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良意筆線描人物畫教學法的開拓與價值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發佈 2022-09-24T21:07:46.368412+00:00

張捷 《人物寫生》136cmx68cm 紙本水墨 1993年。王勁松《漢家塵煙》68cmx53cm 紙本水墨Ink on Paper 2012。

文/毛建波(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碩博士導師)

與多數國家不同,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大多執教於藝術院校,他們將自己日積月累而來的豐厚的創作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諄諄施教,澤被後學,為高端人才的培養做出自己的貢獻,也使得高等藝術院校培養的人才在創作水平上始終占據最高水準,引領藝術創作穩步發展。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著名人物畫家吳永良先生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他不僅以自己高超的書畫創作享譽全國,更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意筆線描教學法,完善了中國人物畫教學,為現代人物畫的成功轉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吳永良(1937年11月—2020年5月)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派人物畫第二代領軍者、中國當代美術教育事業的推動者,對浙派人物畫的傳承、演變和發展以及中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人物畫教學起到重要的學術影響。在意筆線描、大寫意人物畫、指墨畫和書法等方面獨樹一幟,為當代中國畫壇極具代表性的人物畫家。

作為浙派人物畫第二代領軍人物之一,吳永良先生堅守中國繪畫藝術正脈,拓寬中國畫界域,在書畫創作的諸多方面成就卓然,他崇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創作出《白描魯迅》《無聲中國的吶喊者》《民族魂》《魯迅小說人物百圖》等大量的魯迅題材作品;他深受潘天壽先生指墨畫創作的影響,勇於探索,創作了《長夜》《指墨魯迅像》《潘天壽像》等大量的指墨人物畫精品;他痴迷於古典文學的魅力,創作了唐人詩意畫、宋人詞意畫和元人曲意畫等系列作品;他深知書畫同源、以書入畫之理,苦練書法,創作出一大批帶有畫意的書法作品;榮休後旅居新加坡的十年間,他目睹異域風情,老驥伏櫪,大膽創新,又創作了《祭神祈福》《感恩盛典》等在中國畫色彩運用上有所突破的巨幅作品。上述種種,可圈可點之處甚多,足以奠定他在現代中國人物畫創作領域的帶頭人地位。而吳永良先生最大的貢獻,則是意筆人物畫的創作與意筆線描教學法的開拓,他的線描人物《民族魂》《蔡元培像》《坦蕩人生》《西泠印蹤》《華夏頌》《西泠印社先賢圖》《雷婆頭峰壽者》等,形態生動而不失骨架,用筆松靈而能凝重,洵為意筆人物畫佳作。在長期積累創作經驗的基礎上,他又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意筆線描教學法,開設意筆線描課程,成為中國人物畫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環。這一創新性的努力既為現代中國人物畫的轉型與深化,在意境、技法領域加以深化,又在教學環節做了豐富,可謂授人以漁,金針度人。對此,吳永良先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坦言:

從我與意筆線描藝術的關係上分析,實乃我天性之自然引導。因為當我進入中國畫藝術語境的核心時,深刻感悟到筆線所表現的白描形式實是中國畫的靈魂,它最基礎,也是最高端,最簡潔,也是最高雅,也正合乎我的天性和審美意趣,所以於此可知,一切都是天生的。因此我必須由此感悟,感謝上蒼的恩賜,讓我認知並堅持與我融為一體的藝術語言,通過這條艱辛而明豁的藝術道路走向獨特的聖潔的藝術境界,得到我的人生與藝術的完美成果,我是幸福的,此生有這一幸福足矣。

吳永良 《西泠印社先賢圖》 124cmx248cm 2003年

誠如吳永良先生自言,能於意筆線描人物畫創作與意筆線描教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就,於吳永良先生而言,是淵源有自,水到渠成。自幼喜愛畫畫的他,1954年考入上海藝術師範學校(前身為行知藝術學校)美術科,開始了正規的繪畫基礎訓練,通過素描、水彩、速寫三門專業課程的勤學苦練,他逐步掌握了西方繪畫從造型基礎到表現技法的基本繪畫技能,也熟悉了西方繪畫的理念。誤以為彩墨畫就是水彩加墨,1957年吳永良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彩墨畫系,帶著對中國畫幾乎一無所知的迷茫,開始了五年的科班學習。

幸運的是,吳永良趕上了浙江美院中國畫專業撥亂反正的一個好時期。隨著中蘇蜜月關係的結束,中國開始了對民族虛無主義的批判,原來被邊緣化、調離教學崗位的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老先生的地位有所改善,重歸教學崗位。1957年,潘天壽被任命為副院長,主管中國畫教學,1959年正式出任院長。這期間,同氣相應的老先生們同心協力地捍衛傳統中國畫的特色與優勢,旗幟鮮明地維護中國畫的純粹性,努力為中國畫發展贏得空間,一系列舉措得以實行:彩墨畫系恢復為中國畫系(1957年);禮聘顧坤伯(山水,1957年到校)、黃羲(人物,1957年到校)、陸抑非(花鳥,1959年到校)、陸維釗(書法,1960年到校)充實師資隊伍;實行人物、山水、花鳥畫分科教學;在全國率先設立書法篆刻專業;浙江美院的中國畫教學逐步走上正軌。對以周昌谷《兩個羊羔》(1954)與方增先《粒粒皆辛苦》(1955)等創新之作而風靡全國藝壇的浙派人物畫,潘天壽等老先生加以肯定的同時,也以生動的「臉要洗洗乾淨」「不要引弦不發」等勸誡,引導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等降低對畫面明暗的依賴,加強傳統筆墨韻味,講求中國畫審美意趣。

人物畫教學的改變,是擅長傳統人物畫的黃羲,帶來了「人物畫十八描」等傳統技法,讓學生們意識到古代人物畫技法的豐贍,許多同學在對柳葉描、折蘆描、行雲流水描、橛頭釘描等的臨習中,發現中國畫線條蘊含的豐富表現力與獨特韻味。更重要的是,經過反覆辯論後,人物畫專業的造型基礎課由原先的西畫明暗素描課程,調整為強調用線表現結構的專業(中國畫)素描,這種後來稱為結構素描的中國畫造型基礎,與中國畫的專業特性更接近,也更容易結合。而書法、詩詞題跋、畫論等課程,加厚了學生的國學基礎,拓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正是這些舉措的不斷實現,現代中國畫教學體系得以逐步深化與完善。

正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吳永良對傳統中國畫的體悟與感情越來越深,當進入畢業創作階段,擅長線條表現的吳永良決定嘗試用白描方式創作魯迅肖像,並得到指導老師周昌谷先生的首肯。白描《魯迅肖像》以魯迅筆下的兩棵參天棗樹為背景,一領長衫的魯迅昂首佇立,若有所思。這幅單純簡潔的白描像深得潘天壽先生的讚許,認為「用白描形式來表現魯迅先生,最契合他的精神氣質,是形式和內容完美的統一,這是一幅真正的中國畫!」孰料,由於違拗了當時某位系領導的意願,本應留校的吳永良被作為「只專不紅」的典型,分配到溫州從事民間工藝美術。吳永良先生並沒有消沉,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他擠出有限的時間沉潛於意筆人物畫創作,他堅信有著深厚傳統的中國畫不會就此消亡。機會眷顧奮進者,16年後,他終於成為改革開放後浙江美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回爐淬鍊後留校任教。

吳永良 《大頤壽者》(指墨)68cmx68cm 2007年

潘天壽先生自認「我這一輩子是個教書匠,畫畫只是副業。」可見他對自己的定位和對美術教育事業的看重。吳永良先生承續了這一優良傳統,自1980年任教以來,他始終視教學為首務,將主要心力放在教學上,細心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及時啟發,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正因為這種認真的教學態度,吳永良很快就意識到對於年青的學子,國畫人物專業的基礎教學課程中,雖然結構素描的實施使得西畫明暗關係的影響已大為減弱,但從「結構素描」課直接轉到「水墨寫意」課,由於二者的工具材料、表現要求、畫面效果等都有著頗大的差異,課程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脫節,缺少過渡。多數學生通過結構素描課,雖然獲取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手握毛筆面對宣紙時依然束手無策,難以呈現出中國畫筆墨獨有的韻味,甚至無從下筆。有鑑於此,根據自身長期積累的經驗,吳永良先生經過反覆思考,大膽實驗意筆線描教學法,根據吳永良1993年2月自我總結,這一課程「要求學生以毛筆宣紙為工具材料,用寫意的筆法,以線條勾勒為主,簡潔扼要地表現對象,旨在使學生通過意筆線描寫生,在繼續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時,能在線條組織和運筆方法上打下紮實的基礎,以便順利過渡到水墨寫意階段,使造型和筆墨的基礎訓練自然地銜接和融合起來。」在具體的教學時,吳永良提出「在線描寫生練習中,可分兩步走,初學時可先用炭條打草稿,再以毛筆勾勒,待較熟練時就應不打草稿,直接濡墨揮毫,這時一筆落紙,既要形體結構準確,神態表情生動,又要線條組織合乎勾勒要求,用筆富有節奏韻律,確實不易兼顧,所以是一種硬功夫,一場攻堅戰,必須勤奮磨礪,刻苦鑽研才能掌握這一本領,而一旦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之時,加上水墨變化和色彩烘托,就能在水墨寫意的繪畫藝術領域裡自由馳騁了。」不難看出,意筆線描教學重在思維與技法的雙重轉變,努力擺脫西方造型思維與素描寫實技法的雙重牽制,最大可能地發揮傳統中國畫強調目識心記的能力,刻畫對象的精神面貌。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逐漸從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思維的角度對人物進行速寫,使原本分離的造型與筆墨得到自然的銜接與融合。這一實驗性的課程由於行之有效,很快得到同事們的認同。在大家的通力協作下,這一教學法經過幾年的沉澱深化,成為意筆人物畫基礎教學的重要環節,被納入人物畫專業課程體系。1994年吳永良先生精選自己為意筆線描課程的畫的部分課徒作品,編寫而成《意筆線描人物畫》一書,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對全國意筆人物畫教學起到了示範作用。潘天壽先生曾言「國畫的真正改革必須是在傳統的原有基礎上發展,必須通過國畫家本身的藝術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的新國畫。」中國人物畫創作與教學的現代轉型,正是近百年數代藝術家努力探索的結果,他們個人的每一步實驗,集腋成裘,最終匯聚成近現代波瀾壯觀的藝術長河。

吳永良 《坦蕩人生-瞿秋白像》 196cmx98cm 1992年

吳永良先生一生尊師重教,愛生如子。對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陸抑非、黃羲等曾經受教過的師長,始終十分感念,感情彌篤。紀念師長們的相關活動,他每請必到,盡心盡力。他抽出大量的時間,參與《潘天壽全集》的作品甄選,他以潘天壽先生為題材的作品達數十件之多。他還為諸樂三、陸維釗、陸抑非、黃羲等老師一一造像,表達感恩之情。近八十高齡的他為周昌谷藝術館舉辦的周昌谷展做講座,親自導覽,疲憊不堪而始終不悔。對學生,他言傳身教,孜孜不倦,以他慣有的幽默平和的語氣加以提點,春風化雨,沁人心扉。他是一位優秀的畫家,他更是一位優秀的師者。

壬寅秋初,吳永良美術館舉辦的「吳永良意筆線描教育成果暨師生作品聯展」,策劃者邀請了王贊、胡壽榮、徐墨、王晉、張捷、王勁松、黃駿、李桐、吳洪暉、韓璐、花俊、盛天曄、吳珍之、潘汶汛等十餘位畫家的數十件意筆作品參展。這些畫家的大多數直接受教於吳永良先生,有的則是吳永良先生的再傳弟子,他們都獲益於吳永良老師的指導,但並沒有逡巡於老師輩的門下而止步不前,而是各有靈苗各自探,擺脫傳統窠臼,各有面貌,已成長為當今中國畫創作與教學的中堅。從潘天壽到周昌谷到吳永良,再到吳永良的學生輩,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國美術學院崛起的浙派人物畫並不單單進行著藝術語言的傳承與創新,更蘊含著傳統文化精神的言傳與身教。正因為有此精神的代代相傳,浙派人物畫至今依然保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昭示著古老的中國畫具有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生生不息的無限可能。


部分展出作品欣賞(按畫家年齡排序)

吳永良《華夏頌》 142cmx365cm 2001年

吳永良 《蔡元培像》 94cmx61cm 1987年

吳永良 《林風眠像》 130cmx67cm 2020年

吳永良 《意筆線描寫生》 68cmx53cm 20世紀80年代

王贊《董一又線描寫生》68cmx136cm 水墨紙本 2018年

胡壽榮《寫意人物》1997年 39cmx38cm 宣紙紙本

徐默《辛棄疾》68cmx138cm2019年

王晉《城磚上的美國總統林肯》故宮城牆磚 丙烯 46x10x22cm 1992年

張捷 《人物寫生(之二)》136cmx68cm 紙本水墨 1993年

王勁松《漢家塵煙》68cmx53cm 紙本水墨Ink on Paper 2012

黃駿《觸》 205cmx75cm 2012年 水墨宣紙

李桐《蓮台上之二》143cm×74cm 紙本設色2014年

吳洪暉《男青年寫生》93cmx58cm 1994年

韓璐 《人物線描習作》 68cmx90cm 紙本 1990年

花俊 《荊楚春回》 368cmx505cm 水墨紙本 2020

盛天曄《大昭寺所見》 24cmx27cm 卡板水墨2020

吳珍之《粉墨春秋》165cmx96cm 2019年

潘汶汛《金煜肖像》72cmx50cm設色紙本2022



編輯 孫樂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