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伙食的變遷:從炒麵到罐頭,中間嘗盡嚴寒中的「酸甜苦辣」

歷史雜談驛站 發佈 2022-09-24T18:43:07.769350+00:00

在很多歷史照片和影視資料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志願軍戰士們扛著一個袋子,向前線陣地運送著食物補給。現在偷偷告訴大家:那些袋子裡裝著的,一般都是高粱米,土豆和炒麵等食物。

在很多歷史照片和影視資料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志願軍戰士們扛著一個袋子,向前線陣地運送著食物補給。

但那些袋子裡到底裝的是什麼吃的,卻都沒有細說!

現在偷偷告訴大家:那些袋子裡裝著的,一般都是高粱米,土豆和炒麵等食物。

由於美軍的轟炸,後勤食物補給一度陷入困境。

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後勤條件十分艱苦:我們當時制空權和制海權都沒有,很多後勤物資很難運送到前線。就算好不容易運到了,在運輸的路上也已經損失了很大部分。因為美軍飛機不間斷地空中狂轟濫炸,至少有40%的物資在運輸途中被炸毀了。

因此,不論是武器彈藥,還是食物補給,志願軍部隊都很缺。

例如過冬爭需的軍裝,當時很多部隊也無法得到保障。特別是那些直接從南方調來的志願軍部隊,當他們來到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時,士兵們甚至還是穿著那種很薄的冬裝。

而後勤上的巨大短板,給部隊造成了很多非戰鬥減員。其實,當時大後方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為前線運輸物資,但因為沒有制空權而吃了大虧。

沒有制空權不僅讓後方的糧食運不上來,而且剛開始時,志願軍一些部隊連飯都做不了:當時很多志願軍部隊,仍然沿用傳統的「埋鍋造飯」方式做飯。

結果一做飯就暴露了目標,很快便招來了美軍飛機的轟炸,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後來,志司便要求一線部隊不得「明火做飯」,除了讓炊事員送上去一些熱飯外,其餘時間都只能吃乾糧充飢。

在戰鬥期間,很多戰士經常八九天都吃不上一頓熱粥,吃不上一口麵食。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所有志願軍指戰員都能吃飽飯,一份我國傳統的乾糧速食:炒麵,便開始派上大用場。

1950年10月至1951年下半年,志願軍部隊的主食是炒麵。

所謂炒麵,其實就是東北軍區用70%的小麥、30%的大豆、玉米或高粱炒熟混合後,再加入一些食鹽製作而成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說:是不是和現在我們吃的方便麵差不多!當然不是,和方便麵相比,炒麵的口感要差得多,調料也就只有食鹽而已。

不過,這種炒麵保質期長久,而且運輸方便。最重要的是:食用起來簡單。「食用簡單」這一點其實最受戰士們的歡迎:畢竟在炮火連天的前線,能方便地吃飽肚子就是一種幸福。

彭老總當年親自品嘗過炒麵後也很滿意,當即要求為志願軍準備的口糧中,要提供三分之一的炒麵。

此後,全國便開始熱火朝天的「炒麵行動」:志願軍每月至少需要炒麵1482萬斤,但整個東北地區僅能提供1000萬斤的炒麵,供給缺口很大。

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得知後,便要求全國各地一起行動起來,大力彌補前線的炒麵缺口。一時間,全國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掀起了炒麵的熱潮,周總理在工作繁忙之餘,也帶領著幹部們一起親自下廚:炒麵。


從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國內一共為前線運輸了6000多萬斤炒麵,基本滿足了前線的最低限度需求。

而志願軍戰士「一把炒麵,一口冰雪」的生活,其實苦中也有甜。每一斤炒麵,就像是人民送來的每一份溫情,不僅解決了戰士們口糧的燃眉之急,也在冰天雪地的戰場上溫暖了戰士們的心。

當時,很多志願軍戰士們吃著炒麵,都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戰鬥口號。不過,由於運輸線依然遭受著美軍飛機的威脅,志願軍斷糧的情況依然屢見不鮮。就算是這種簡單的炒麵,志願軍戰士們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所以,有時候戰士們隨身也會帶著一些土豆充飢。但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氣候下,土豆又會凍得變成一塊「硬石頭」,啃都啃不動。就像《長津湖》裡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那樣,啃著一個凍硬的土豆,結果把一顆牙齒崩掉了。

在戰鬥中,志願軍戰士平時最喜歡繳獲的物資,自然是美軍的那些豐盛的食物。就算是美軍士兵最瞧不上的C口糧,對於我軍將士而言也是一場「饕餮盛宴」。只要能繳獲到一輛美國人的野戰餐車,就會得到大量豐盛的食物。

話又說回來,其實就算志願軍的食物補給很充足。但戰士們長途作戰時,他們身上的那個乾糧袋,最多也只夠維持一個星期左右。

因此在前線,美軍經常只要苦苦支撐一個星期後,志願軍的進攻便會主動停止:因為沒有彈藥和食物了。而這種情況,後來也被美軍稱為「禮拜攻勢」。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時,縱然我們的戰士眼中有百般的不甘,也只能無可奈何。

第五次戰役後,志願軍伙食開始有了較大改善。

第五次戰役結束以後,隨著志願軍空軍實力的大大增強,嚴峻的防空形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志願軍的後勤補給條件也開始好轉,前線部隊的飲食情況自然也就得到了改善,至少要比剛入朝時好了很多。

一線的作戰部隊雖然還是不能生火「埋鍋造飯」,但是已經能吃上蘇聯援助的壓縮餅乾了。1952年上半年,壓縮乾糧已經基本取代了原先的炒麵。

不過,壓縮乾糧雖然在營養上比單純的炒麵好很多,但吃起來還是比較硬,口感一般。而且如果天天吃壓縮乾糧的話,營養也太過於單一了。

很多戰士當時都出現了夜盲症,毛主席聽說此事後,就特意交待後勤部門:一定要想辦法給前線送雞蛋,保證每名戰士們每天都能吃上一個雞蛋。

可是雞蛋在長途運輸中很容易打碎,於是,後來後勤部門便開始往前線運輸花生、黃豆、蛋粉、蔬菜和動物肝臟等食物。戰士們吃上了這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後,夜盲症終於得到了治癒。

從1952年開始,國內的食品加工廠開始為前線生產罐頭食品,志願軍部隊伙食情況再一次得到改善。

到了戰爭後期,戰鬥模式已經從運動戰轉變為陣地戰。因此,在前線的志願軍戰士甚至都能吃上熱騰騰的餃子了。

1953年戰爭快結束時,由於戰線基本穩定,前線部隊改變了之前從坑道送飯的方式,轉而讓炊事班在炕道口搭建一個小型廚房,以便讓戰士們能吃上一口真正的熱飯。

結語

在韓戰中,志願軍和美軍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後勤和伙食。美軍平時午餐肉吃到吐,在感恩節和聖誕節時,他們還能啃上奢侈的火雞。

但相比之下,志願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士氣!志願軍戰士雖然大部分時間裡,都在吃著冰冷的炒麵,甚至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但是,志願軍戰士們的士氣卻要比美軍高得多!正是有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戰鬥精神,才能把武裝到牙齒,不可一世的敵人,最終打回到談判桌上來。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驛站楓雪(未經允許,請勿複製全文搬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