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推動公民科學發展舉措及對我國的啟示

全球技術地圖 發佈 2022-09-25T20:12:54.424227+00:00

近年來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理念日益得到倡導。公民科學強調普通民眾與專業科學家和科學機構合作或在其指導下承擔具體科研工作或提出科學議題,從而為科學技術進步做出自身貢獻。美國作為科技強國,在公民科學政策環境營造和實踐方面也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近年來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理念日益得到倡導。公民科學強調普通民眾與專業科學家和科學機構合作或在其指導下承擔具體科研工作或提出科學議題,從而為科學技術進步做出自身貢獻。美國作為科技強國,在公民科學政策環境營造和實踐方面也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美國推動公民科學開展的政策環境

2016年美國國會通過《眾包和公民科學法》,授予聯邦機構開展眾包和公民科學的權利,鼓勵機構利用眾包和公民科學以推進機構使命。同時,該法案對涉及的責任、志願服務、人體保護、數據及應用、經費資助、報告制度等方面也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法案出台後,不少聯邦機構加強了針對公民科學的政策工具使用。

201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頒布針對公民科學的科學政策(SPD-33),要求NASA各科研部門資助公民科學計劃項目,並每年報告項目的徵集、遴選及資助情況,且需建立對應的管理流程。SPD-33規定,自2020年4月開始NASA的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項目申請,除特殊情況外均需考慮是否全部或部分基於公民科學,並計劃安排額外資金以資助包含公民科學內容的項目。此外,2020年NASA發布《公民科學數據工作組白皮書》,以對數據相關問題提供指導。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NOAA)2021年發布《公民科學戰略》,提出美國在海洋與大氣領域開展公民科學的目標和關鍵任務。目標共5項:全面協調與支持、與業務工作的融合、數據質量與使用、夥伴關係建立、提升雇員技能。各目標下分設4~6項任務。

美國總務管理局(GSA)牽頭包括NOAA、國家環境保護局等在內的聯邦機構,成立了跨機構的聯邦眾包和公民科學實踐社區(FedCCS),以推動在聯邦政府部門範圍內分享經驗教訓,設計、實施和評估眾包和公民科學計劃的最佳實踐。截至2021年7月, 已有60多家聯邦機構的427名工作人員加入社區,30個機構已指派了專門協調員。

二、聯邦機構組織的公民科學項目

根據GSA統計,截止2021年7月美國聯邦機構的公民科學項目共計491個, 30%左右已完成,50%左右在執行期內。項目得到25家美國聯邦機構或單獨或聯合的支持。其中,國家公園管理局支持了174個項目;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環境保護局3家機構支持項目數在50~100個;美國農業部、地質勘探局等7家機構支持項目數在10~50個;其餘14家聯邦機構支持的項目數均少於10個。

項目涉及23個研究領域。其中,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生物學等5個領域是公民科學開展最為廣泛的領域,項目數均達到100個以上;氣象學、計算機技術、昆蟲學等6個領域項目數在50~100個;考古學、食品科學、健康與醫學等10個領域項目數在10~50個。

三、啟示

美國聯邦政府近年來對公民科學發展採取了積極肯定的態度,公民科學正在成為美國科研政策的一個重要導向。同時,美國的實踐也帶來一定啟示。

1. 對公民科學的認知需要拓展

公民科學涵蓋了從鼓勵公民通過觀察、收集和處理數據參與科學進程,到制定科學議程,以及共同設計和執行與科學有關的政策等不同方面。公民科學應多以公民身邊相關問題,而非純學術研究議題為導向。在不同領域設計公民科學項目時,需要基於多樣性來進一步考慮各學科/領域適用的方法、途徑和標準。對公民科學活動最佳方法論選擇、質量保證和結果驗證、對志願者進行有效管理等方面,也需要不斷探索。

2. 政府應當成為推動國家公民科學發展的引領力量

公民科學開展不能僅僅依賴於個別組織或個人的偶發性行為,而是要通過國家、公共部門的各類制度性安排,來形成強有力的機制保障。建議我國考慮在《科學技術進步法》《科學技術普及法》以及地方配套條例的修訂中,增加對公民科學的相關內容要求,並通過對國家以及地方科技計劃的管理制度設計優化,來對公民科學相關工作進行規劃、計劃與部署。

3. 社會組織需要在公民科學開展中承擔更加主動的角色

我國應支持各類社會團體在公民科學開展中擔當更加主動的角色。例如,科協系統可以依靠其較為完備的建制和雄厚力量,主動承擔起推動公民科學的學術交流、啟迪學術思維、活躍學術思想等工作,成為密切聯繫公民科學家、專業科研人員、社會組織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紐帶和橋樑,並在公民科學相關知識積累、理論建構以及管理決策支撐等方面,發揮重要智庫作用。

4. 加強對公民科學項目的質量管理

當前各國公民科學實踐的領域和開展的時間比較有限,因此加強對公民科學項目的質量管理,對公民科學的知識積累、理論構建、範式提煉和擴大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公民科學質量管理包括項目管理和數據管理。此外,也需要通過基於傳統科研活動評價並增加對公民科學家側評價的方式,對公民科學項目的有效性和效率等開展系統性評價,從而全面反映公民科學項目過程以及結果的價值。

5. 建立針對公民科學家的激勵機制

一是利用各類渠道,對公民科學進行廣泛宣傳;二是對參與者進行基本培訓,使其在較短時間內能夠較為方便地獲得工作所需的相關知識並掌握開展相關研究的技能;三是建立公民科學家榮譽認可制度;四是給予公民科學家適度物質激勵。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科情智庫,原作者劉婭。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編譯/轉載僅為分享、傳達不同觀點,如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我們/轉載公眾號XXX!

轉自丨科情智庫

作者丨劉婭

編輯丨鄭實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