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了朋友圈「點讚焦慮」怎麼辦?‖ 解X

解x心理 發佈 2022-10-01T05:02:51.254681+00:00

你會經常給你的朋友點讚嗎?你在意別人給你朋友圈點讚嗎?微信朋友圈可以說是一個虛擬社交聚居地,裡面有家人,好友,同事,陌生人同學等等。朋友圈裡的互動和點讚就像是我們人際關係的一個「縮影」。


你會經常給你的朋友點讚嗎?

你在意別人給你朋友圈點讚嗎?

微信朋友圈可以說是一個虛擬社交聚居地,裡面有家人,好友,同事,陌生人同學等等。朋友圈裡的互動和點讚就像是我們人際關係的一個「縮影」。

點讚的行為本身不僅是對發布內容的積極反饋,它也是一種社交行為,通過點讚能對方知道:「我在關注著你」,傳遞出一種關懷和認可的積極信號。

《非正式會談》

給別人點讚,有不少人會擔心「把握不好分寸」讓關係變得尷尬,在內心裡上演「點不點」「的拉鋸戰,好像點了贊就會暴露自己的心思,引起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

給前任朋友圈點讚還要反覆糾結;

給不熟的人點讚是不是有點唐突?

苦澀暗戀對方不好意思私聊,只敢在朋友圈點個讚。

別人給自己點讚,會顯得敏感多疑,表面看起來毫不在意,其實心裡早就在默默盤記著出某某人給我點讚的「功德錄」,某某沒給我點讚的「黑名單」。

我的好朋友不給我點讚,怎麼給其他人點讚?

剛發的內容沒人點讚好尷尬,趕緊默默刪除。

Ta怎麼沒有點讚我,沒看到還是我發的內容不好?

被贊的喜悅和不被贊的失落,跳躍的紅心可以牽扯出我們許多的情緒反應,同時它也在受我們情感和需求的支配。

那麼,「點讚」的背後有什麼心理動機呢?


01


「點讚」行為是由什麼因素支配?


我們可以發現朋友圈的內容一般分為六類:情感抒發類,記錄生活類,營銷代購類,知識科普類,拉票求贊類。

不同的內容可以吸引不同的贊。有一種叫點讚叫對事不對人,還有一種點讚叫對人不對事。

① 對事不對人

對事不對人的點讚行為僅與內容有關,與發布者本人沒有太大關係,也不帶有社交目的,更多出於自身的「情感投射」和價值觀的驅使。通常也有這種原因:

*覺得學到了有用的知識;

*覺得內容有建設意義,積極正能量;

*覺得內容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俗稱嘴替;

*恰巧心情不錯,出於利他動機看到了就順手點個讚



② 對人不對事

這種的點讚更多針對發布者本人,和內容關係不大。

1)好友的互動

這樣的點讚就是純出於社交目的或情感交流和關係維繫。和朋友間的點讚行為傳遞了積極關注,增進情感的流動。例如閨蜜好友在彼此朋友圈下的積極互動,並非因為內容本身,更多是出自「情感聯結」和「社會支持」的需要。

2)從眾心理

看到某條朋友圈下圈內的好友都點讚了,自己不點讚顯得「不合群」,擔心會給人一種冷漠嫉妒小心眼的印象。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圈子的一份子,於是默默地送上一個贊代表自己的忠心。

因為微信有共同好友點讚提醒的設置,所以點讚後時可以被他人知道的,這種點讚也是一種模糊個體「身份認同」渴求另一種自我表達的體現。

3)出於討好

這種情況可能是你對某些人有好感,不管ta發了什麼你都會點讚,以此來釋放信號讓對方注意到你。或者領導發朋友圈了,為了給ta留個好印象讓自己的職業的道路更通暢一點,也可能會給點讚。


02


點讚是一種「社交懶惰」的表現?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著名的「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認為我們能夠擁有的穩定且緊密的人際關係數量上限是150人。其中深入交往,也就是說的「強關係」的人數是20人左右,「弱關係」大概是130人左右。

強關係的人例如家人,伴侶和閨蜜等人並不用通過點讚來維繫關係。而弱關係就需要點讚來拉近關係或維繫。

在論文《微信朋友圈社交媒體倦怠研究》裡指出,點讚可能是一種人際迴避行為,一種社交懶惰的表現。

年輕人焦灼且忙碌,屬於自己休閒放鬆的時間本就少,那就更難分出時間出來維繫弱關係的社交了。

點讚是一種不費力且低成本維護關係的方式,點個讚對你狀態表示關係,並蓋上一個「已閱」的印章,順便刷一下存在感:「瞧,我還關注你呢」以免太久沒聯繫導致關係完全斷開。

同時當你長時間沒有和朋友聯繫時,「關係就像進入了冰封期」,私聊又怕打擾別人,再加上無話可說的淺層客套未免有些尷尬。

「這時點讚就可以恰到好處的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同時出於社會互惠,ta也可能來一個禮貌性的回贊。這時跳躍的紅心就像一道划過水痕的蜻蜓點水似的,在彼此之間建立一種微妙的關係聯結。

數據分析專家MoiraBurke在雜誌《大西洋月刊》中寫道,當我們在社交軟體上常採用點讚方式和朋友溝通,這的確可以增加我們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但比起組合的溝通方式(點讚加評論),僅僅點讚互動給人帶來的社交滿足感更低。這是一種「懶惰」的社交方式,它也並不能幫我們減輕孤獨感。

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SherryTurkle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在「點讚式社交」里,人和人之間無法觸碰到對方真實的一面,畢竟發在社交平台的內容總是經過一些修飾。所以我們難以建立完整的親密感和信任感,關係也無法轉化成現實中的人際聯結。

「而當他人展現更真實的自我時,或許可以減少這種虛幻感,讓點讚為社交更好的服務。」

Valkenburg研究表明,當我們在社交平台有真實自我呈現時,會增加個體獲得朋友圈點讚的機率。

當我們呈現真實自我時獲得朋友點讚,會收穫到一種人際支持,增加自我認同感,可以更好的進行人際互動。

點讚體現的是一種欣賞和贊同,當我們敢於或樂於將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對朋友而言,ta們會感覺和你距離拉近,對自己而言,自己真實的自我可以被接納和認可可以在某些程度增加自信心。

「收穫越多贊的個體代表著ta越受歡迎,有高的社會關係滿意度」,ta會更加重視和他人的關係,也會更容易和他人形成緊密的友誼關係,進而促進友誼質量提升。


03


點讚帶來的「印象管理」焦慮



1)點讚讓我們優化自我印象

點讚有著「社會讚許性」,讓我們感到被認可,被關注能夠一定程度感受到社會支持。一條精心設計發出後卻無人問津的朋友圈,不免會有點「心酸」的感覺。

我們會根據在朋友圈中得到的反饋來不斷矯正自己的形象以此想要獲得大眾的點讚,這是一個優化「鏡中我」的過程。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鏡中我」的理論,他認為我們對自我的認知的完善需要通過和他人的社會性互動完成。我們把他人當作一面鏡子,可以看到自我在一系列「表演」時,鏡子給出的評價。

透過這些評價,我們加強對自我行為的修正。然而這一面鏡子其實是自我內心鏡子的映射。

還有一點,我們給他人的「評價」—— 點讚。也透露著我們的某些價值觀和喜好。有數據科學家根據用戶Facebook的點讚記錄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它可以相對準確地推斷出用戶的種族、性格 、偏好等等屬性。

2 )點讚可能會帶來「印象管理」焦慮

你在發朋友圈之前會不會經歷過一番「心理建設」。例如發自拍之前先讓朋友審核一遍,給自己各種角度的p圖加濾鏡,苦思一段有深度的配文。發出去之後,忍不住頻頻回看手機有多少人點讚。這期間期待感夾雜著「焦慮感」,心臟都比平常快了幾個拍。

其實這已經讓我們產生了印象管理焦慮(Impression management anxiety),我們會擔心自己收穫不到期待的贊,「是因為害怕自己給大眾的印象不符合ta們的期望」。會下意識地懷疑自己:是不是拍得不好?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太刻意了?ta怎麼沒有給我點讚?

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過「場景理論」,他把人際關係比作是舞台上的表演,台上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舞具和不同的觀眾來進行戲劇化的表演。當不同的社會場景會給賦予我們特定的社會符號和身份,讓我們成為一個特定場景的「表演者」,所做出的行為也需要符合這些場景的規律。

「我們可能會帶著「面具」在朋友圈的舞台上演出,給不同的受眾展現不同的自己」。

閨蜜面前秀身材顏值和男友,老闆面前展現盡責勤奮形象,大學同學面前展示事業發展等等。設立分組設標籤,根據不同受眾展現不同的自己,這也叫不同場景的策略化表達(Strategic expression)。

過於注重朋友圈的策略性表達會帶來「點讚焦慮」,讓我們在社交媒體上過多投入,誘發「社會比較」的壓力和緊張感的負面體驗。


寫在最後

想要完全不在意他人的點讚,確實有些困難。因為我們需要被激勵,被認可這也可以激發我們體內的多巴胺分泌帶來「爽感」。

但是當我們過於沉浸在美化的自我帶來的「點讚」,在這種缺乏真實感的支撐下,就像自己營造了一個微信「烏托邦」,我們會不會變得難以承認和接受真實的自己?會不會錯失了許多和現實朋友真正寶貴的交流機會呢?

或許我們可以好好傾聽自己的心聲,去找到內心發出的期望,了解帶來幸福感的方式和真正得到內心滿足的「點讚」。

我們不必要過於羨慕「贊多」的朋友,從而對標自己懷疑自我的價值。

要相信「點讚」不應該成為評估友誼和個人的主要準則。


References:

——————


[1].Yu Ying WeChat friends circle "lik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J] Media Times, 2015 (12): 4-5

[2].Jia Mengfan From likes to likes: research on social media burnout of WeChat friends circl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2021,13 (9): 137-139. DOI: 10.3969/j.issn.1674-6708.2021.09.049

[3]. Yan Fan, Sun Haiyang, Lu Na The influence of WeChat's true self present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riendship --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friends' praise [J] Journal of Hubei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2021, 038 (012): 56-61


作者:三醬

排版:三醬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