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衛生巾、自製洗衣液、零垃圾旅行,網紅博主的綠色生活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09-29T21:53:47.613162+00:00

阿娃再一次出發了。@阿娃在流浪 是一名環保博主,她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著零廢棄理念。這一次她與幾個夥伴一起在國內開啟了新一輪的「零垃圾旅行」。與一般的旅行不同,阿娃認為,這種旅行方式是旅行者對當地旅遊資源可持續的正確對待,也是自我對地球向善的友善表達。

阿娃再一次出發了。

@阿娃在流浪 是一名環保博主,她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著零廢棄理念。這一次她與幾個夥伴一起在國內開啟了新一輪的「零垃圾旅行」。與一般的旅行不同,阿娃認為,這種旅行方式是旅行者對當地旅遊資源可持續的正確對待,也是自我對地球向善的友善表達。

時隔兩年後,阿娃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歷經5個月,前往8個地點,在旅行中尋找當地可持續的商店和組織。他們探訪二手市集、參觀社區堆肥中心,發掘好玩的可持續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當地生活。除旅行外,阿娃在生活中嘗試各種有趣的低碳實驗,包括廚餘垃圾堆肥,自製無患子(一種植物)洗手液,自帶杯打奶茶,跑步上班等。

在阿娃眼中,低碳生活是一種溫和的反叛。「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存在方式去宣告,我依然是自然的盟友,我依然選擇愛護它。」

「零垃圾」「無痕」「可持續」……這些新型的環保生活理念如今已經越來越深入到一些人的生活中,越來越多人像阿娃一樣選擇綠色的生活方式,環保也成為一部分青年人選擇衣、食、住、行、游的時尚標籤。近日,多位環保博主接受南都記者採訪,講述他們不一樣的綠色生活。

「零垃圾」旅行:感知城市的「低碳」熱潮

2018年,阿娃登山徒步時,看到步道上堆著成山的垃圾,看到原始森林裡散落著白色塑膠袋,看到海龜、海鳥因誤食塑料而痛苦的慘狀,她做了一個決定:為自己,也為了地球,要創造更多的善意。

阿娃說,「塑料垃圾要200多年才能降解,這200多年的長度,遠遠超出生命的長度,而自己隨意丟棄的東西,不僅沒有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價值,反而留下了破壞的痕跡。」

也是自那時起,阿娃開始嘗試零廢棄的生活方式。零垃圾旅行便是她零廢棄生活的一種踐行方式。早在2019年,阿娃在南美開啟了五個月的「零垃圾」旅行,拜訪了許多有著共同價值觀的朋友,探訪了許多「綠色」的店鋪、餐館、旅店和農場。

時隔兩年後,阿娃再次出發。這次,她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國內重啟了「零垃圾旅行」,歷經5個月,去往青海、昆明、廣州、成都等8個地點尋找當地可持續的商店和組織,發掘好玩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在她看來,旅行不是打卡,而是深度體驗另一種生活。

不過,旅行「零垃圾」其實並不容易。阿娃說,但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行為分解成幾個小塊,單獨處理,將「零」作為理想中的目標,儘可能地接近。尤其在旅行的前期準備上,可以將自己的物品替換成可重複使用的、碳排更小的產品。在旅行過程中,儘量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並且選擇更向善的旅行行為和消費行為。

在旅行中,阿娃探訪了二手市集、參觀社區堆肥中心、購買環保減塑產品、入住生態旅行酒店,感知著每座城市中「低碳」的熱潮,鑽到當地人中間體會生活。

在青海西寧,阿娃還與好友開展了一場小吃街「零垃圾挑戰」。為了完成這場挑戰,減少一次性筷子與塑料包裝袋等,他們提前自帶了水杯、食物布袋等。在這場挑戰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一次性用品,躲不開的羊肉串木籤、酸奶紙杯、包薯片的塑膠袋,減少了她們可打包食用的選擇。

在第一站煎包店,他們自帶的筷子派上了用場。讓阿娃感激的是,很多老闆都支持他們的行為,不僅允許她們在後廚洗筷子,還有老闆用水壺幫他們洗杯子。

在第二站牛肉乾店,由於老闆的好心,「零垃圾」任務不得已宣告失敗。在購買時,阿娃拿出了食品布袋,但老闆還是給牛肉乾套了一個塑膠袋後,再放到食品布袋裡。在購買奶茶時,老闆給阿娃的隨行杯盛滿奶茶後,但由於隨行杯太小,老闆用塑料杯裝了半杯給他們。雖然感激老闆的熱心,可這也讓阿娃哭笑不得。她笑稱,我們這不該叫「零垃圾」,應該叫「如何不可能做到零垃圾」。

購買奶茶時,老闆給阿娃的隨行杯盛滿奶茶後,又用塑料杯裝了半杯。

雖然最後任務宣告失敗,但也給她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不僅旅行者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如果商家明白,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減少一次性製品,他們再去支持我們的時候,應該也會有更多更合理的方式。」

在「零垃圾挑戰」中,有老闆問他們,這樣的(零垃圾)的生活累嗎?她笑著說,「有點」,但對於她而言,環保仍然是會繼續堅持下去的修行。

阿娃也表示,零垃圾旅行也好,零垃圾生活方式也好,都不是讓大家犧牲自己的生活或旅行質量去追求極端的無痕,而是以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身的旅行行為,做出更好的選擇,更好地體驗我們的旅行地,保持好自我需求和地球向善之間的平衡。

9月24日,廣州志願者在山野撿拾垃圾。

「零廢棄」露營:尊重、愛護每一片山林

露營、徒步本身是為了親近自然,人們在自然中觸摸樹木岩石,聆聽鳥兒歌唱,但一些旅行者在離開後,卻留下一地垃圾,蠅蟲圍繞嗡嗡作響,原本美麗的風景區成了垃圾桶,讓大自然遭了殃。

一次徒步旅行中景區遍布的垃圾讓博主@我是哐哐啊 意識到了垃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2020年,她去西藏山南縣徒步,那是一個非常荒涼偏僻的西藏小縣城,沿路西藏風景十分震撼,但丟棄的零食包裝袋和塑料水瓶卻破壞了這別樣的美麗。她心痛地說,「我們在欣賞戶外絕美的風景時,卻並沒有回饋給自然同樣的關心和愛護。」

面對戶外露營野蠻生長、對環境的破壞,「零垃圾」、「無痕」露營模式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並付諸實踐。

自然之友無痕山林專題小組志願者許愛靖近期參與了一場零廢棄露營活動。與一般的露營不同,成員們出發前會根據人數進行食材的計量。在一頓豐盛的野炊之後,她所在的14人小隊只產生了0.13公斤的廚餘垃圾,包括圓白菜的菜根,掉在地上的半個餃子、一個生麵團。其他垃圾則只有兩張沾了油的紙巾、兩個火鍋底料的包裝,把對環境的影響儘可能地降到了最低。

野炊後,稱重計量廚餘垃圾。

在露營結束前,成員們還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清撿了整個露營地的垃圾。幾十個塑料水瓶,以百計的塑料食品包裝、菸頭、紙巾等,這些都是以前使用這片土地的人們留下的。

在露營中,讓她覺得最為痛心就是這些遺留在自然環境中的垃圾,「很多人現在還沒有這個意識。以為垃圾扔在這裡,以後不再來了,就眼不見為淨。但其實這些壞的影響,兜兜轉轉還是會回到每個人身上。」

露營各小隊的垃圾統計情況。

當參加露營的孩子們聽到有幾百件垃圾的時候,也被數據衝擊,「啊」聲一片。許愛靖說,「如果不是引導員一件一件仔細的點數、分類、統計出了這些數據,孩子們可能意識不到,看起來不怎麼多的垃圾居然有這麼多件。」

比起零廢棄露營,無痕露營在自然保護方面更嚴格。許愛靖介紹,零廢棄露營更聚焦在廢棄物的減量和處理。而無痕露營則更加嚴格,它包含了七原則在內的所有面向,比如露營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選擇一個適合的露營地、選擇對環境最小傷害的行進道路、妥善處理垃圾、保持環境原有風貌、考慮其他環境使用者、野外如何安全地用火、以怎樣的距離或方式跟野生動植物相處等。

除了主動選擇「零廢棄」露營外,一些志願者也專門成立了徒步清山活動,更多人參與到撿拾垃圾的活動里,恢復清潔的地球。就在世界清潔日當天,「手護自然」團隊組織志願者開展了一次「清山」活動,在10多公里山路內,100名志願者總共清理出近100公斤垃圾。

許愛靖感嘆道,「每個人一個微小的行動匯聚起來會帶來多麼巨大的力量。這些力量若是傷害性的,對自然的破壞就會很嚴重。若是保護性的,就能讓自然變得更好。」

志願者們在山野小徑中撿拾的垃圾。

「無痕」生活:在愛自己的前提下愛地球

綠色可持續生活不僅存在於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它還踐行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里。在採訪過程中,多位環保博主向記者分享了她們的日常生活。

記者觀察到,在踐行綠色生活方面,她們有很多共性的做法。比如,大都戒掉了一次性塑料瓶,減少衣物的購買,幾乎不點外賣,購買二手物品,首選自行車與地鐵出行。

在博主@我是哐哐啊 看來,低碳生活入門簡單,難的是堅持。她告訴記者,自己最先戒掉的是一次性塑料瓶裝水飲料,也不點外賣了,奶茶喝得也少了,吃的喝的一般都在家自己準備,出門帶杯子、手絹。

在菜場買菜時,環保博主@姜跋 會主動拒絕菜市場提供的塑膠袋。「老闆覺得一個袋子而已,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父母覺得多一個袋子可以裝垃圾,而且袋子可以把菜分開不被壓住。小袋子裡裝了菜後,又套一個大袋子。但我就會把所有的小袋子還回去,用自己的袋子裝。」

在@姜跋 眼中,也許會有人質疑少用一個塑料瓶和塑膠袋,到底能夠為環境做些什麼,但反過來想,也正是一個塑料瓶、塑膠袋,堆起了一座座垃圾山。

博主@Yuminghee 與記者分享了自己騎車前往距家十七公里的石景山法海寺的一次旅程。「我這個車也是十幾年的小破車了,當時慢悠悠地騎過去,花費了一兩個小時才到。」此外,她在路上也會帶一個矽膠摺疊杯子。如果路過奶茶店可以用杯子外帶走,不用塑料杯子外帶。

實踐低碳生活之後,@姜跋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方式是否綠色,她會在購買前詢問自己是否需要這些物品。「我不再只是去看它的數字價格,而是想到實際『價格』。」

這些實際「價格」背後涉及到一系列環境成本。以網購為例,Themis認為,其中花費的價值並不是用手指點確認後支付出去的數字,背後還包括生產一件衣服所需花費的水,原材料的採集以及運輸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很多時候因為便宜便捷,因為得到它們很容易,反而讓我們不去珍惜這些物品。消費本身沒有問題,輕率的消費才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她們也傾向於用肥皂代替塑料瓶裝的沐浴露和洗髮水,多位博主還曾自製過環保洗滌劑。由於無患子果皮含有皂角,阿娃曾經有一個夏天的衣服都是用無患子洗的,她將幾顆果實放在小袋子裡再丟進洗衣機。

自製無患子洗衣液。

博主@Yuminghee每個月會循環使用同一批布衛生巾。她告訴記者,自己一直以來都對一次性衛生巾過敏,但是又不得不每個月都使用,因此困擾很久。當了解到每一塊一次性衛生巾需要至少500年才能自然降解後,她就動了開始使用布衛生巾的念頭並在20年3月購入了這一套布衛生巾。如今她已兩年沒有使用過一次性衛生巾。

對於@Yuminghee使用布衛生巾的行為,周圍很多人也不理解。「我媽媽也問我,為什麼你一定要選擇布衛生巾,己省這一點兒有什麼用嗎?在社交平台上之後,評論中也收到非常多的反饋,質疑這到底有沒有這個意義。」

「不過,在那個當下,使用布衛生巾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還不錯的嘗試。」她說。

踐行低碳生活的並非僅有環保博主,在豆瓣無痕生活小組中,已有3萬人加入小組,嘗試無痕生活,他們抱團在一起,共同分享著可持續極簡主義的生活小技巧。他們廢物利用,分享用巧手如何將廢棄的牛仔褲變成包;踐行減塑運動,自製矽膠保鮮袋代替塑料……

在小組的簡介中這樣介紹無痕生活。「無痕生活是一種新型的環保生活方式,環保不一定要愁眉苦臉得充當苦行僧,我們也可以在愛自己的前提下愛地球。」

低碳生活,綠色出行。9月22日,廊坊自行車愛好者在騎行中。 新華社發

綠色生活:創造性、場景化的踐行低碳行為

今夏,極端高溫、乾旱、洪澇等一連串的氣候危機給全球帶來了災難,也讓更多的公眾去正視,去反思,去行動。長期關注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博士劉君言注意到,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討論越來越多,開始關注極端事件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極端天氣事件不僅讓人們認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更有公民自發地組織開展一系列低碳減排的行動。

在今年重慶山火之後,一位去重慶救火的女摩托車手表示,「今年的高溫讓我有種要做點什麼的感覺。在高溫下,我每次開空調都覺得羞愧,覺得開空調會進一步導致氣候變化。未來,我是不是可以儘量使用太陽能等新能源減少災害風險?」部分上海市民也提到,「如果我在上海減少用電,是不是可以緩解重慶的缺電現象?」對上述行為,劉君言評價稱,公眾的綠色行動逐漸增多,低碳意識也在增強,但低碳的行動不僅僅局限在節能節水,我們也需引導公眾了解自己可以做什麼。

此前,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等多家單位共同編制了我國首個消費端碳減排量化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導則》推薦了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40項綠色低碳行為。服裝領域的綠色低碳行為包括舊衣回收、使用可持續原材料生產的衣被等;飲食領域包括減少一次性餐具、光碟行動、小份/半份餐食等;居住領域包括使用清潔能源、綠色節能產品、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生活垃圾分類等。在用方面,包括自帶杯、環保減塑等。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行為也可以更加場景化。劉君言表示,「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場景,可以讓我們更創造性、更有想像力地做一些低碳行動。」她舉例介紹,比如在家裝時,我們可以考慮減少家庭的能源消費,選擇節能等級更高的電器;在家中空間設計時選擇更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線而非依賴燈光等。

比如,在消費方面,公眾日常可以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建立一物多用、用舊用久的消費習慣。

交通和出行也是城市生活的能耗大項。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儘可能選擇用鐵路交通代替飛行;靈活使用拼車、公交、自行車等低碳方式滿足日常通勤需求;租房子的區位選擇也可以很低碳,選擇離辦公室近一點,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由於通勤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公眾還可以做一名城市種植者,嘗試種植與堆肥實踐。利用收集的廢水和雨水澆灌,減輕自來水系統的壓力;種開花植物,為城市裡的昆蟲提供安全穿行的生物島;嘗試一款適合自己的家庭堆肥方法,減少餐前廚餘進入市政垃圾,也替代不可再生的泥炭土;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花盆。

除了個體踐行低碳生活外,公眾還可以帶動身邊的人培養低碳意識。公眾可以在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層、社群圈層,讓氣候變化議題的討論熱度上升,讓氣候變化成為更持久,關注更多的議題。

「不要讓低碳生活成為只有在發生氣候災害時才會被反覆提起的話題,而是要持久保持政策熱情和產業行動熱情,讓這一議題熱度不要降下去,讓這個夏天不要被忘記。」劉君言說。

9月3日,在服貿會環境服務專題展區,觀眾在參觀固體回收燃料。 新華社發

碳普惠平台:形成個人碳帳本,記錄低碳日常

立個小目標,減碳過一萬。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此前在世界地球日的宣傳活動上表示,通過騎行通勤,他完成了減碳過萬目標。

此前,個體很難通過計算來獲知自己每日的減排量,但隨著近年來全國多個城市發布相關政策鼓勵進行個人碳帳戶的實踐,通過平台監控個體的碳排放數量,立個減碳小目標已不再是空想。如今,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政府及一眾商業銀行也都試點上線了碳普惠平台。通過數位化的手段記錄形成個人碳帳本,獲得積分來兌換獎勵。

目前環保博主@綠色的xiao、從事綠色金融顧問行業的董宵群向記者講述了自己使用碳普惠平台記錄自己的低碳生活的日常。碳積分計算收納了像是外賣、ETC繳費、公交地鐵出行等場景。

董宵群在使用過一段時間後肯定了目前碳普惠平台整個閉環設計。她認為,通過騎行等綠色行為產生碳減排後,平台會根據數量給予對應的積分計算,積分又能夠讓用戶兌換一定的產品,這算是其中一個激勵。同時它也加入了遊戲化互動元素。「它會來幫你計算每一天的碳排量,當你用過一段時間後可以大致知道哪一些行為更減排一些,哪一些更少,不需要自己花費時間去計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用戶實時記錄、查詢個人碳減排數據,有利於形成持久、普遍的綠色生活方式,以碳為核心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規則。

目前的碳普惠平台也存在一些問題。董宵群表示,現在來說,碳普惠平台兌換的激勵,還沒有讓人產生特別大的動力經常使用。而且碳普惠APP上兌換的商品可能並不低碳,這也與低碳的初衷產生了悖論。

南都記者在使用不同的碳排放平台時也發現,以共享單車騎行為例,不同平台的數據來源不同,因為每天獲得的碳減排量散落在不同平台,無法形成整體的數據,因此體驗感也大打折扣。

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理事長陶嵐也表示,碳普惠面臨著不同企業和平台間不兼容、應用場景數據分散、碳減排標準不一、個體減排行為重複計算、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下一步個人碳帳戶如何發展?常紀文表示,未來在國家層面設立個人碳帳戶是遲早的事情,個人碳帳戶可以通過平台打包起來跟碳減排企業進行交易,平台再把交易獲得的收益返還給個人。

采寫:實習生 王瑋 南都記者 宋凌燕 發自北京

受訪者供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