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米字旗,法國三色旗……你知道藍白紅背後的故事嗎?

小洋樓杭州 發佈 2022-09-25T01:31:01.078557+00:00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t is the music of the people 再不願忍受剝削人們。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葬禮,讓我們看到了隨處可見的英國國旗——米字旗。

米字旗是國人對英國國旗形象的稱呼,其實英國國旗是由十字架和它四周的光芒組成。顏色是藍白紅。

不過和法國國旗比較,英國國旗的藍白紅並不是特別明顯。我甚至是這次才特別注意到,原來英國國旗也是藍白紅三色。

法國三色旗,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具分辨力的國旗,最具人民性的國旗,也是最有故事的國旗。法國人民直接把法國人的歷史、藝術和和價值觀書寫在國旗上。

這裡想關於藍白紅三色作個科普,因為剛看完了34集紀錄片《世界名畫:華麗的大師》。


裡面說到拉斐爾,他被稱為「聖母畫家」,創作了將近40幅聖母畫作,西斯廷禮拜堂聖母像、金鶯聖母、聖母戴冠、椅中聖母等。聖母瑪利亞的形象都是紅衣服,藍外套。藍色代表天空和包容,紅色代表耶穌寶血對人類的救贖。

藍白紅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後來也成為法國的象徵。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最著名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描繪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女神舉著法國三色旗,帶領人民推翻了皇室。法國三色旗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象徵。

根據雨果名著改編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重現了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時刻,讓人看了熱血沸騰。人們高舉著三色旗,把貴族趕下台,代表著法國人民取得了勝利。《悲慘世界》主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也頻頻在各種視頻號轉發。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看看人間的苦難,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可聽見人民在吶喊?
  It is the music of the people 再不願忍受剝削人們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將這世道來推翻。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讓你良心的碰撞,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敲得那戰鼓聲聲響。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讓我們以勇敢
  When tomorrow comes! 去迎來新生曙光!

法國國旗Tricolore(三色旗;音「特里科羅爾」)也叫「藍白紅旗」,即「法國國旗」(drapeau national)的別稱。法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

法國國旗是世界上重要的國旗之一,對之後世界各國的國旗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1794年,法國三色旗被選為海軍旗;1812年,法國三色旗再度選定為「國旗」。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

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

法國三色旗最初的用意是象徵皇室與人民的結合。還有種說法是法國國旗上的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象徵自由。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象徵平等。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象徵博愛。

雨果在一篇文章(1849年)交代自己多變的政治立場時曾說:「我支持紅、白、藍,支持三色,換言之,我支持人民、秩序及自由。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經典三部曲《藍白紅》,可以視為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倫理探討。

《藍色》台灣翻譯藍色情挑,是自由與禁錮的辯證探討:涌動的藍色=情感十字架與記憶囚牢。

《白色》白色情迷,白色倫理是一種公平倫理的象徵。由生理缺陷造成的身體上的不平等進而形成了一種倫理上的不平等,從而導致倫理意義上的「愛情」的破裂,而在影片最後,生理機能的恢復又使先前的倫理重新得以維繫。

《紅色》紅色情深,基斯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或許都是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



聖馬丁割袍:

聖馬丁節盛行在歐洲,主要慶祝國家有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士,比利時, 英國,馬爾他,波蘭,西班牙,葡萄牙等。聖馬丁節是每年的11月11日。在聖馬丁節那天,人們會吃燒鵝,化裝上街遊行,並唱有關聖馬丁的歌。

西元334年,18歲的馬丁作為羅馬衛隊軍官,駐紮在當今義大利境內的亞敏斯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直至一千六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名垂不朽。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在那時候經常有很多人被凍死。當馬丁帶著他的武器,穿著作為制服的披肩,來到城門時,遇到一個窮得沒衣服穿的乞丐。這個乞丐向每個路過的人乞求憐憫,卻得不到任何回應,於是他來到馬丁面前。怎麼辦?此時馬丁的身上除了武器與披肩外,什麼也沒帶。於是他拔出劍來,將披肩割成兩半,一半給了那個乞丐,自己披著另一半。他這個舉動不僅遭到同伴的譏笑,還受到長官的懲罰:由於毀損軍事配備,他必須接受3天的拘禁。

當天晚上,耶穌基督出現在馬丁的夢中,身上披著馬丁給出去的那半邊披肩。旁邊的天使告訴耶穌基督:「這還沒受洗的馬丁努士,給了我半邊披肩穿。」在夢中馬丁意識到他的使命,他應該放棄軍職,為神服務。

他接受了洗禮,卻還不能馬上退伍,因為他的長官很喜歡他,希望他在兩年後再離開軍隊。後來他成為傳教士,足跡遍布歐洲。馬丁最後成為法國羅亞河旁土爾斯一地的主教,在西元397年11月8日以81歲的高齡去世。

瑞士1973年發行的100 法郎背面便出現了聖馬丁割袍的畫面。

(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