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仙》動畫片尾的評書,真的是「水時長」嗎?

acgx 發佈 2022-09-28T04:26:26.605364+00:00

題圖 / 誅仙「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相信不論是《誅仙》的原作粉絲還是動畫觀眾,都未曾料到會在動畫正片結束後還有著評書彩蛋。

題圖 / 誅仙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信不論是《誅仙》的原作粉絲還是動畫觀眾,都未曾料到會在動畫正片結束後還有著評書彩蛋。



只見德雲社相聲演員閻鶴祥身著傳統長袍,輕拍醒木,以「是道亦魔似佛,問天地不仁,是以情撼九天,一劍誅仙」概括了主人公張小凡因兒時變故拜入正道大派青雲門後又入魔教,最終選擇忠於自我,持誅仙劍終結一切,隱居度日的主線劇情;「血煉成器,累殺生靈無數,若有生靈活物接近於它,一時三刻便被吸食精血而亡」強化了動畫中至凶之物嗜血珠的邪性;「性子清冷出塵,不喜多舌言辭,容顏空靈清絕,白衣蹁躚,身負藍色仙劍臨風而立,青絲飛揚」刻畫陸雪琪氣質出塵、冷麵美人的角色形象。



表演過程中,閻鶴祥用詞精準,語句簡練,畫面感十足,令許多在兒時接觸過評書的動畫觀眾感到驚喜,此外也有觀眾認為評書存在意義不大,只是動畫「水時長」的新花樣罷了。



出於對原作故事的了解程度,觀眾們對評書看法褒貶不一是在情理之中,但不可否認的是,《誅仙》將評書融入動畫的嘗試為動畫小劇場這一類型帶來了新意。


當動畫遇上傳統評書


一直以來,不少動畫作品會在片中加入風格多樣的小劇場,對劇情線索、角色形象、故事背景進行補充,例如《靈籠》中「目前可公開情報」,《非人哉》中人氣角色的「可動人偶」互動彩蛋,《大理寺日記》中科普唐朝生活文化的定格動畫等等。總而言之,不論小劇場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服務於動畫本身,《誅仙》動畫片尾的評書也不例外。



評書這一口頭表演形式由來已久,底蘊深厚,其語言通俗生動,引人入勝,是曾經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之一。即便當下娛樂方式多樣,評書亟待創新,但其與動畫的結合仍帶給觀眾奇妙的感受。


在包括修真、仙俠在內的玄幻題材小說里,豐富多變的設定是其吸引受眾,增強代入感的關鍵。當故事以其他形式呈現時,原作粉絲們也尤為關注故事設定的還原度。但站在動畫製作角度看,原作《誅仙》文字體量大,箇中勢力錯綜複雜,武器功法也設定繁多,無法逐一還原到動畫當中。



恰恰評書講究細膩、逼真、幽默、傳神,展開來說便是注重情節發展、人物刻畫、環境背景等細節。將其設計在動畫片尾,簡明風趣的語言不僅能豐富作品色彩,還能對動畫中未提及的設定和細節進行補充,讓故事更為完整,一句「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自然勾起觀眾對劇情的聯想,更為動畫內容層面帶來新意。


服務於動畫,評書創作模式的改變


也正是因為《誅仙》動畫中的評書被賦予了一定功能性,其創作模式和最終呈現效果也與觀眾印象中的評書表演有所區別,在動畫敘事層面起到輔助效果,講述內容側重於補充動畫裡沒有展現細節。


比如動畫前期對張小凡和林驚羽加入青雲門的過程處理較為模糊,評書解釋青雲門是「聚集鍾靈毓秀」的「諸派領袖」,對張小凡所在村落「素來照顧有加」,因此收留了二人,三言兩語便補充了動畫這一情節的背景,使劇情推進更為流暢。


又比如「劍成之日,天有雷鳴」的斬龍劍、「神州三大頂級修真功法」太極玄清道、「見風就長,迅疾無匹」的琥珀朱綾等玄妙寶物功法在動畫中大多一筆帶過,待片尾評書對其詳盡介紹。對各色武器法寶感興趣的觀眾們在評書介紹時也積極「開麥」參與討論,藉此普通觀眾也能多方面了解《誅仙》中的玄幻世界。



不過,由於時長的縮減,評書每回能承載的信息量也相應減少,表演模式較為固定,開篇往往是對劇情的回顧概括,剩餘時長則用於介紹正片中提及的武器、角色及故事背景。如此安排與動畫改編後劇情進展過快不無關係,評書對重要情節、人物、設定的補充能加強當集敘事的完整性。


例如在第八集裡,張小凡在青雲門的七脈會武中嶄露頭角,但也因為所使用的武器攝魂棒過於邪性,引起了門派其他人的注意。評書挑出本集中最為精彩的橋段「張小凡對戰陸雪琪」進行回顧,從「勢均力敵」到陸雪琪「被迫使出尚不純熟的「神劍御雷真訣」,再到張小凡「因看到她的眼神想起田靈兒師姐」錯失進攻機會而落敗。評書過程輕重遲疾,錯落有致,再就二人使用武器的淵源進行延伸,交代攝魂棒的由來,對往事回顧。



在第九集中,張小凡與陸雪琪等人一同下山調查魔教,原作人氣角色碧瑤也在本集中登場。對於新角色的解鎖,觀眾們欣喜不已,片尾評書也自然將側重點放在了碧瑤一角身上,揭示了她「鬼王的掌上明珠」的身份,「功法精妙絕倫,在魔教中位高權重」。自古正邪不兩立,雙方相遇會有怎樣的後續自然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不過,評書也並非萬能之策,部分觀眾對劇情產生的疑惑並不能完全在其中找到答案。例如由於動畫時長的限制,不少原作中令讀者印象深刻的細節處理缺失,導致部分關鍵角色過於扁平,劇情推進過快就像「流水帳」。



歸根結底,無論是原作粉絲或普通觀眾關注重點還是在於動畫本身,評書只是提升觀感的手段,正片內容的質量才直接決定了整部作品的口碑。


「腦洞」為傳統藝術賦活


在當下,復興傳統藝術早已成為社會各層關注的問題,在《誅仙》動畫之前也早有將流行文化融入傳統評書表演的先例。


例如過去評書界老前輩金文聲先生曾將《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等國外小說改編成長篇評書;同樣是評書大家的張少佐先生則推出了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的評書版本。千禧年後,評書的故事題材選擇更為豐富。德雲社旗下演員李景麟在德雲書館演出時就曾說過幾回《哈利·波特》;土豆網也曾邀請過知名評書相聲演員王玥波將《火影忍者》改編為評書。



只是,出於對故事理解的差異以及內容改編難度大等原因,這些混搭風格的新評書節目往往很難把握平衡,想要得到觀眾認可並不容易。但這並不能澆滅傳統藝術愛好者的熱情,他們以許多有趣的腦洞,嘗試著從內容、演出模式等方面探索傳統藝術的創新。


例如《海綿寶寶》中的章魚哥便在UP主「拖杯糕」的「調教」下演唱了北京小曲《探清水河》,發聲字正腔圓,口型完美契合。在年輕網友的印象里,章魚哥一直是一副穩重成熟的成年人形象,如今穿著傳統長袍,一臉冷漠地唱小曲的反差感屬實令人捧腹。



而UP主「相妄」則是將傳統快板融入到遊戲、動畫、影視內容中,從《哈利·波特》《指環王》到《間諜過家家》,或是單獨章回或是系列更新。在人氣最高的《哈利·波特》系列評論區中,有人編詞將「除你武器」本土化為「除您傢伙事兒!」;也有人積極「投標」,希望《哈利波特與籠里的八哥兒》能「中標」《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快板版的標題,可見網友們有多喜歡這樣的「好活」。



從這些二創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藝術在年輕人之間並非沒有吸引力,只是需要在內容創作、表演形式等環節貼近其喜好。當然這需要社會各層共同努力,從不同角度嘗試才能讓更多年輕人走近並了解傳統藝術,使其得以傳承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