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孫立人病逝,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交代: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歷史時光鑑 發佈 2022-10-01T17:01:46.188379+00:00

孫立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不過才堪堪享受了2年多的自由時光。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將孫立人於台中逝世,享年90歲。

  • 前言

孫立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不過才堪堪享受了2年多的自由時光。

在1988年以前,他一直過著被人監視、沒有人身自由的「軟禁」生活。而長達33年的軟禁時光,讓他從一個在戰場上殺伐果斷的將軍變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

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將孫立人於台中逝世,享年90歲。

臨終前,渴望落葉歸根的他留下這樣一句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

那麼,孫立人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言?他為何被軟禁了33年?這33年裡,他又是如何度過的呢?他的棺槨最終又是否葬到大陸了嗎?


  • 抗日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孫立人將軍

孫立人自小生活在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舉人,曾擔任過山東登州知府。

他幼時進入私塾學習,後跟著父親到山東濟南上小學,到1914年,已經長大成人的孫立人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便遠赴海外讀書,後於1927年輾轉回國。

這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1928年7月,蔣介石任命孫立人為南京中央黨校學生大隊上尉隊長兼教官。

從那以後,孫立人和蔣介石就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1930年1月,由於表現優異,孫立人擔任陸軍教導師第三營中校營長。又過了4個月,孫立人被調到陸海空軍總司令憲警教導隊擔任上校大隊長,直接領導人就是蔣介石。

之後隨著「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得爆發,孫立人積極帶領部隊抗日救亡。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一邊擴大華北戰場,一邊大肆進攻上海。看著國土危在旦夕,孫立人不顧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毅然率領部隊駐守在蘇州河南岸,與敵軍進行了長達14天的血戰,共七次擊退來勢洶洶的日軍,給日軍迎頭致命一擊。

然而,在這場狙擊戰中身先士卒的孫立人,不幸被日軍炮彈炸傷,全身上下共有十三處炮彈碎片,整整昏迷了三晝夜。身負重傷的孫立人被緊急送往香港接受醫治,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最終痊癒出院了。

軍人的歸屬感永遠都是在戰場,痊癒後的孫立人迫不及待趕赴下一戰場,抗擊日軍侵略者。

1941年12月7日,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相繼對日宣戰。次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為保衛國土,阻斷日軍對我國西南地區的威脅,中國政府派遣10萬部隊從雲南西部進入緬甸,與盟軍會合後協同對日作戰。

其中,孫立人原屬部隊改編為新38師,隸屬於66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1942年4月,孫立人率領部隊從昆明來到了臘戍,然後繼續南下,最後到了曼德勒。剛到這裡的時候,飽經沙場的戰士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座名叫曼德勒的城市已經被敵軍的炮火炸的滿目瘡痍、面目全非、殘破不堪,絲毫看不出原本的面貌。

孫立人不禁攥了攥拳頭,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更深切的體驗和感悟!

在對當地居民進行安撫後,被任命為曼德勒衛戍司令的孫立人觀察周圍戰況後,認為,守著一座被炮火炸毀的空城毫無意義,無法一展身手,於是他準備去別處尋找戰機。

恰逢在緬甸戰場中,英軍節節敗退,我軍戴安瀾師長率領第5軍第200師前來同古支援,同日軍激戰12天後,最終取得勝利。這是我軍來到緬甸戰場後第一次擊退日軍,此戰贏得了英美友軍的稱讚。

同古保衛戰勝利以後,日軍決定繞道北上,進一步包圍英軍第1師,這使得英軍不得不退守仁安羌。在被日軍包圍的這段日子裡,英軍已筋疲力盡,彈盡糧絕。

就在這危急關頭,孫立人率領部下冒險趕赴前線,最終擊退了敵軍主力,拯救了在緬甸仁安羌戰役中被圍困的英軍7000餘人,還拯救了500多名戰俘。

這場救援運動對英軍來說是救命稻草;而對孫立人來說,就像一把風光與災難並存的雙刃劍,讓他前半生風光活躍在國際社會,後半生則伴隨著33年的監禁生活......

那麼,孫立人後來經歷了什麼?他為何被蔣介石軟禁了33年?


  • 為何被軟禁長達33年?

孫立人是一位擁有輝煌戰功的「常勝將軍」、著名抗日將領,立下了汗馬功勞,那為何後來會被蔣介石軟禁長達33年?據史料記載,這與美國和蔣介石的矛盾密切相關,這又是為何?

將時間繼續拉回到1942年的仁安羌戰役。

在仁安羌解圍戰中,孫立人拯救了被日軍圍困的英軍後,那些獲救的英國士兵被孫立人在戰場上捨生忘死營救英軍的舉動深深打動,他們激動得熱淚盈眶,不由歡呼「中國軍隊萬歲!」

同年5月3日,被救英軍的兩名將軍以私人名義向孫立人表達了感謝,之後還代表英國女王向孫立人頒發「英帝國司令」勳章。

而這件事,也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孫立人被很多歐美軍事家稱為「東方隆美爾」。

1943年,羅斯福頒發給孫立人一枚豐功勳章,並這樣稱讚他:

「中國孫立人中將,於1942年緬甸戰役,在艱苦環境中,建立輝煌戰績,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的指揮殲滅強敵,解救英軍第1師之圍,使其免被殲滅。後復掩護盟軍撤退,於千苦萬難中,從容殿後,轉戰經月,至印度後猶軍容整肅,不減銳氣,尤為難能可貴。其智勇兼備,捋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

另一邊,艾森豪聽聞孫立人的事跡後,也大為讚賞,在1945年緬北戰役結束後,他一度邀請孫立人赴歐洲考察。

孫立人在國際上名聲大振,又受邀赴美訪問,這對蔣介石來說猶如強天霹靂,引起了蔣的猜疑和妒忌。孫立人的鋒芒過於強烈,反而變成了蔣介石的「眼中釘」。

1949年,自蔣介石兵敗退守台灣後,美國政府便對其心生不滿,暗地裡一直物色新的領導人選。蔣介石對美國政府的暗箱操作也心知肚明,然而他當時迫切需要美國的援助,因此對這件事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麼,美國政府最想扶持的人是誰?毫無疑問,就是當年在仁安羌大捷中嶄露鋒芒的孫立人。遠東統帥麥克阿瑟曾不止一次勸說孫立人,不過都一一被孫立人拒絕了。

然而,蔣介石卻將美國政府這一系列舉動盡收眼底,他心裡對孫立人的敵意更深了。


  • 孫立人被軟禁,思鄉情懷貫穿始終

歲月如梭,時間一眨眼來到了1955年。

這一年,蔣介石一手設計兵變事件,將孫立人軟禁。

被軟禁的孫立人被安排在台中居住,沒有工資的他只能依靠定時撥發的生活費生活,為數不多的生活費也只能維持溫飽罷了。

根據孫立人的大兒子回憶道:每逢開學時就是父親最發愁的時候,因為要交學費了。雖然他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夠節儉了,但還是抵不上學費,孫立人只得去上山種果樹,賣果子賺錢。

當時台中街曾盛行一種名叫「將軍玫瑰」的花,芳香四溢,讓人流連忘返,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那是著名將軍孫立人親自養護培育的。

即便日子過得很艱難,孫立人仍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曾在臥室旁邊栽種了一株紫白色的茉莉花,孩子們並不知道這有什麼含義。後來,孫立人告訴他們:紫白是清華的校色。

原來,孫立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在清華讀書的那段日子,他經常跟孩子們說:在清華讀書的那幾年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孫立人不僅懷舊,而且執拗,他告誡自己的孩子,將來即便考得再好,也不能上別的學校,應首先考慮清華大學。

記憶中,孩子們總是看到父親每天早上喝一杯奶粉沖泡的熱牛奶,喝完後父親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用白開水把杯子涮涮,然後一起把白開水喝完。

孩子們起初並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只覺得父親勤儉節約。直到後來有一天,孫立人告訴他們,這是他從抗日緬甸戰場上養成的習慣。

原來,當年彈藥、糧食短缺,戰士們只能依靠美國空軍空投下的煉乳充飢,這種煉乳必須用開水沖淡後才能飲用,自那之後,孫立人便養成了這個習慣,喝完牛奶總用開水把杯子涮涮。

就這樣,孫立人喝了一輩子帶有牛奶味道的開水,他自己絲毫不覺得生活艱苦,反而覺得內心無比幸福,因為他每次喝都會回憶起在緬甸戰場的那段時光,那段與戰友並肩作戰的日子。

孩子們知道了父親的這段故事,深受啟發,紛紛以父親為榜樣。

1988年孫立人被解除監禁後,他並未覺得開心,反而心情愈加沉重起來。長期的操勞讓他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他開始急切尋找自己在大陸的親人,關心那些已故親人的墓地情況。

他曾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他是一個來自安徽的鄉下人,從金牛山出來。

由此可見,孫立人對家鄉的記憶十分深刻。

同年4月,孫立人舊部回大陸探親,回台灣後給孫立人帶來了一張家鄉的照片。孫立人看後感慨萬分,他驚訝於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痛恨自己沒能回去看一看。

1989年清明節前後,潘德輝先生回大陸探親,作為孫立人舊部,潘先生首先就去了孫立人父母的墓地。潘先生回來後,得知父母墓地仍被完好保存時,孫立人十分高興和激動。次年3月,孫立人專程讓長子孫安平回家鄉祭奠祖父祖母,孫安平也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情招待。

雖然離開大陸已久,但孫立人始終對故鄉念念不忘,對於孫立人來說,最遺憾的,莫過於他最終未能回到大陸。那麼,孫立人最終被葬到了哪裡?


  • 孫立人:不葬大陸,棺材不入土

1990年10月11日,90歲的孫立人突發昏迷,被立刻送到了榮民總醫院。

11月,由於重症肺炎合併敗血症,孫立人因肺水腫轉入了加護病房。相關檢查發現,孫立人的心、腎功能已經出現了重度衰竭,只能依靠呼吸機來維持呼吸。

這時,孫立人的兒女們都來了。

孫立人仿佛知道了自己處於彌留之際,雖然狀態看著有些不好,但他依舊努力緩緩抬起了頭,使盡全身力氣拉著兒子的手說:「死後不葬大陸,棺材不入土」。

是了,孫立人內心十分渴望「落葉歸根」,可惜他的心願無法實現,這讓他很是鬱鬱寡歡。

11月19日,孫立人逝世,他走得很安詳,沒有一絲痛苦。孫立人死後,兒女們遵循他的臨終遺願,按照「暫厝」,即「不葬大陸,棺材不入土」的方法安葬。

直到現在,孫立人的靈柩仍佇立於台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墓園,高於地面放著,後人也尊重死者的遺願,沒有將孫立人的靈柩入土安葬......

孫立人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能回大陸看看,更沒有葬在大陸,臨終的一句「不葬大陸,棺材不入土」讓我們感受到老人臨終前的憤慨與無奈。

這對孫立人來說是巨大的折磨,對其他千千萬萬個像孫立人一樣的人更是如此。

最後以龔自珍的絕句作結尾吧:

「風雲才略已消磨,其餘尊前百感何。吟到恩仇心事涌,側身天地我蹉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