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戰國是怎樣的?打開歷史,我們一起看戰國七雄的崛起方式

聿哥說歷史 發佈 2022-09-26T10:51:35.252879+00:00

而在歷史上戰國時期其實是有二十多個國家的,這些國家相互之間征討,優勝劣汰,直到最後最強大的秦國打敗了其他國家一統天下,這便是戰國這段歷史。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代表那一得數「戰國七雄」了。而這「戰國七雄」指的便是韓、趙、魏、楚、燕、齊、秦這七個國家。但是千萬不要直接就認為戰國便只有這七個國家。因為這是一個錯誤的直覺。

那為什麼是戰國七雄,因為這和春秋五霸是一樣的道理,春秋五霸說的是春秋時期最厲害的五個國家,「戰國七雄」也是同理。而在歷史上戰國時期其實是有二十多個國家的,這些國家相互之間征討,優勝劣汰,直到最後最強大的秦國打敗了其他國家一統天下,這便是戰國這段歷史。

春秋末期,歷經兩百多年的比拼,由原來上百個諸侯國。到後來僅剩了二十多個諸侯國,而在這二十幾個諸侯國當中,又出現了幾個特別厲害的國家,這些國家分別是秦、晉、齊、楚、越。除了這幾個國家之外,別的國家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比,其他國家完全淪為了陪襯。

但是這幾個頭部國家的內部,也是存在問題的。比如晉國內部是被三個士大夫的家族給瓜分了,逐漸分裂為三個國家,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越國這兒也就越王勾踐還行。後世之君均為守成之君,所有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齊國的內部的田氏家族的迅速崛起,逐步把姜姓齊國變為田氏齊國,這便是著名的「田氏代齊」。而最後一統天下的秦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被晉國擋在了函谷關的西邊,逐漸走向了拉跨。楚國因為被吳晉兩國聯手打過一次,差點消失,所以一直在休養生息。

所以,到了春秋末期,這幾個國家因為各自有各自的問題,所以都比較消停了一些,暫時都停止了對外的擴張。就因為這樣,所以各國之間也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

就是在這段和平時期里,諸子百家裡的幾大重要思想,比如儒家、道家、墨家之類的思想,都一一開始出現了。另外,在這個時代,鐵器的運用已經逐漸開始成熟。而在之前,各國用的都是青銅器。但是在這之後,各國之間鐵器的運用越來越多。

就是這樣,歷史的車輪跌進了戰國時代。

但是大家對於戰國的時間的劃分,其實在史學界是一直存在爭議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謂的戰國時代,本就是後來者為了方便研究所劃分出來的。但是最為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的是公元前403年。就是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晉的事情,隨著晉國為韓趙魏三家所瓜分,周王室的存在感便徹底消失了。大家相互征戰也不再忌憚周王室了。

而就是在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再加上之前的老牌強國秦齊燕楚這四個強國,戰國七雄就正式形成了,但是在這片中華大地之上除了這七個國家之外,還有宋國和鄭國等一十八個諸侯國。而在這些諸侯國最出名的當屬越國了,雖然這個時候的越國已經日薄西山了,但是他的名氣還是很大的,畢竟也是曾經的王者。

那至於剩下的那幾個國家,因為實在是太拉了,對於當時的格局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只能被動的誰強聽誰的。

這些便是戰國歷史的開篇背景了。

終於戰國的時代開始了。

隨著晉國的消亡與分裂,三個全新的強國出現了。因為原先同為晉國臣屬,所以一開始這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因為這三個國家成三角之勢,所以相互結盟,所以他們便成為了戰國初期真正霸主般的存在,其他幾個強國,都不能夠單挑他們的三國聯盟。就算是一起聯手,那勝負也是猶未可知。所以說戰國初期的韓趙魏就是如此的強勢。

究其原因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實在是太強了。而且他們的勢力範圍也是強大非常,

因此,開始二十年的戰國,便是韓趙魏的天下了。

同時,因為國家剛剛建立,所以韓趙魏三家面對的主要的問題便是內部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鐵器的運用趨於成熟,原來的社會制度逐漸開始瓦解。

那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煉鐵,為什麼會導致原有的社會制度的崩潰。

這個問題我們得稍微一下,否則我們很難理解戰國後期發生的事情。簡單來說,冶鐵技術的成熟使生產成本降低了很多,所以以前的社會制度不適用。

比如春秋以前,因為大家都用青銅器,但是青銅器的硬度和強度遠遠低於鐵。這樣一來,人們耕種和使用青銅農具自然就比鐵製農具更困難了。此外,自然界中銅礦石的數量遠遠少於鐵礦石。而那些大銅礦基本上都掌握在上流社會的人的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平民和奴隸是無法獨自或者只靠少數人開墾荒地的。只有依附那些高層貴族,才能維持生計。所以在春秋以前,夏商周實行奴隸制,然後貴族從奴隸身上榨取來養活自己,繼續開墾荒地。

但是冶鐵技術成熟以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冶鐵技術成熟後,平民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開墾荒地。而且,最重要的是,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比銅多。平民獲取鐵礦石然後冶鐵的難度也會降低。

這樣,老百姓就可以自己開墾荒地,或者幾個人開墾荒地,或者在山林中開墾荒地,就可以過上沒有奴隸主壓迫的生活。既然不依賴奴隸主,就有活下去的機會,還可能活得更好,那為什麼還要接受那些上流人的剝削呢?

所以到了春秋末期,很多平民開始停止種植所謂的『公田』,也就是不再種植國家或者貴族的土地,而是開始開墾新的土地。這樣貴族和國家就收不到稅,國家的運轉自然會出問題。

此外,由於鐵比青銅堅硬,所以鐵武器比青銅武器更具殺傷力。去開荒對軍隊和平民安全的影響是不可想像的。

總之,因為冶鐵技術的成熟,舊的社會制度不好用了。到了這個時候,大家自然都需要改革了。

但問題是,改革難道就容易嗎?

戰國初期,其實各諸侯國高層都意識到應該開始改革了。但問題是,要改革,首先要動舊貴族的蛋糕。所以越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改革的阻力越大。相反,像韓、趙、魏這樣的新興國家,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小。

於是,接下來,魏國第一個開始改革。

魏主是一位高瞻遠矚的君主。早在三大家族被正式冊封為諸侯之前,魏文侯實際上就已經開始在自己的領土上進行改革了。當時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對魏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在這次改革中,傳統貴族作為世襲官員的壟斷地位被徹底打破。此後,老百姓中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機會。此外,由李悝主持的變法,改善了魏國的農業、商業、法律等諸多方面。

變法後,魏的財政收入迅速膨脹。有了錢之後,自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之後,魏國名將吳起開始對魏國軍隊進行改革,培養了著名的「魏武卒」。

吳起訓練魏武卒之前,中國各國軍隊基本都是徵召的。也就是說,沒事的時候讓大家回去種地,該打的時候叫大家去打。這種模式雖然可以減少國防開支,但不利於國家軍隊的專業化建設。

所以魏武卒的出現,魏國軍隊的戰鬥力猛增,出現了一支職業軍隊。相比魏武卒,當時其他各國的軍隊基本都是外行。

隨著國家體制和軍隊改革的完成,魏國的國力迅速增強,瞬間成為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戰國時期第一場著名的戰爭爆發了,這就是歷史上的陰晉之戰。

簡單來說,當時的秦國看到晉國已經徹底分裂,所以有了再次東去的想法。春秋以前,晉國一直在秦國的東面,所以秦國沒有辦法向東走。如今的晉國已經一分為三,而當時的三晉聯盟也因為內部矛盾逐漸各自為政。所以在當時的秦國看來,這個時候打他們其中一個是有機會贏的,有機會出去的。

但秦國竭力集結五十萬大軍,意欲一戰成功,不料被吳起率領五萬魏武祖,大敗而歸。而且吳起率領的五萬魏武祖是真正的新兵,從來沒有打過仗。

這場戰爭震驚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諸侯國。大家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變法真的可以把國力提高這麼多!所以之後,政治改革開始被各國提上日程。

陰晉之戰結束後,由於魏國的戰爭能力太強,而韓國和趙國又不想被魏國吞併,開始逐漸遠離魏國。就這樣,原本橫行天下的三晉聯盟逐漸瓦解。相反,魏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讓其他國家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是好景不長,不久之後,魏國的內部發生了一些事情。因為吳起的貢獻太大,引起了魏國高層的忌憚。所以不久之後,吳起不得不逃離魏國,轉向楚國。與此同時,吳起離魏不到一年,在齊國的另一邊,田家被周王室正式冊封。從此,齊國與姜子牙的後代斷絕了關係,開始改以田為姓。

吳起抵達楚國後,楚國成為第二個開始變法的大國。因為在吳起之前,他是魏國的改革領袖,基本上了解一整套改革方案。所以吳起到了楚國,基本上把魏國的改革制度都搬到楚國去了,短短几年就讓楚國強大了。

對了,春秋末期,因為楚國曾經被吳國和晉國打敗,所以楚國一直在養傷。戰國以後,楚國看到晉國分裂,和秦國一樣,認為韓趙魏就好欺負。結果雙方開戰後,楚國直接被三晉聯盟打得落花流水。如果楚國的疆域不夠大,可能會被三晉聯盟直接消滅。

但是吳起來了之後,短短几年之內,楚國的國力開始飆升。楚國的底蘊本來就很厚,現在經過吳起的改革,自然開始迅速提升。僅僅過了幾年,楚國就可以和魏國正面交鋒了。戰場上的頹勢可以說是一掃而空。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就在吳起到達楚國七年後,老楚王就去世了。楚王死後,傳統的楚國舊貴族在楚王的葬禮上襲擊並殺死了吳起。吳起死後,新楚王雖然趁著吳起被害,大肆清洗楚國貴族。但因為吳起被殺,吳起的改革就成了不徹底的改革。

因為吳起執政時間短,只來得及改革軍政制度,而沒有改革最根本的土地問題。所以吳起的改革不是很徹底。再加上吳起改革,給楚國貴族造成的心理陰影太大,導致了楚國對變法那是相當的排斥。這導致了楚國直到滅亡都沒有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

當時如果吳起多活十年,徹底改革楚國,最終統一天下的可能就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了。

當然,即便如此,吳起留下的改革成果還是讓楚國強大了幾十年。直到秦國徹底崛起,楚國才開始在制度上處於劣勢。

吳起死後,三晉之一的韓國也開始進行政治改革,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三個進行政治改革的國家。韓國變法是由著名的改革家申不害完成的,所以也被稱為申不害變法。申不害主持變法,大體照搬魏的成果。

申不害變法後,韓國也變強了,國力直接上了一個台階。另外,申不害變法之前,韓國滅了鄭國,國土面積大很多。所以從那以後,韓國也成為了一個大國。

但同時,由於韓國的領土並不太大,而且還處於四戰之地。吞併鄭之後,基本沒有擴張的空間了。所以在戰國中後期,韓國由於領土原因,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因為是最弱的時候,韓國後來開始實行一種奇妙的『顛覆性政策』,基本意思就是每當一個國家強大了,韓國就會聯合其他國家一起包圍這個強大的國家,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

韓國政治改革的同時,東方的齊國也在進行政治改革。此時的齊國剛剛更換內部朝代,歷史包袱相對較輕。所以在韓國變法的同時,齊也進行了鄒忌的變法。在戰國幾個著名的變法中,鄒忌的變法應該是最不出名的一個,因為鄒忌的變法很多基本都是抄襲魏的,所以可以說的不多。

但不得不說,當時齊進行的改革,效果還是不錯的。變法後,齊國的國力開始迅速飆升。

此外,三晉的趙和北方的燕實際上是照搬了當時魏國的部分制度,被認為是變法的一部分。但當時趙國和燕國的變法缺乏明確的主持人,所以在後世基本無人知曉。而且這兩個國家當時的情況其實離政治改革還很遠。最多只能說是抄襲了魏國的部分制度,情況和楚國有些類似。

就這樣,當時中原有幾個一流國家,此時只有兩個國家不變。一個是秦國,一個是越國。

對於很多熟悉戰國的歷史愛好者來說,似乎常常有一種錯覺,認為戰國七雄中,秦國是最後一個完成變法的。其他幾個國家似乎都在秦國之前完成了政治改革。

其實這是不對的。

其實秦國改革也不晚,和韓國齊國差不多時間。在陰晉戰爭中,秦國突然被魏國所傷。事實上,它已經有了政治改革的想法。但與三晉或齊楚相比,秦國內部的改革阻力太大。

韓趙魏不用說,是沒有歷史包袱的新國家。之前楚國差不多被滅了,然後吳起死後大批貴族死去,所以反抗比較小。齊直接改朝換代,直接換了新的君主家族。

相比之下,秦國就完全不同了。

春秋中期以來,秦國一直卡在西部,一直在函谷關以西發展。所以這兩百年來,秦國一直在衰落,但同時又一直是大國。這就導致了秦國的歷史包袱,比其他國家要重得多。

如此一來,秦國想要改革自然沒那麼容易。

為了實現變法的夢想,秦國實際上奮鬥了三代。自陰晉之戰以來,秦國君主連續兩代忙於集權,以保證君主手中的兵權足夠強大。只有君主手中的軍權足夠強大,秦國的政治改革才能真正成功實施。

就這樣,兩代人之後,到了秦孝公的第三代,秦孝公正式開始進行改革。秦孝公之所以能夠進行改革,也是因為前兩代的秦君為他聚集了足夠的力量。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這就是所謂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上台後,重用商鞅,對秦國進行了自上而下的系統改革。商鞅變法後,秦國確定了二十等兵役制,明確了土地所有制,徹底從奴隸制的國家轉變為封建制的國家。

所以,歷史上真正的商鞅變法其實發生的並不晚,甚至剛剛好。商鞅變法之前,已經有幾個可供秦國參考的例子,使秦國避免了一些彎路。但是商鞅變法之後,隨著各國變法的成功,再想開始混戰,然後試圖相對和平地進行變法,其實是很難的。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國力開始迅速增強。秦國地處西部,周邊有足夠的開拓空間。所以,秦國改革後,國力的增長比魏國或韓國等中原腹地的國家快得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商鞅變法成為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

隨著商鞅完成了變法,其他國家也相繼完成了變法。這時候各國已經逐漸無法向內尋求突破,自然開始逐漸向外擴張。所以商鞅變法後,戰國進入了真正的混戰階段。

對了,商鞅變法後,唯一沒有進行變法的大國是越國。不是越國不想改革,而是國內形勢不允許。越國自勾踐死後,傳了三代只知道守成的君王,之後因為皇位繼承權的問題,開始了內戰。之後越國常年混亂,于是之後一個士大夫家族開始崛起,逐漸掌握了越國的大權。但與此同時,越王室又相當強大,雙方都無可奈何。

就這樣,商鞅變法後,當時執政的越王企圖通過對外戰爭在國內重新樹立威信。於是,接下來,越國先和齊國開戰。然而,在戰爭開始前,齊國派遣使者勸說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楚國。

被忽悠之後,越國國君居然答應了,然後轉而打楚。結果越國和楚國戰爭之後,還沒有改革的越國自然不是已經改革的楚國的對手,很快就被打垮了。同時,齊國在背後插了一刀,吃掉了越國大片領土。

之後越國被削弱,而老越王又死在戰場上,死前沒有確定繼承人。所以他死後,越國內部完全分裂,之後逐漸被楚、齊給瓜分了。只有少數殘餘繼續向東南沿海地區遷移。但此時越國的殘餘勢力已經完全沒落了,徹底退出了霸權舞台。

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就這樣結束了,真的很無語。

正是越國的退出,那麼才是真正的七雄爭霸時代。

在七雄爭霸的過程中,一開始,老霸主魏國一直衰落,楚秦齊燕開始逐漸崛起。魏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四面開戰,導致國力不斷消耗和衰弱。

於是,在秦國商鞅變法期間,齊國率先行動,與魏國打了兩次大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經過兩場戰爭,魏武卒的魏國舊根基幾乎蕩然無存。此後,魏國一直想恢復魏武卒,但由於國力驟降,財政收入越來越少,再也養不起魏武卒了。所以從那以後,魏國的軍事實力開始直線下降。

在魏國的舊基礎被磨光之後,秦國自然不肯置身事外。很快派兵進攻,收復了原來被魏攻占的河西之地。在這之後,秦國徹底站起來了。

魏國不僅老本敗光了,被齊秦兩家狠狠打了一頓。此後,直到戰國末期,魏國始終未能恢復元氣,直接從霸主地位掉了下來。

魏國倒下後,楚國此時未能進行徹底的改革,同時楚國還在忙於消化越國。所以接下來就是齊秦爭霸了。

齊秦兩個大國為了爭奪霸權,自然要爭奪更多的盟友。

接下來的幾十年,將是戰國時期最精彩的時代。這期間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戰爭,張儀和公孫衍這兩位最優秀的戰略家在各國的外交舞台上展現了他們的智慧。在這幾十年間,戰國七雄多次交戰,但真正受傷的不是齊秦楚三個大國,而是從春秋時期倖存下來的小國,以及三晉聯盟中的韓、魏兩國。

因為在齊秦爭霸的過程中,這些國家不斷站隊。在站隊的過程中,這些國家不斷被削弱和吞併。相反,秦、齊、楚這幾個大國逐漸與其他國家合併,越來越強大。

另外,在這個過程中,秦國打敗了身後的義渠,獲得了巴蜀。拿下這兩個地方後,秦國在西方基本沒有敵人,戰略縱深巨大。此時,齊秦、楚國這三大巨頭已經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所以,原來的七雄爭霸,此時演變成了三國爭霸。

三國之戰,楚國是第一個倒下的。簡單來說,就是楚國吞併越國後,疆域和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但與此同時,吳起留下的老底子也吃得差不多了。之後楚國面對其他強國時,在制度上沒有優勢。

此時距離吳起變法已經過去了一代人的時間,楚國貴族對變法的抵制也沒有那麼強烈了。所以這個時候楚國又有一部分人開始提出變法,而這個群體的領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屈原。

屈原也是楚國的貴族,看了各國變法的經典,認為自己可以帶領楚國進行變法。而且當時的楚國君主也是支持他的。但問題是,屈原還是低估了楚國貴族的反抗,變法根本進行不下去。之後,當時在楚國執政的楚懷王,想拖幾十年,等到經歷過吳起改革的老人都死了,再把改革提出來。

但沒想到的是,秦國並沒有給楚國這個機會。此後不久,秦國開始攻打楚國,把楚懷王騙到秦國,把楚懷王完全軟禁起來。後來直接出兵,占領了大量領土,占領了楚國的都城。楚懷王下獄後,新楚王不支持屈原的變法,所以屈原最後投河自盡。

因為那個時候的屈原,沒有希望。他知道,不能完成變法的楚國,未來只能淪為被吞併的對象,根本沒有前途。

隨著楚懷王的下獄,楚國徹底滅亡,下一個霸主只屬於齊秦。

在齊秦爭霸的過程中,雙方又進行了一次鬥智。但最終齊國利用他國聯合攻打秦國的機會,趁機獨占了宋國。然而,齊的這一行為引起了其他幾個國家的一致不滿。之後,在秦國的外交斡旋和與齊國有世仇的燕國的幫助下,秦國、三晉、燕國結成五國聯盟,共同對抗齊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

在這場五國戰爭中,齊國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楚國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楚國雖然沒有和其他五國聯手,但卻也有出兵支援。但楚軍來了之後,也只是忙著分地盤,根本不打仗。本質上,它與其他五個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在這場戰爭中,齊國被其他六國打了一次。最糟糕的是君王被殺,全國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整個齊國就剩兩座城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齊國雖然以這兩座城市為根據地,但又收復了齊國的領土,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此戰之後,齊國被削弱,是無法避免的。

因為這場戰爭,對齊人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經過這場戰爭,齊國雖然成功復辟了國家,但是從上到下,齊國變得極度反戰,不願意插手外交事務。這就導致了接下來的幾十年,直到戰國末期,齊國很少插手其他六國之間的混戰,基本上沒剩下多少戲份了。

對了,在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應該是燕國。在之前的戰國歷史上,其他幾個國家都有他們的出場,場面很多。只有燕國,在此之前,似乎一直默默無聞。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為什麼戲份那麼少?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燕國的地理位置太北了。

事實上,燕國的歷史很悠久。差不多在西周剛剛建立的時候,燕國就已經建立了。早期燕國的君主是西周的創始人周武王的弟弟。然而,燕國的歷史雖然很長,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燕國的景象同樣可憐。究其原因,是位置不咋地。

燕國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北京一帶。所以春秋時期燕國西部有晉國,南部有齊國,都是大國,導致燕國無法向這兩個方向擴張。除了這兩個方向,燕國要麼跨過整個燕山,在內蒙的草原上發展;要麼走遼西走廊,也就是今天北戴河到山海關的線路,直接進入東北地區發展。

在這種環境下,燕國唯一的擴張空間基本上是向東北發展。但問題是,在戰國之前,由於冶鐵技術並不成熟,燕國僅靠青銅器很難大規模開發東北。僅僅通過遼西幾百里的走廊,就已經很難大規模的向東北運輸物資了。所以直到戰國時期,燕國才開始大規模開發遼東地區。

於是,遼東開打後,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隨後與齊國一戰。在這場戰爭中,燕有機會吞併整個齊國。齊國一旦被吞併,燕國瞬間騰飛。但後來因為老燕王在戰爭中去世,新燕王不信任樂毅,導致齊國順利復辟,燕國錯過了這個機會。

就這樣,燕國雖然占了一些便宜,但並沒有讓自己騰飛。

此外,在齊秦爭霸期間,趙國利用複雜的外交形勢為自己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在此期間,趙國開展了著名的胡服騎射運動。變法後,趙國開始大規模北伐,並逐漸向草原地區擴張。占領草原後,趙國開始大規模培養騎兵團。

所以齊國失陷後,趙國接替齊國,成為秦國新的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而且在當時,趙國幾乎是唯一一個可以單獨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國家。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齊國滅亡後,接下來的十年將是秦趙爭霸的時代。在過去的十年中,著名的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便在趙國發生了。

然後,十幾年後,一個突如其來的時間突然導致了秦與趙的決戰。

簡單來說,當時秦國攻打韓國,韓國不肯投降,就直接把土地讓給了趙國。結果,趙國不得不派兵參加戰爭。接下來,秦趙雙方為了壓倒對方,不斷向前線增派兵力。雙方對峙一年後,兩國在前線積累了數百萬兵力。

到這個時候,雙方都不可能善罷甘休。所以接下來,雙方只能打。最後秦國贏了,由於主帥白起打得太好了,直接打得趙國全軍覆沒,殺了趙國四十多萬人。

此戰之後,趙國瞬間由盛轉衰,再也無力單獨對抗秦國。長平之戰的結束,也標誌著戰國歷史由原來的七雄爭霸變為秦國獨霸,進而開始平推六國的故事。

長平之戰後,秦國因內部問題暫時撤軍。等到三年後,當再次進攻時,其他國家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趙國滅亡而前來救援。就這樣,秦國吃了敗仗,死了二十多萬人。經此一戰,秦國短時間內,吞併天下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經過這場戰爭,秦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瓦解六國聯盟,避免被六國圍困。畢竟當時秦國打一兩個國家,一點壓力都沒有。但如果同時叫六個,還是挺難的。所以在這之後,秦國就開始打消耗戰了。一方面,它不斷進行內部建設,以增強國力。都江堰和鄭國渠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一方面,用各種手段削弱他國國力。

接下來的20年,秦國大體就是這樣。與此同時,在這二十年裡,秦國高層發生了巨大的動盪。

簡單來說,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長平之戰時掌權。長平之戰結束十年後,曾祖父去世。接下來,秦始皇的祖父在他登基之前就去世了,所以相當於秦始皇的父親直接接班。

秦始皇的父親即位後,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這時候換成了秦始皇。所以,三年之內,秦國換了四個君主,隨之而來的是主少國疑。這樣一來,秦國短時間內自然無法對外擴張。

直到秦始皇成年,經過一番鬥爭才重新掌權,這才重新啟動了對外的戰爭。這時的秦國,經過多年的內部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很強大的水平。所以秦始皇發動對外戰爭後,基本上是橫掃一切。

公元前230年,秦國首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其後八年,秦先後滅趙、魏、楚、燕。到最後齊國因為找不到盟友,乾脆不抵抗了,直接投降了。

於是,公元前221年,隨著齊國的投降,秦始皇徹底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到這個時候,戰國的歷史就徹底結束了。

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戰國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