技術


航空飛行器可以達到35馬赫的飛行速度,意味著1秒鐘可以飛過12公里,那麼14分鐘內就可以從中國飛到美國西海岸(1馬赫等於1倍音速)。世界上還沒有一枚航空飛行其可以達到這個速度,但或許我國將搶先研製成功。中國的35馬赫風洞JF22建造完成。



風洞可以產生強力的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高速運行時氣流的作用效果。任何飛機、軍事飛行器的設計都必須經過風洞試驗,如果沒有經過風洞試驗而直接上天,那很可能導致墜毀或空中解體。


比如美國的老牌轟炸機B-52當年在設計定型前,就經歷了上萬小時的風洞測試。因此要研製出35馬赫的高超音速飛彈,就要先擁有35馬赫的風洞。世界第一的風洞是美國的LEN-X,它是目前唯一能滿足30馬赫狀態測試的風洞。其次是俄羅斯的AT-303,它能實現8至20馬赫飛行速度的測試。而隨著中國35馬赫的JF22即將完工,中國將成為新的風洞霸主。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在這個涉及軍工的關鍵技術上,對我國實施「卡脖子」,比如建風洞用的壓縮機就絕對禁止出口中國。1960年,我國首座超音速風洞FL-1在瀋陽空氣動力研究所投入使用,數以百計的產品在這個風洞內進行了無數次試驗。1997年,四川綿陽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中心建成了亞洲最大的跨音速風洞,該風洞幫助我國殲-10和飛豹系列完成了設計製造。2012年5月,我國8個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之一的JF-12激波風洞通過驗收。JF-12可以模擬10馬赫高速飛行狀態,它為東風-17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設計試驗提供了保障。





二十、深紫外雷射所需的LSBO晶體



中國航天工程學院研究人員曾研究出了先進的雷射衝擊強化工業生產線,這款技術裝備讓我國發動機技術能夠更上一層樓,甚至改變西方在航空發動機上的壟斷地位,而這成為我國航空上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好辦法。中國作為第一個研發成功者在2009年開始禁止向其他國家提供這種具有戰略意義的晶體。並且中國也還在繼續深研,並且已經發現了下一代深紫外所需的LSBO晶體。



值得一提的,KBBF晶體可以將雷射轉化為深紫外雷射,產生深紫外雷射器。中科院陳創天院士是世界上第一塊KBBF晶體的製造者。由於其深刻的戰略意義,因此,中國開始停止出口KBBF晶體2009。碳纖維是軍民兩用材料,它是技術密集和敏感的關鍵材料,之前以日本、東麗為首的西方國家已開始實行禁運和技術封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