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華為紛紛入局,我們離衛星通信還有多遠?| 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 發佈 2022-09-23T23:12:07.104082+00:00

在發布會之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在Mate50預熱視頻中透露,該手機會在通信上有一個「向上捅破天」的技術創新——北斗衛星通信功能。

手機也「追星」。

作者 | 範文婧


感謝世域天基CEO郭正標、千域空天創始人藍天翼對本文的幫助

9月6日,華為時隔兩年發布新款旗艦手機Mate 50和Mate 50pro。在發布會之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在Mate50預熱視頻中透露,該手機會在通信上有一個「向上捅破天」的技術創新——北斗衛星通信功能。


無獨有偶,北京時間9月8日凌晨,蘋果發布iPhone 14和iPhone14 pro系列手機,同樣支持衛星通信功能。

蘋果宣稱,用戶可以在空曠的地區根據指示定位衛星方向並發送消息。消息可以通過技術壓縮,以更快地傳遞;同時蘋果也準備了一套緊急情況的問題清單,方便救援團隊快速收集信息。

何為衛星通信?

簡單來說,衛星通信就是在沒有地面網絡時,用戶可以通過衛星發送消息給朋友。每條消息有字數限制,傳送時間大約為幾分鐘到半小時不等,每位用戶每月可以發30條免費消息。


實際上,衛星通信並非新東西,此次華為手機涉及的衛星通信功能是通過北斗衛星「短報文」實現的。在此之前,漁業是我國北斗短報文普及較早、應用廣泛的行業。另外,農業、林業、防災救災、公安反恐等,也都是短報文的重要應用行業。

不過,把衛星通信技術應用在智慧型手機上,確實是近兩年的事。

蘋果本可以是第一個發布衛星通信手機的廠商。在去年蘋果發布會之前,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就曾爆料蘋果正在研發衛星通信功能,並認為iPhone 13系列可能會支持衛星通信。

同樣在去年,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也曾對蘋果的衛星通信功能進行了前瞻,認為蘋果將發布的衛星通信功能包含「緊急衛星消息」和「危機報告」兩個功能。

但意外的是,iPhone13並沒有搭載衛星通信,並且今年發布iPhone14之前還被華為截胡,搶先一步發布了類似功能。

雖然由於通信衛星的能力和頻段的限制,蘋果和華為所推出的功能目前都只用在SOS緊急求助領域,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廠商不會跟進。

近期,谷歌同樣宣布下一代安卓系統也將支持手機衛星通信功能,Android 14開發者預覽版預計在明年3月啟動,這或許意味著可以升級Android 14系統的所有安卓手機,都有望支持這項新技術。

國內廠商也開始有「追星」的苗頭。剛剛收購魅族手機的星紀時代,此前也公開表示,未來將會推出全球首款直連低軌衛星的消費級手機。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不斷有新的衛星發射、衛星產業鏈的完善,衛星通信功能也許會在未來幾年裡迅速普及,成為所有手機的標配,並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

但衛星通信真的是消費級市場的剛需嗎?僅能「求助」的衛星通信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1.為什麼手機廠商都看上了衛星通信?


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起,衛星通信和地面網絡的發展,一直都是較為同步的,直到2G時代也是如此。

衛星通信依靠衛星來傳輸數據,能夠覆蓋更廣的範圍,但只能傳輸較少的數據量;而地面網絡依靠基站來傳輸數據,由於當時基站數量有限,覆蓋的範圍也較為有限,傳輸的數據量不比衛星更多。

在當時,每家公司對這兩項技術的發展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投入也有所不同。

摩托羅拉認為,全球地面網絡的行動裝置需求數,也不過是百萬台量級。未來偶爾的衛星電話+穩定的固定電話是更為合適的模式。於是90年代,摩托羅拉推出「銥星計劃」,計劃用77顆低軌衛星來完成這一設想。

然而剛過了千禧年,還沒等摩托羅拉銥星計劃的衛星發射完,地面蜂窩網絡就已經從2G網絡朝著3G時代演進。

在3G時代,網絡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00k/s以上,讓人們可以通話、發送即時通信消息,甚至可以傳輸圖像、音樂、視頻、瀏覽網頁、電話會議等。

而後的故事大家都已經熟悉,手機普及、智慧型手機發展,行動網路通信服務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日常一部分。摩托羅拉預計的幾百萬台設備已經達到了億、十億的量級,地面網絡把衛星通信遠遠甩在了身後。

時至今日,隨著4G、5G和智慧型手機的更新疊代,在網絡通信的維度上,似乎只有「快」與「更快」的差異。在手機的功能上,也已經很久沒有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的功能了。

衛星通信就這樣作為「創新者」,被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商看上了。

過去二十年裡,企業在衛星通信研發上的投入有限,目前衛星的傳輸速度也依舊只有2G網絡左右的水平,只能用來補充數據量小、但地面網絡又無法覆蓋的地方。例如SOS場景。

千域空天創始人藍天翼認為,我們可以把手機衛星通信功能的必要性,類比為過去的「手機拍照」功能。「這項功能雖然曾一度被詬病『雞肋』,但目前不僅成了手機廠商的標配,還是各家功能差異的體現。」

同樣,衛星通信這項被大眾忽視了多年的技術,被搭載到了消費級的設備里,儘管現在看上去應用場景有限,但並不代表未來隨著衛星通信產業鏈的逐步完善,而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


2.為什麼是現在?產業鏈共同向前


既然去年蘋果已經在研發衛星通信功能,為什麼今年才正式落地?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談一談實現衛星通信功能所需要的產業鏈互動了。

首先,手機廠商需要有衛星的合作夥伴,並且合作方的衛星數量和通信技術都達到一定水平。

去年,大眾就猜測與蘋果合作的是Globalstar。雖然兩家公司直到蘋果的功能發布才「官宣合作」,但種種蛛絲馬跡已經展露得明顯。

一直虧損的Globalstar發射上一顆衛星已經是2013年的事情。但今年2月,Globalstar以3.27億美元購買了17顆新衛星,並表示其「匿名客戶」將承擔大部分費用。今年6月,Globalstar在時隔9年之後,發射了一顆備用衛星。

分析師猜測,若不是蘋果的資金支持,Globalstar也很難多年之後再發射衛星,更不可能高價購買17顆新衛星。

9月7日,蘋果發布了新產品後,Globalstar也在SEC(美國證券交易)網站公布了這項合作,並表示在此之前已經對其網絡進行了大面積升級、增強覆蓋和冗餘,並表示將為蘋果的業務預留85%的網絡帶寬


有了合作夥伴後,蘋果只需要在晶片里增加一組衛星通信的協議棧,就可以擁有衛星通信的功能。

對於很多公司來說,手機的基帶晶片是否能適配衛星通信技術、以及與之帶來的通信標準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基帶晶片和射頻晶片是為了實現手機通信功能所需要的晶片。其中射頻晶片負責信號的收發、功率放大等;而基帶晶片負責信號和協議的處理,難度更高。可以說,基帶晶片決定了能否實現衛星通信、通信的質量。

全球範圍內,高通和聯發科占據了基帶晶片的主要市場。

憑藉這一領先地位,高通也已經與Globalstar達成合作,在去年的5G晶片驍龍X65中已經支持Globalstar的n53頻段。

更重要的是,兩家公司都決定採用國際移動通信技術,推進衛星通信標準化進程。

就在今年8月中旬,聯發科宣布完成了將智慧型手機接入5G NTN(非地面網絡)的實驗室連接測試,展示了支持與商用5G智慧型手機進行衛星通信的可能性。

而7月中旬,高通、愛立信和泰雷茲三方決定共同對5G NTN的智慧型手機通信連接進行研究和測試。

如果基於國際移動通信標準的5G NTN技術推行下去,驗證成功並成為產業鏈共識,未來下游手機廠商想做帶有衛星通信功能的終端產品,只需要繼續購買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

衛星和通信標準的發展之外,短期來看手機的使用依舊繞不開地面網絡運營商,兩者之間為互補關係。那麼與通信公司合作則變得相當重要。

在8月底,SpaceX的星鏈宣布與美國第二大運營商T-Mobile合作,利用衛星為T-Mobile合作提供連接服務,包括在目前沒有信號的偏遠地區。這不僅有利於T-Mobile,也幫助SpaceX在各地更好地商業落地。

總之,衛星的發展、衛星與手機公司達成合作是基礎,而基帶晶片的發展、標準的制定和運營商的參與也同樣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年,各大手機廠商才加載衛星通信的原因。


3.跟上潮流,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不過,衛星通信的故事在中國不太一樣。不同於國外,中國的衛星製造公司都是國家隊。

本次為華為提供衛星通信功能的公司是北斗三代短報文。這項技術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在救災、海上通信等方面使用。但與華為這樣的公司推出民用的消費級功能還是第一次。

過去20多年裡,中國的衛星通信技術也在逐步發展,達到了能夠接入手機場景的水平。

而在基帶晶片領域,今年8月初,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布消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國產手機廠商,聯合完成了國內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射頻基帶一體化晶片研製,實現了大眾智慧型手機衛星通信能力。

那麼從華為發布會來看,這家「國產手機廠商」,大概率就是華為了。

因為只有擁有了射頻基帶晶片的能力,以及與北斗短報文合作的機會,華為Mate 50才擁有了SOS的場景下的衛星通信能力。

這看上去像是一個面對蘋果的「防禦性」功能,但其他國產手機要跟上蘋果華為的步伐也許還比較吃力。

一方面,北斗短報文之前也未用於消費級場景,在保證原有應用的情況下,手機衛星通信能夠承載的數據量有限。

華為本次發布的功能中,每位用戶每月有30條免費簡訊的額度,通信時間大約幾分鐘至半小時。要再加入其他的移動終端公司,可能性比較低。

另一方面,如果繼續使用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來實現衛星通信功能,則還需要再等待幾年時間,且在國際局勢下,也有一些不確定性。

當然,也有民營公司打算要走SpaceX的路——自己發射衛星。

今年2月,吉利一次發射了9顆衛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然後在今年剛剛結束的人工智慧大會上,吉利李書福投資的星紀時代就宣布將推出直連低軌衛星的消費級手機。

不過,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他們是否能夠拿到本就有限的通信波段,以及要具體如何落地才能覆蓋衛星的成本,還需要再繼續觀察。

除了與衛星公司合作之外,衛星通信應用另一個需要跨過的坎,則是前文提到的「標準」

如果中國需要自己搭建一套協議,則在衛星、通信技術方面都需要有巨大的投入。而且出境之後無法與其他協議互通,境內外的通信業務都很難進行。

全球範圍內,標準的制定能夠讓通信更加統一便捷,也更方便各個合作方的參與,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從中國衛星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過往以政府和國有企業獨占的模式正在發生著變化,在衛星製造、發射和運營方面都有一些民營公司參與。

但如果要實現地面通信和衛星通信的互補,合作方依舊無法擺脫傳統電信運營商,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傳統運營商來主導。

然而在國際市場中,傳統運營商面臨落地困難,運營費用高昂問題。隨著技術和商業場景的完善,運營商形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類似星鏈、Oneweb這樣新型運營商組織誕生。

世域天基CEO郭正標展望,允許民營衛星運營商的出現,將會是加入國際標準化大家庭、達成互利合作的一個解法。

2015年,SpaceX宣布星鏈計劃,通過低軌衛星群,提供高速網絡通信業務。截止到2022年8月底,星鏈計劃已經發射了超過3200顆衛星,並在36個國家和地區使用。

根據SpaceX的說法,等星鏈衛星發射完畢,通信速度將達到3G及以上的水平,這會給手機的衛星通信帶來更多的可能。

郭正標認為,這將給整個移動通信生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消費級產品創造的巨大營收,將促進衛星製造公司發展,也將向下要求所有軟體產品支持該功能,給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提供機會並創造更多商業場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