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麓山之歌》總導演毛衛寧:「重中之重」還是人

影視圈magazine 發佈 2022-09-23T20:11:21.350141+00:00

由毛衛寧任總導演、張彤導演、王成剛編劇、侯勇、楊爍、焦俊艷等主演的36集電視劇《麓山之歌》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8月19日首播當天收視率便達到了破1的好成績,此後熱度口碑持續上漲,獨播平台芒果TV播放量也已破億。

文丨劉三解

由毛衛寧任總導演、張彤導演、王成剛編劇、侯勇、楊爍、焦俊艷等主演的36集電視劇《麓山之歌》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8月19日首播當天收視率便達到了破1的好成績,此後熱度口碑持續上漲,獨播平台芒果TV播放量也已破億。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統計,該劇每集平均到達率2.259%,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到達率第1;每集平均收視率1.318%,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第2。與此同時,劇集相關話題在社交平台也熱度不減。


一部相對嚴肅的工業題材劇何以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反響?毛衛寧導演何以能在持續高產的創作中穩定保持作品的品質?近日,我們專訪了毛衛寧導演,聽他為我們釋疑解惑。

就是要做一個「硬核工業劇」


《麓山之歌》的創作起源於一個「命題作文」。2021年,在為湖南衛視拍攝了獻禮劇《百鍊成鋼》之後,湖南宣傳部門的領導和毛衛寧導演商議,希望拍攝一部表現湖南省重工業改革與發展的電視劇。工業題材的劇很難拍,往往吃力不討好,但經過認真思考,毛衛寧還是決定挑戰一下自己,承接了這個任務。


中國的工業題材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有過一個輝煌的時期,誕生了《喬廠長上任記》(1980)、《赤橙黃綠青藍紫》(1982)以及後來的《車間主任》(1997)等經典作品,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題材劇在數量上急劇減少,當然也出現了《大工匠》《浪漫的事》《鋼鐵年代》和《奔騰年代》等優秀工業題材作品。但像裝備製造這樣的重工業,普通人對此知之甚少,印象中還是「老笨黑粗」,這個劇到底怎麼拍?成了毛衛寧和他的團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毛衛寧是一個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導演,破題的第一招還是老辦法:下生活。

毛導帶著團隊考察了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湖南大型重工企業,一路走下來,感覺很受衝擊:「現在的工廠跟我們當時不一樣了,比如今天的工廠裡面沒有工人,而機器是在24小時運轉,所以叫黑燈車間。我們小時候的概念是工人造機器、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但現在是機器在造機器,這種視覺的轉換是很震撼的」。


在宏觀、微觀做了很多功課以後,毛衛寧和編劇達成了共識,明確了創作思路:「第一,這是一個硬核的工業題材,一定要圍繞著工業的發展趨勢來寫戲和作文章;第二就是要把人物形象刻畫得鮮明;第三要把這些放到戲劇的規定情境裡邊,簡單地說就是:要有戲劇性。」


《麓山之歌》開頭的戲劇衝突,就圍繞著國有上市企業「麓山重工」面臨轉型困境和市場衝擊,準備以「重工換金融」來尋求破局,這個選擇帶來了各利益相關方的巨大裂變:企業家要救企業、科學家進退兩難,工人要找出路,政府領導要考慮大局及長遠,這種群像式的敘事方式,讓觀眾迅速進入這個故事,並關心人物的命運。


做硬核的工業劇,就要有技術含量,要符合產業邏輯,同時還要有大量的具有戲劇性的細節支撐,這談何容易?好在編劇王成剛是學理工的,有充足的工業知識儲備。《麓山之歌》的故事主線始終圍繞著麓山重工的企業發展展開:從放棄「重工換金融」再到尋求技術突破,然後到和國外巨頭直接對撞,直至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上升層次鮮明,矛盾逐漸升級,雖然具體的技術原理、管理思路觀眾不懂,但創作者抓住了人這個核心,深入淺出地講故事:「因為他只要跟劇中人有關聯了,有你喜歡和認同的,你就會關心他的秘密對吧?你只要跟你劇中人有共情了,你也就看進去了,技術也不再是障礙了。」毛衛寧說。


當下觀眾對國產的工業劇、職場劇詬病最多的一點,就是披著職業的外衣在談戀愛,對此毛衛寧也很不以為然:「從一開始,我跟編劇強調的一點就是:一定不能讓愛情成為這個戲的推動力。一定要圍繞著工業、工廠和工人去推進我們的戲,這點我是堅定不移的。」《麓山之歌》裡邊寫了衛丞、金燕子、方菲、董孟實等年輕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但愛情不是劇情的發動機,反而是由於他們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到企業發展的進程中,因此引發了情感的嬗變,這其實也是《麓山之歌》的一個重要突破。

「重中之重還是人」


《麓山之歌》是根據王成剛的小說《重中之重》改編的,精心設計的片頭片尾凸顯了這個劇的主題。第一個「重」是重工業,其構思是在片頭表現一塊鋼板變成挖掘機的過程;第二個「重」就是人,機器也是人創造出來的。全劇以接力喊「師傅」收尾,突出了在工業體系中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性。「我們讓編劇特意把片頭片尾都寫成了文字,片頭尾和劇情完美地融為了一體,甚至成了劇情的一部分,這大概也是我們的一個創舉。」毛衛寧說。


從這種創作思路出發,《麓山之歌》塑造了一批從省政府領導、國企高管到科技人員、技術工人、普通工匠等的人物群像,個個性格鮮明、形象飽滿。正因為有了這批立得住的人物,這個貌似嚴肅枯燥的題材才牢牢抓住了觀眾。


男主衛丞是一個「科學怪咖」,雙料博士,有科學家的嚴謹、對技術研究的執念、不諳世故的「軸」和卓異的才華;而金燕子是個手握焊槍的姑娘,她熱情開朗而又率性,同時有強烈的上進心,代表了新一代的工人形象。楊爍和焦俊艷極為出色地演繹了這兩個角色,觀眾因此也對這一對歡喜冤家津津樂道。


促使衛丞和金燕子最終走到一起的不是主創設計的奇巧橋段,而是這兩個人在工作過程中自然產生種種摩擦與碰撞:「一個科學家跟一個工人,本身可能是兩個世界。一個是天上的雲,一個是地上的草,但是地上的草在往上生長,天上的雲也會下雨。我們就要寫這兩個看似兩端的人物,他們怎麼能夠走到一起去,這個才有戲劇性。」毛衛寧解釋道。


除了兩位主角之外,這部劇還刻畫了一群國企領導的形像,最為精彩的便是侯勇飾演的方銳舟。他是麓山重工的董事長,他將自己大的半生都奉獻給了這家歷經七十年風雨的國企,但和我們此前在工業劇中常見的那種魅力超群、能力出眾的「救世主」式企業家形象不同,方銳舟恰恰是一個有缺陷、很矛盾的國企領導者。


因為企業連年虧損、發不出工資,方銳舟提出的方案是「重工換金融」,這可以短期內救活企業,但長遠看是飲鴆止渴;同時,他與妻子情感破裂,對女兒方菲也充滿了愧疚。這個人物本來是被中途被換將的,但後來他們重新修改劇本,讓這個人物貫穿到底:「有關部門的領導給了我們很多指導,說不要動不動就寫一個企業家犯錯誤被換掉,這種思路迴避了改革的複雜性,我們就要寫一個企業家,他在改革當中遇到了各種問題,甚至包括在他本人也有各種問題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把這條路走到底?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也是給了我們一個新突破點。」


除了這些主要人物,還有很多配角也讓人印象深刻,比如頗有大將風範和戰略思維的國資委主任邱沐陽、略顯陰冷的總經理明德江、金燕子的師父、敦厚樸實的馬大慶,以及全國勞模、大工匠宋春霞、技術「瘋子」衛沖之等。編導在這些配角人物的刻畫上也很費心思,每個人物都有很強的典型性與真實感。正是通過這些人物,揭示了國企改革進程中的各個側面,勾畫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當下社會生活的立體畫卷,從而讓這部作品更顯得大氣和厚重。

呈現「人和機器深情凝望」的工業美學

熟悉毛衛寧導演的人都知道,毛導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他對影像風格的獨到追求,在《十送紅軍》、《平凡的世界》和《功勳.李延年》等作品中都留下了很多至今讓人難以忘懷的畫面。而在《麓山之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廠區里工人與機器的親密互動,林立的起重機傳遞出雄壯豪邁的氣息,這就是毛導想在這部戲裡追求的「工業美學」的體現。


工業題材的電視劇要想把故事講清楚難,讓觀眾聽懂了並與之共情更難。35兆帕柱塞泵、液壓、球窩、魚鱗焊等艱澀的專業名稱不僅讓觀眾苦惱,也讓毛衛寧反覆思考:怎麼讓觀眾理解這些冰冷的機器?毛衛寧要求在拍攝時呈現的是:人和機器深情的凝望和對視。


為了實現這一要求,首先就需要拍攝團隊熟悉機器,並培養出對機器的情感。為此,在開機前3天,毛衛寧讓攝製組不帶演員拍了3天的機器:「我們過去把機器都當成背景,注意力焦點都是前景當中的人,但這個戲,機器本身就是我們要表達的主體,也是我們的演員,所以我們要建立起對他的情感。所以你就會看在拍攝任何場景時,不管是前景後景,我們始終讓機器合理地呈現在畫面里。」


劇中的馬大慶對徒弟說:「對它們(機器)就要像對自己老婆一樣,要溫柔,要體貼。」毛衛寧解釋道:「工人與機器的感情,就像戰場上士兵與戰馬的感情一樣。」為了拍出這種情感,劇組在技術上也動用了很多手段。比如說採用多個視角,調整人與機械的比例,讓機器有溫度有趣味;運用航拍、無人機等多種拍攝手法,拍攝宏大場面,展現了製造業作為國之重器的恢弘氣度。《麓山之歌》對「工業美學」的極致追求,相信也會給今後工業題材的影視劇創作樹立一個新的標杆。


在製作上精益求精的要求卻是在極其高效的創作過程中實現的,這其實也很不容易。在拍攝《麓山之歌》之初,毛衛寧就定下了「369計劃」,即3月13號開機,6月16號殺青,9月19號交片,但實際播出的時間才8月19號,用5個月零6天的時間完成一部36集電視劇的拍攝到播出,是毛導所有作品中速度最快的,他也無意中給自己創下了一個新記錄。


從1986年大學畢業分到四川電視台做導演開始,三十多年間,毛衛寧執導了數百部電視劇,每部劇都保持了相當穩定的品質,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在每部作品中都能看到他充沛的創作激情與滿滿的誠意。


毛導說:我大學畢業30來年,只干一件事,就是當個電視劇導演;休息時他就待在家裡看看書、看看別人拍的劇,給自己放鬆充電,從來心無旁騖。「我的生活很純粹,這樣我才能每隔一兩年都能出個新作品。我覺得拍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拍?你的人物是真實的,故事是打動人的,你最終傳遞給觀眾的東西是真心真意、有感而發的,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毛導最後總結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