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有腔調」,無處不在

手機用戶早知道了 發佈 2022-09-27T09:20:12.736602+00:00

說起上海,這其實是一座很有意思的城市。我說的可不是它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街景,也不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婆娑的城市風貌,而是說上海人的處處「有腔調」!上海人生活認真,是一種腔調。

說起上海,這其實是一座很有意思的城市。我說的可不是它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街景,也不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婆娑的城市風貌,而是說上海人的處處「有腔調」!

上海人生活認真,是一種腔調。

眾所周知,上海人熱愛生活,所以對生活也比較認真,不像有些人面對生活隨隨便便,就連在一日三餐吃飯的問題上都隨意得很,要求不高甚至沒有要求。老實講,上海人做不到。

上海人對於吃還是挺講究的,但食量小,這一特點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票證供給的計劃經濟時期。在「糧票」大行其道的年代,上海特立獨行地定製了「半兩」糧票,在當時是唯一一座使用半兩糧票的城市。所以,上海人通常會使用最小的計量單位,尤其是在菜市場買菜,大都以「個」、「兩」、「根」、「把」、「棵」為主,比如一個土豆,幾兩蝦,一根胡蘿蔔,一把青菜,一棵茭白等等。為什麼買這麼少呢?一是上海人的胃口小,二是食材新鮮,三是光碟行動不剩菜。

上海人生活精緻,熱愛生活也享受生活。該用什麼不該用什麼拎得清,絕不隨隨便便找替代品。比如烹飪某個菜,該放蔥姜蒜等調味料的絕不會省略掉,該放冰糖的絕不用白砂糖去湊合。

上海人把「有腔調」發揮到了極致

上海人的「有腔調」具體體現在哪裡呢?言行舉止衣食住行都有上好的表現。

上海本就是時尚的代名詞,撲朔迷離的燈影會告訴每一個行人,這裡的每一處風情,都透著上海人的智慧與格調。

今年4至5月,新冠疫情肆虐著上海,人們的日常就是排隊做核酸,這也是一天中可以允許出門的時刻。雖然春天被關在了門外,關在了小區外,但人們無時不刻都掛念著春天。為了這美好的時刻,居民們每天照例穿戴整齊,沒有絲毫的邋裡邋遢或者隨隨便便。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精神的一面留給小區的每一位居民,大家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街坊,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5月份,全國各地馳援上海的醫護人員到達了每一個社區單位。在某一個早晨,聽說今天是外省援助醫療隊來給小區居民做核酸,大家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為了展現上海人的精神風貌與良好的氣質,大家使出渾身解數展示出不同的風采,就像孔雀開屏……

男人們有的著西裝打領帶,有的帶著禮穿著燕尾服,一雙雙皮鞋擦得油光錚亮,脖子上戴的金項鍊手上的戒指分外耀眼。更有甚者,端著紅酒杯咖啡杯,就像出演一出大戲;女人們早早起來就開始精心打扮,很久沒有穿的高跟鞋今天穿上。儘管天氣依舊有些寒冷,旗袍可是上海女人們的魂,這個一定要穿上;年輕的美女們則穿上了破褲裝以及風格迥異裙子;老人們把自己捯飭得既得體又穩重,也有愛時髦的阿姨爺叔穿著時尚的服裝;孩子們更是穿著過年的衣服,又靚又可愛。

一次普通的排隊做核酸,上海人愣是把它演繹成去喝咖啡、品紅酒,像是一次約會,一場派對,一出大戲,一台時裝秀……

上海人總是與眾不同,總是會引人注目。對於這一現象,上海人說這是一種儀式感,是精神風貌,必須要有這樣的腔調,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更是對生活的態度!

【謝謝閱讀!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