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輝煌歷程,北京國際音樂節鑄就古典樂壇「中國奇蹟」

音樂週報 發佈 2022-09-30T02:59:57.685962+00:00

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它將永遠閃耀光芒。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橫空出世。

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它將永遠閃耀光芒。

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橫空出世。回望彼時,站在世紀之交路口的中國,即將迎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25年。在這個蓬勃而光榮的時代里,迅速成長的北京國際音樂節為中國古典音樂行業引入了全新的國際視野,注入了奔騰不息的活力,並把中國聲音持續輸送至世界舞台。在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道路上,它留下了鮮活而濃烈的一筆。

奔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古典音樂在中國的運營理念、模式與國際主流迥異,仍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領域。留學歸來的指揮家余隆,敏銳地覺察到了打破沉寂的可能:包括他在內,大量海歸音樂家已經學有所成,他們年輕、專業、躊躇滿志,古典音樂起步所需的人才儲備已具雛形。他們等待著一個專業化、國際化的藝術機構出現,搭建起盡情揮灑才華的平台。

1997年,33歲的余隆在飯桌上和朋友們盡情暢想,期待在北京舉辦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音樂節;1998年,一份僅有3頁的關於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創意報告得到了當時文化部和北京有關部門的批覆,幾個月之後,初生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在人民大會堂奏響了第一聲。

從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起,作為藝術總監的余隆和音樂節團隊就秉承著高起點、高水準、國際化的運作準則,在短短几年內,邀請潘德列茨基、傅聰、阿格里奇、麥斯基等巨匠大師接連到訪,將北京與世界頂級古典音樂演出之間的「時差」徹底消弭。至今25年來,柏林愛樂樂團、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霍格伍德、格魯貝洛娃……一個個從前只存在於電視或唱片封面上的名字或形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上向觀眾們獻上了最真摯精彩的表演。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透過北京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各項事業;北京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這座城市有熱愛藝術的市民。」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對這座城市滿懷深情,「我希望音樂節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同時通過職業化的運作,讓北京國際音樂節成為中國藝術界的典範。」

在迎來一批又一批名家名團的同時,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將「委約」的概念引入國內。在西方,委約創作與幾百年的古典音樂發展史血脈相連,激發著藝術家的創作熱情,一部部偉大作品由此誕生。2001年10月21日,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第一部委約作品,標誌著「委約體系」在中國的首創與建立。

到目前為止,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名錄上已有22部作品,一段段精妙的樂章書寫著潘德列茨基、陳銀淑、霍華德·肖、亞倫·齊格曼、譚盾、葉小鋼、陳其鋼、郭文景、周龍等中外作曲名家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深度合作,這些作品從這裡走向國際,與世界合拍。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21世紀以來,中國以全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亦需要中國,需要真實的、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中國聲音。北京國際音樂節用25年的耕耘不斷踐行自己的使命,創立之初,大量民族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戲曲的演出策劃就在不遺餘力地展現中國的文化底蘊。1999年,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明確把「中國特色」作為長期發展的指導理念,通過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的溝通對話,濃墨重彩地烙印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中國色彩。

2002年,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分別推出了以「中國情懷」和「蝶戀花」為主題的中國作曲家葉小鋼、陳其鋼專場音樂會。在這屆音樂節期間,時任藝術總監余隆創造性提出了「中國概念」,在國內藝術機構中首開先河。此後,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體系與「中國概念」結合,開啟了奔向世界舞台之路。2011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聯合委約周龍創作的歌劇《白蛇傳》首次代表中國音樂家斬獲普利茲音樂獎;2017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陳其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世界首演,隨後更作為國際音樂大賽的指定曲目,引領年輕演奏家不斷鑽研學習。這些觸動人心的作品不但證明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敏銳直覺和國際視野,更讓中國聲音、中國故事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認可。

「讓世界了解中國,音樂是最直觀的方式,它沒有語言的障礙,能給人們提供自由對話的空間。」 余隆說。至今,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在不斷豐富並延伸「中國概念」,以交響樂這種世界性的文化語言,向世界舞台展示著現代、開放的中國形象,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連接中國與世界、歷史與未來的信念之本、動力之源。

歌劇《白蛇傳》

打造歌劇藝術的黃金舞台

光陰如梭。如果把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5年歷史濃縮進一本故事集,歌劇一定是其中最精彩動人的篇章。自創立之初,北京國際音樂節就將歌劇作為節目策劃的重中之重,不僅推出諸如《藝術家的生涯》《卡門》等最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更集中上演了一大批德奧歌劇巨製和現代歌劇力作,以極具前瞻性、先鋒性的眼光,不斷開拓中國的歌劇審美。

2005年,規模宏大的華格納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全套上演,轟動亞洲,全國各地以及海外觀眾雲集於此,共同見證了這次歷史性的中國首演。在節目策劃、演出執行、市場運作等多個領域,《尼伯龍根的指環》代表北京國際音樂節、代表中國,向世界交上了傑出的答卷。接下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啟了系統性呈現以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為代表的德奧歌劇時代,與柏林德意志歌劇院、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奧地利蒂羅爾歌劇節等機構的合作帶來了《唐豪瑟》《玫瑰騎士》《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帕西法爾》等名作,也帶來了《艾萊克特拉》《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島》等相對冷門的作品。

余隆希望,北京國際音樂節能打破某些層面上的舒適圈:「如果總以普及性和市場認知度考慮去選擇劇目的話,可能國內整整一代樂迷都會錯過像《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島》這樣的名作。」堅持藝術至上,是音樂節團隊在商業化浪潮中為藝術保留的一份「任性」和純粹。

《尼伯龍根的指環》

歌劇《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島》

與此同時,北京國際音樂節大量引入現代歌劇,為觀眾們打開了解世界藝術前沿景象的一扇窗。從貝爾格的《璐璐》開始,現代歌劇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刻地予人震撼和深思——《白蛇傳》《天使之骨》是兩座屬於中國作曲家的普立茲獎杯,《仲夏夜之夢》《切膚之痛》等是20世紀歌劇名篇的代表作,《湮滅》《捌》探索著歌劇與科技碰撞的界限……世界歌劇舞台的最新風潮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中國觀眾零距離見面。

現代歌劇《璐璐》

新理念、新體驗、新時代

2012年,第25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新聞發布會上,音樂節更換了沿用14屆的「華表」視覺形象,啟用以英文縮寫BMF為主體的新LOGO,一石激起千層浪。為什麼突然更換?討論和質疑不絕於耳,但在音樂節之後的發展規劃中,疑問被逐一解答——北京國際音樂節當然屬於中國,它同時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誰說延續數百年的古典音樂只能囿於高雅的劇場或音樂廳?北京國際音樂節率先走出圍牆,將音樂文化帶入潮流聚集地和城市地標,打造現代、年輕、充滿活力的觀演新體驗。2011年,音樂節推出「都市系列」,在人潮穿梭的三里屯,古典音樂赫然響起,那一瞬帶來的感動迄今令人難忘;2012年,鋼琴家布赫賓德在三里屯上演了7場音樂會,演繹貝多芬全部32首鋼琴奏鳴曲……掌聲、歡呼以及不斷被吸引而來的全新觀眾群體化解了質疑聲。北京國際音樂節向行業證明,古典音樂可以擁抱潮流與未來,向藝術家和觀眾證明,古典音樂從未過時。如今,在城市的角落與音樂節邂逅、偶遇種種驚喜,已經成為觀眾們每年最大的期待之一。

2018年,青年導演鄒爽接棒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第二任藝術總監。從2016年開始,鄒爽主導策劃的「新銳單元」便在三里屯太古里的紅館開始了創新曆程,多媒體聲樂劇場、3D迷你歌劇、音樂劇場、浸沒式環境歌劇不斷拓展著古典音樂的外沿,為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引領作用持續賦能。藝術總監的接替,傳遞著藝委會主席余隆對新理念的充分認可。

將C位留給年輕人

培養和扶持青年音樂家、可持續地為行業輸入新鮮血液,對任何音樂機構而言都是長期課題。就像余隆時常懷念指揮家李德倫曾給予自己這一代人的無私提攜一般,前輩的精神始終在照耀後來人,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始終不遺餘力,把最重要的舞台留給年輕人。

1998年,首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仍在音樂學院指揮系就讀的學生楊洋就受邀與名列「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何塞·卡雷拉斯合作;2002年,青年鋼琴家郎朗在這裡與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執棒的紐約愛樂樂團共同登台。5年之後,已然成為國際鋼琴巨星的郎朗與7個樂團共同上演了10首協奏曲作品,為音樂節的10周年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禮,堪稱當年樂壇的一大盛事;此後,指揮家林大葉、黃屹,鋼琴家張昊辰,歌唱家沈洋等都在這裡嶄露頭角,已是古典樂壇中流砥柱的他們,將北京國際音樂節視為職業生涯的初始階段最耀眼的經歷。

2017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設立「青年音樂家獎」,以制度化的方式激勵青年人才的藝術創造力,號召行業對青年音樂人才給予更多關注。2020年以來,北京國際音樂節對青年人才的挖掘進入新的篇章,10位青年小提琴家聯袂呈現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青年指揮家金郁礦帶領新古典室內樂團登台等重要演出,不僅展現著年輕人的實力,也體現北京國際音樂節給予新一代的信任和期待。

古典音樂,這門舶來的藝術形式,已在中國落地生根、薪火傳承,四分之一個世紀足以譜寫一部歷史、現代與未來的交響。正如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北京國際音樂節組委會執行主席鄧榕所言,「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化、國際化、職業化的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時刻與難忘的瞬間。當我們把這段不平凡的歲月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和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更能深刻地理解音樂節『應時代而生、與時代同行』的價值和意義。」2022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迎來第25個生日,在新的征程上,它將繼續為觀眾帶來感動,為時代創造共鳴,讓世界聆聽更多屬於中國的聲音。

- THE END -

「星標」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

不錯過每條推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