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讀18|民國「黃金十年」民營報紙的發展概況

1037新傳考研站 發佈 2022-09-28T06:04:05.331604+00:00

1927~1937年為民國時期「黃金十年」,是我國民營報刊的蓬勃發展期,尤其是《申報》《新聞報》《大公報》「世界報系」等幾份民營大報的發展都達到了各自的鼎盛時期。



【論文摘要】


1927~1937年為民國時期「黃金十年」,是我國民營報刊的蓬勃發展期,尤其是《申報》《新聞報》《大公報》「世界報系」(典型代表重點識記)等幾份民營大報的發展都達到了各自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民營報紙能夠有此巨大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背景因素別忘記)密不可分。本文將從這一角度著手,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對這一時期民營報刊的發展原因進行分析,以期能夠更好地把握這一時期民營報刊的發展情況。


民營報紙的概念特徵與發展過程


民營報紙,即產權歸屬為私人或同人,由私人或同人經營管理,言論相對獨立,其顯著特徵是採用資本主義生產管理方式,實行企業化經營,追求商業性收入的增長的報紙。【概念了解即可,不需要在考研答卷中單獨界定,顯著特徵可重點記憶。】


縱觀我國報紙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民營報紙的發展過程是這樣的發端:明末--盛行:清朝報房《京報》--繁榮發展:北洋政府時期--高潮:民國「黃金十年」--衰退:抗日戰爭爆發後--消亡:1952年三大改造。其中,最值得探討但也是最易被忽略的就是民國「黃金十年」這一特殊時期。


一、民國「黃金十年」民營報紙的發展概況


1927~1937年為南京國民政府執政的最初十年文化領域一度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報業領域的表現也較為突出。就具體情況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報紙數量激增。《內政年鑑》中提到:「1927年,全國報紙為628家,到1936年總數達1763家,10年不到,便增加了近兩倍。」而在這1763家主要報刊中,僅民營報刊就占到了總量的1/3,且包括文人辦報、商人辦報以及官人辦報等多種類型。


第二,出現規模化、集中化趨勢,開始實行企業化經營。例如,《申報》從1912年的一份報紙發展到1934年的擁有四家報館以及若干種刊物的大型報社;而成舍我於1924~1925年在北京完全沿用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報紙的做法,先後創辦了《世界晚報》《世界日報》和《世界畫報》三份報紙,也形成了一個日、晚、畫三報同時出版的「世界報系」。


第三,發行量和影響力逐漸增大,甚至達到鼎盛時期。《申報》和《新聞報》的發行量分別從1921年的4.5萬份和近6萬份,到1926年都增加至14.1萬份。且《申報》也從最初的一份僅限於國內的權威報紙,發展為影響遍及歐美,並與世界排名第一的《泰晤士報》並駕齊驅的世界級大報。


二、民國「黃金十年」民營報紙達到發展高潮的原因


媒介與其生存環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民營報紙能夠在1927 ~ 1937年期間達到發展高潮,必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民國「黃金十年」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均給民營報紙創造了較為有利的發展條件,進而促進了民營報紙的發展並達到高峰。


(一)政治原因


政治環境對報紙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結束了之前延續了多年的北洋軍閥割據和混戰局面,國家獲得了名義上的統一,政治上相對穩定,有利於民營報紙的發展。


  •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黨雖然為了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在新聞行業實行的新聞統制制度和政策。但一方面,國民黨因其內部的黨派紛爭和新聞界爭取自由的鬥爭,給民營報紙留下了夾縫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國民黨雖然頒布了《出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來限制和鎮壓出版和言論自由,但這些法規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卻不足,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地發揮作用。所以,在夾縫中生存的民營報刊仍然能爭取到許多自由空間,依然蓬勃發展。


(二)經濟原因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受到戰後初期有利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自身發展的推動,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進入經濟的「黃金時代」。


但之後,由於帝國主義的捲土重來,加之受地方混亂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使經濟奇蹟難以繼續。直到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家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政治局面相對穩定,國內市場才又重獲生機,一戰後中國經濟的繁榮在這一時期得以延續,民族工商業繁榮發展。


市場規模擴大的需要,促進了工商業對報業廣告的需求和投入的增加,民營報紙的廣告業務增多。廣告作為民營報紙的經濟命脈,其收益的增長,使得民營報紙擁有了強大的經濟支撐。


此外,由於兩級政治格局的形成,國內的形勢較為複雜,這也使得人們對真實信息和相關新聞的需求增加,進而帶動了報業的發展,為民營報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條件。


(三)社會原因


政治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短暫繁榮,使得社會生活也呈現出了新氣象。


首先是市民階層讀報的風習日漸濃厚。近代以來的白話文運動等各種國民教育活動陸續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國內民眾的知識水平。隨著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對外界信息的需求和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隨之增加,廣大的市民階層逐漸成為報紙的讀者群。到了「黃金十年」,市民階層的閱報風習變得愈發濃厚,讀報的人越來越多,這就為報紙的銷售奠定了廣大的市場基礎,對民營報紙的銷售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其次是科技的發展使得西方印刷術、電報技術等先進技術傳入中國,並應用到報業,為報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戰結束後,中國報館出現了一個更新印刷設備的小高潮,《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等有條件的民營大報還先後擴修了報館、更新了印刷設備等,使報社的物質設備和技術條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此外,有線電報、無線電報等技術在報社的陸續運用,也對民營報紙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毋庸置疑,這些先進技術為報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更進一步促進了報業的現代化步伐。


(四)文化原因


「黃金十年」期間,新聞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培養了大批的新聞專業人才,為民營報紙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20世紀初,國內一些熟知國外辦報理念和新聞實務知識的報人和學者,因對當時國內報業的現狀感到不滿,開始在國內興辦新聞教育,藉此來培養優秀的新聞人才,提升我國新聞業的整體水平。


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成立,首次開設了新聞學課程,成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的發端。到了大革命時期,廈門大學、燕京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等陸續開辦了新聞學系科。這加快了新聞教育的步伐,同時也拓展了報業市場的生長空間,為報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大量新聞專業人才的出現,使得五四運動後的第三次國人辦報高潮得以延續,民營報紙繼續繁榮發展並達到高潮。五四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等社會新思潮的傳入,傳播新思潮、新文化的進步報刊紛紛湧現。據統計,從1917~1921年,全國新出的報刊有1000種以上,年均200種。之後,新聞專業人才的持續輸送,不斷為報業的發展輸入新鮮的血液,使報業持續繁榮,直至「黃金十年」期間,民營報紙達到了發展高潮。


三、結語


得益於民國「黃金十年」政治上的相對穩定,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獲得短暫發展,市民閱報風氣漸濃,專業新聞人才的大量輸入等有利的環境條件,民營報紙得以繁榮發展並達到了發展高潮,在報業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時期民營報紙以其巨大的成就和影響力,也成為中國新聞報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