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節目,還能離開網紅嗎?

傳媒1號 發佈 2022-09-27T00:10:19.222626+00:00

作者|顏晞素人節目,與回不去的「純素人」時代。現在,綜藝節目中的素人,越來越眼熟了。不僅選秀節目有「回鍋肉」,連觀察類節目的素人嘉賓,也是網紅達人或者綜藝常客。他們沒有明星的身份,但在各大媒體平台也擁有不少粉絲,已經習慣在網絡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

作者|顏晞

素人節目,與回不去的「純素人」時代。

現在,綜藝節目中的素人,越來越眼熟了。

不僅選秀節目有「回鍋肉」,連觀察類節目的素人嘉賓,也是網紅達人或者綜藝常客。他們沒有明星的身份,但在各大媒體平台也擁有不少粉絲,已經習慣在網絡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

於製作方而言,這些網紅達人相比純素人來說有鏡頭感,相比明星來說又有較高的新鮮感,是「限真令」之後節目選角的不二人選。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偽素人」上節目,帶來了節目效果,也帶來了「劇本」。對於一些達人而言,參加素人綜藝,甚至已經成為漲粉刷臉的「生意經」,這讓綜藝節目「去明星化」背離了它的初衷。

那麼,素人節目,還能回到「純素人」時代嗎?

被網紅達人撐起的節目

素人綜藝,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國外,素人節目是明星節目開發的搖籃。很多節目都是用素人版本打響名氣後,才有了明星的加入。節目中常常設置大額現金的獎勵,激發參與的嘉賓挑戰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過程中跌宕起伏成為觀眾最喜聞樂見的畫面。

在國內,每個衛視都有幾檔素人節目,是「壓箱底」的王牌。央視的《挑戰不可能》,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超級女聲》……這些節目,都是「電視年代」刻在觀眾DNA里的記憶。

早期的素人綜藝,狠狠拿捏了「競賽」和「對抗」,最不缺「一戰成名」「草根逆襲」的腳本。殘酷的賽制激發出了嘉賓的潛力,也留下過非常驚艷的舞台。

但是,相同的套路現在已經走不通了。一方面,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有潛力的素人已經被各大節目組開發殆盡。另一方面,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尋找「0曝光」的優質素人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網紅達人輾轉於各大素人綜藝,早已不是新鮮事。

以《中國好聲音》系列為例,前幾季的嘉賓幾乎都是沒有舞台經驗的「純素人」,但絲毫不影響比賽的精彩程度,梁博、張碧晨、吳莫愁、周深等等都用一首歌的時間讓觀眾記住了他們;而最近兩年的節目中,我們見證了「網紅音樂人」這一群體的崛起,他們對於觀眾來說,早已不是「生面孔」。

同樣的,最近「風很大」的素人戀綜里,也常常能看見MCN機構的加持。許多嘉賓在參加節目之前,就已經小有名氣。例如正在熱播的《心動的信號5》中,女一李宛倩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VLOG博主,男二郭浩然是一名音樂劇演員,女四金佳悅是主持過許多體育賽事的主持人。

換句話說,自媒體時代的「純素人」,已經不是綜藝選人的最優解。

以戀綜為例。許多觀眾看戀綜的心態和看偶像劇是完全一致的——想看帥哥美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因此,嘉賓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的成敗,這天然對素人嘉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他們有優秀的外形條件,還需要他們擁有良好的學歷背景,甚至還要有較強的幽默感和表達欲,願意在鏡頭前展現自己。平心而論,符合這樣條件的「純素人」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但網紅、博主中間符合要求的會相對偏多,加之他們已經有成熟的視頻作品來展現自己的性格特點,會更快吸引選角導演的關注。

對於節目組而言,直接邀請在社交媒體上小有名氣的博主,不僅可以為節目帶來原生粉絲,還可以通過二創穫得更高的話題度。例如,B站UP主的加盟,意外盤活了安徽衛視老牌IP「男生女生向前沖」,而隨後推出的《嗶哩嗶哩向前沖》,更是讓這檔素人節目變成網絡紅人的大團建,在收視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網紅達人占據素人節目的半壁江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他們有更強的表達意願,可以帶來更好的節目效果,也比普通人更容易被發掘。節目組選角的時候,已經很難繞開他們。

「素人不素」,談何容易

「素人不素」,是業內公認的製作目標。意思是選擇素人參加節目,同時可以讓他快速被觀眾記住,達到類似明星的傳播效果。這意味著,節目需要賦予素人嘉賓鮮明的人物性格和精彩的人物故事。

和明星綜藝相比,「素人故事」要難講的多。

一是因為明星已經有固定的熒幕形象,而素人的性格特點需要節目不斷挖掘;二是因為明星已經習慣在鏡頭前演繹角色,有較強的綜藝感,而引導素人講出自己的故事,還需要費一番功夫。比如汪峰老師愛問學員「你有什麼夢想?」,其實就是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當然,素人綜藝有明星綜藝無法比擬的優勢。明星因為工作原因,生活圈層通常比較狹窄,素人嘉賓的深度參與,可以幫助節目容納進更多的社會橫截面,和觀眾產生共鳴,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例如,《令人心動的offer》系列不僅把素人實習生作為敘事的主角,同時邀請papi醬、楊天真作為常駐觀察員。她們在節目中貢獻了很多犀利點評和職場金句,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她們分享自己實習、打工和創業的豐富經歷,也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大大豐富了節目內容。

再者,素人參加節目沒有很強的目的性,自帶「劇本」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給予節目敘事足夠的空間,更容易滿足真人秀里最難做到的「真」字。

《沒談過戀愛的我》邀請了「母胎solo」的嘉賓參加戀綜,初見面時嘉賓慢熱、容易「斷電」的情況就暴露無遺,嘉賓錄著錄著就把「戀愛KPI」拋諸腦後。相較於同類節目,雖然「糖點」變少了,但很好地還原了一部分「社恐」年輕人的社交現狀,也收穫了不錯的反響。

然而,讓素人嘉賓克服鏡頭,放下戒備,真誠地融入節目依舊是一個橫在製作組面前的難題。很多節目為了逃避這一難題,要麼一開始就選擇有傳奇性經歷的嘉賓,要麼一頭鑽進了尋找「drama queen」的泥潭,導致素人節目越來越同質化。

其實,給予嘉賓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尊重,素人嘉賓走過「鏡頭尷尬期」,會有意想不到的節目效果。

《明星大偵探》的衍生節目《名偵探學院》,選擇了沒有流量基礎的「素人學霸」作為嘉賓,在第一季中保留了他們的靦腆和青澀,沒有讓他們「被迫營業」,文韜、蒲熠星一個賽一個話少。而經歷了第二季的劇本殺和合宿環節之後,嘉賓們迅速打成一片,毫無偶像包袱地在節目中自在玩鬧,互相調侃,「名場面」也越來越多。在他們身上,沒有了壓迫感和營業感,他們會不遺餘力,積極參與到每個環節的比拼當中,甚至「玩廢了」幾個遊戲。許多觀眾在這檔節目中看到了《新西遊記》的影子。這種嘉賓和節目的「雙向奔赴」,成就了一檔「寶藏綜藝」。

挖掘素人,有通關秘籍嗎?

「得素人綜藝者,得天下」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

一來有國家政策的鼓勵,二來有獨特的真實感和代入感,三來有挖掘不完的資源群體。素人節目,依然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最近,反對網紅參加素人綜藝的聲音與日俱增。在許多觀眾眼裡,綜藝已經成為網紅們從小屏幕轉型大熒幕的載體,尤其是戀綜,已經成為他們獲取流量的絕佳平台。肯定不缺「桃花」的網紅門帶著「想紅」的目的參加節目,讓一切都變了味。

但是,也不是所有非「純素人」上節目都會受到反對。

《春日遲遲再出發》的春日旅行團中,也有吳雅婷和ROCK兩位「熟面孔」,雖然二人的婚姻經歷已經被大眾所知,但通過節目裡的一次次促膝長談,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他們的故事,看到了不一樣的他們,最終也被他們的真誠所打動而忘記之前對他們標籤化的印象。如果節目籌備之初僅僅因為他們非「純素人」的身份而把他們拒之門外,會是不小的遺憾。

歸根到底,觀眾反對的並不是網紅本身,而是反對帶有目定性的表演。因此,如果一刀切地將已簽約的素人嘉賓拒之門外,可能會錯過很多與節目適配的選擇,對於節目內容來說,並不是一個良好的信號。

但這並不意味著節目組可以偷懶。僅僅從社交媒體上來了解嘉賓,只能看到他們包裝後的形象,與他們真實的人物性格仍然存在差距,而要真正了解他們,還是需要用「笨辦法」。通常情況下,一檔素人戀綜開拍半年前,選角團隊就已經開始啟動,經歷漫長的溝通和交流,才會最終確定嘉賓的人選。

同時,節目組還要多操「幾份心」。一方面,節目組要嚴格篩選嘉賓參加節目的目的,另一方面,節目組還要對素人的背景履歷,社交平台發言展開地毯式搜索,確保嘉賓「根正苗紅」。多次嘉賓「塌房」的慘痛經歷證明,明星的「黑紅」路線在素人面前根本行不通,素人經不起輿論的風暴,節目也難以承擔嘉賓翻車的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挖掘到適合的嘉賓,只被「單次使用」,顯得有些可惜,所以在某個垂類有專業輸出的嘉賓會受到節目的反覆邀請。《令人心動的offer》中的何運晨,在節目結束之後一邊堅持律師工作,不斷在上海地鐵2號線被網友偶遇,一邊兼顧綜藝節目的錄製,在《明星大偵探》《開始推理吧》等等節目輸出自己的專業觀點。

在未來,也許素人和明星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更加模糊,著名製片人安迪·沃霍爾口中「每個人都可能成名十五分鐘」的時代會真正到來。如果能」如果節目與素人合約形式能夠更加完善,那麼把「真人秀素人」作為一種兼職也未嘗不可。

1號結語

雖然「消費明星」依然是當下觀眾的收視偏好,但願意「吃素」的觀眾也越來越多。當節目的主場裡不再有遙不可及的明星,當一位位各具特點的普通人躍升為節目的主角,觀眾和節目之間沒有了壓迫感和距離感,也自然而然地與節目產生共鳴。

面對招商和宣傳的壓力,如何維持素人節目的競爭力,讓素人綜藝在保持真實性的基礎上,做到好看又新穎,是綜藝製作者們還要下苦功夫的地方。至於網紅達人到底該不該上節目,或者節目製作過程中如何使用網紅嘉賓,讓他們發揮更大的價值,還需要不斷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