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心辦好事,淺談戰國末年鄭國渠的歷史意義

史鑑館 發佈 2022-09-29T21:16:47.079185+00:00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終橫掃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除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大秦銳士,秦國國內對戰爭的經濟支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終橫掃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除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大秦銳士,秦國國內對戰爭的經濟支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其中,鄭國渠這項水利工程為秦國的東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那麼,鄭國渠到底為什麼會被修建?鄭國渠的修建都有哪些歷史意義?

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今天文章所敘述的故事之中。

韓國疲秦之計

戰國末期,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經過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國家力量有了長足的增長,秦國已經基本具備了東出函谷統一天下的實力。

秦國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國土範圍進一步擴大,山東六國雖然有心合縱組成聯軍抵擋秦軍的鐵蹄,然而六國聯軍幾次兵陳函谷,卻因為軍心不齊屢屢發生內訌,攻打秦國的幾次戰爭都是不了了之。

當此之時,天下諸國對待秦國有不同的態度,趙國因長平之戰與秦國變成宿敵,一直想著削弱秦國,然而卻一直有心無力;

韓魏之流向秦國稱臣,淪為了秦國的藩屬國,它們一直秉著抱薪救火的原則,靠著向秦國出賣國土和國家利益,換取短暫的和平,苟且度日;

至於齊楚兩國,齊國一直偏安東海一隅,不願意與其他國家來往,楚國則將國都從鄢郢之地遷往東南部的壽春,其國政由權臣把持。

楚王只有名義上的地位,根本無力應對秦國的入侵。

修建鄭國渠在一開始其實是韓國的緩兵之計。公元前346年,年少的秦王嬴政剛剛繼位,秦國朝野大權悉數落入秦國相邦呂不韋的手中。

呂不韋原本是衛國富商,他靠著資助秦國公子異人,幫助其登上了秦王寶座,從而獲得了秦王的重用,被封為文信侯,並食邑富庶的東都洛陽,顯赫榮光一時無人能比。

秦王嬴政拜呂不韋為相國,稱其為仲父,與其很是親近。呂不韋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掌握秦國的大權之後,便開始著手發展秦國經濟,並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努力為秦王嬴政的親政和秦國的東出鋪平道路。

韓國是秦國的鄰國,更是秦國的藩屬國,秦國東出函谷的第一戰就瞄準了韓國。

韓國國君韓王安深刻看到了這一點,他領導下的韓國不堪一擊,隨時都有可能被秦國兼併。

韓國自戰國中期申不害變法失敗之後一蹶不振,國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原本在申不害變法中失勢的韓國貴族,在韓國變法失敗後捲土重來,重新統領了韓國。

韓國貴族之間相互掣肘,導致朝政腐敗,民生凋敝,韓王的權力被架空。等到韓國王位傳到了韓王安手中,韓國已經像腐朽的枯木一樣無可救藥。

韓王的兒子公子非志向高遠,他的法家強國思想集中了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精髓。

公子非一直試圖說服自己的父親在韓國再一次進行變法,以挽救韓國的頹勢,然而,膽小怕事的韓王安缺乏變法的魄力和能力,公子非也只能無奈地看著韓國日漸衰落下去。

據說,當時的韓國人為了謀求生計,紛紛冶煉鐵礦製造兵器,以此賣給其他諸侯國換錢。

韓國農人因為冶鐵荒廢了農耕,韓國也因此爆發了大範圍的饑荒,韓國饑民流民大量外逃,這個弱小的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因為擔心秦國趁機攻打韓國,韓國朝廷便有人想出了一條疲秦之計。有人向韓王建議,韓國可以派專門水工到秦國,以說服秦王修建一條水利工程。

在當時,由於沒有大型設備,修建一項水利工程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秦國如果同意修建水利工程,其大批軍隊就會被撤回秦國支援水利工程的建設。

這樣一來,秦國東出的步伐就會受到阻礙,韓國也能夠獲得一段喘息修養的時間。

韓王採納了這條建議,派韓國著名水工鄭國到秦國去說服秦王修建這項水利工程。

當時,韓國公子非極力阻撓鄭國去秦國修建水利工程,他認為修建水利工程是一時之舉,一旦水渠修建而成,秦國就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到那時韓國立滅國也就不遠了。

然而,公子非的阻撓並沒有見效。韓國水工鄭國一開始是作為韓國間諜到秦國去的。水工鄭國到秦國後,經人引薦見到了秦國相邦呂不韋。

鄭國向呂不韋陳述了在秦國修建水利工程的計劃,呂不韋聽完鄭國的計劃十分高興,便在秦國朝會上通過了修建這一水利工程的決議。

對於同意修建水利工程,呂不韋有自己的考慮。

當時,秦國正在籌備東出戰爭,呂不韋希望能夠穩步推進,修建水利工程雖然耗時耗力,但是一旦工程建好,秦國就有了源源不竭的糧倉和財力支撐。

再者,秦國關中地區雖是一片平原地區,卻連年乾旱,民人都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很不穩定。

如果採納鄭國的建議,修建一條百里長渠,以此貫通涇水和洛水,那麼從此以後,關中平原千里沃野就會成為秦國旱澇保收的糧倉,這是十分誘人的。

鄭國渠修建的具體過程

秦國命鄭國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鄭國到秦國後,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疲秦弱秦的間諜使命,他受命在秦國徵發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修建浩浩湯湯的水利工程

然而,紙里是包不住火的。鄭國表面上說修建水利工程是為了發展秦國的農業,然而,他卻始終消極怠工。

而且,鄭國在一開始故意在工程的數據上做了手腳,致使秦軍挖錯了好幾條路線。

幾年過去,秦國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幾乎全部都打了水漂,秦國國內一片怨聲載道,秦國國力被大量消耗,其東出的步伐也受到了嚴重阻礙。

鄭國修建水利工程的疲秦陰謀最終暴露,秦人將水工鄭國扭動到秦王政面前,秦王大怒,揚言要殺了鄭國。

鄭國在生死之際,忘記了自己的間諜使命,他向秦王辯解,為韓國弱秦實在是迫不得已,假如再給他幾年時間,他一定會為秦國修建一條旱澇保收的大渠。

其實,秦國作為一名水工是很專業的,只是他負有特殊的使命才不願意真心幫助秦國,如今陰謀敗露,鄭國為了活命,只能答應真心為秦國修建這項水利工程。

秦王政考慮到當時的秦國的確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而且秦國缺乏相關的重要技術,便饒了鄭國一命,並繼續重用鄭國,讓他接著修建水利工程。

十年之後,這項水利工程順利完工,渠成通水,滋潤了關中千畝良田,秦國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國力極大增強。

秦王嬴政為了表彰水工鄭國的功勳,便將這個水利工程命名為鄭國渠。

等到秦王嬴政正式親政,鄭國渠滋潤下的關中沃野為秦軍東出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為秦國統一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鄭國渠是一項宏偉的水利工程,僅鄭國渠的渠首和渠尾工程的修建,就耗費了三年時間。

鄭國渠全長300餘里,耗費十年時間建成,它西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是很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統。

鄭國渠灌溉農田採用的方式是大水漫灌,它滋潤了沿線4萬多頃耕地,使秦國旱澇保收,風調雨順。

鄭國渠的歷史意義

鄭國渠修建完成後,極大地改變了關中地區農業生產的困局,原本土地貧瘠的關中平原,變成了聞名天下的糧倉,這為秦國的東出天下積攢了國力。

在鄭國死後,鄭國渠的攔水大壩由於疏於管理,逐漸被洪水衝垮,秦國也象徵性地對鄭國渠進行了幾次修繕。客觀來講,鄭國渠發揮灌溉作用大約持續了100多年。

秦朝滅亡後,鄭國渠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

後來,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名叫白公的水利專家向朝廷建議修建水利工程,白公在原本鄭國渠的舊址之上,開挖新渠,這就是白公渠。

白公渠和後世的許多水利工程一樣,都是在鄭國渠的基礎上修建的。

鄭國渠工程浩大,技術先進,實際效果顯著,這在中國水利史上是罕見的,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有的。

結語

鄭國渠是由戰國末年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集中體現了中國水利建設的集體智慧,同時,它也是關中地區最早的水利工程,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鄭國渠造福了關中地區的百姓,使秦國最終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雖然說鄭國渠發揮歷史作用的時間較短,但是作為一項典型的水利工程,鄭國渠為後世提供了很多借鑑意義,後世的水利工程有很多都受到了鄭國渠的啟發。

2000多年來,鄭國渠的遺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今關中地區還能夠看到鄭國渠往日的樣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