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美學華章!嘉德香港十周年拍賣現當代藝術

易拍全球 發佈 2022-10-03T20:16:48.046359+00:00

油彩 畫布 | 一九七三年作 | 72.5 × 60.5 cm。2004年10月31日,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333。

中國嘉德香港

2022秋季十周年慶典拍賣會

拍賣詳情

(文末附拍賣日程)

拍賣時間

10月7日-9日

拍賣地址: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展覽廳5FG


留法三劍客

左起: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

他們是匯融中西美學、走向世界藝壇的巨匠;是師出同門、攜手藝海拼搏的三劍客;亦是天涯知己、情同手足的摯友。作為在二十世紀世界藝術史進程中被公認為貢獻最巨、成就最高的華裔巨擘,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三人,從杭州藝專起步、先後赴法學習。由同一起點出發的三人,在互為師友、互相支撐、鼓勵、影響、長達半世紀的創作生涯中,最終於藝術殿堂的巔峰再度相遇。空前地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創生出一種共生的藝術,譜寫「留法三劍客」的傳奇!


是次拍賣,中國嘉德香港將呈現三位藝術大家的5件精選之作,再現「留法三劍客」貫通古今中外的美學豐碑:

  • 朱德群2000年藝途達成就之巔時,展現「巨石穿空、驚濤拍浪」的戲劇性《海岸》,與70年代罕見全幅施用暖彩之作《構圖第541號》
  • 趙無極如詩精品《靜峽清潭》
  • 吳冠中罕見而珍稀的《紫藤》、《蘇州網師園》


超脫之景,吐胸中波瀾逸氣

朱德群再造自然的豐碑神采


Lot 84

朱德群

構圖第541號

油彩 畫布 | 一九七三年作 | 72.5 × 60.5 cm

Chu Teh-Chun

Composition No.541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73

來源

2004年10月31日,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333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 ESTIMATE:

HKD 1,300,000 - 2,300,000


我在大自然中聆聽宇宙、聆聽人、聆聽東方、聆聽西方,得到我的靈感源泉,賦予詩情和詩意。創作是純粹的自發,像中國道家所說的自然無為地『吐胸中之逸氣』。

——朱德群


1955年赴法求學,在藝海中立定融冶中西抽象的精神,至1999年功成名就,成為首位榮膺法蘭西藝術院士的華人藝術家,朱德群藉由東方水墨書法的捭闔鳴放、唐宋山水美學的格局、音樂性的抒情語彙,開拓出以「啟動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的藝術追求,成為將「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


朱德群於1999年成為

首位榮膺法蘭西藝術院士榮譽稱號的

華人藝術家


鳴放詩景:

70年代臻於化境,攀創作巔峰


自70年代起,朱德群的創作進入了重要的突破及轉折,在歐洲藝壇樹立標誌性的地位。此時期他邀展合作不斷,如1972年,和巴黎太陽畫廊(Galerie Soleil)簽訂4年的展覽約,並先後在西班牙米凱爾提畫廊(Galerie Mikeldi)、德國第三世界畫廊(Galeire Die Dritte Welt)舉辦個展,海外聲譽日隆。


左:康丁斯基《穆瑙花園》,油彩畫板,1909 年作,67×51cm,瑞士梅爾茨巴赫基金會收藏

右:朱德群《構圖第541號》


在完成於1973年的《構圖第541號》中,他將東方直立山水的氣象布局,切入抽象形態的表達,底端的留白處理,形成下空上滿的空間對比,高低起伏的連動筆刷如見連綿山巒,細膩平滑的遊絲線條則化為錚琮流水,令自然的韻律低回繚繞於斑斑色彩間。


光燦生機,最是橙黃橘綠時


而因1969年在參觀倫布朗回顧大展後深為其戲劇性的畫中光線經營所感動,朱德群將此及文藝復興宗教畫中極致的光影共融,提煉出畫作中的「光源」要素,將之視為色彩與線條的引導之力。一反其70年代創作多以強烈的黑白、藍深淺色為背景主調,此件《構圖第541號》獨闢蹊徑,罕有地運用溫暖奪目的橙黃、磚紅色,鋪染大片的暖色光影,呈現鳴放馳騁的宏亮視覺感,如見蘇東坡之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中,那生機勃勃、果實纍纍的秋日盛景。


朱德群《構圖第541號》(局部)


除此之外,他更大膽取用對比色,以鮮妍的朱紅、墨綠並置中心,並由胭脂紅、橄欖綠、檸檬黃等多重色彩的過渡變化,如將火的熾熱、土的雄渾、風的飄浮、水的流汩,融為一體。將「師法自然」的萬千奇情,化為信筆馳騁的藝術暢,如同納盡天地廣邈,組構出令人難忘的視覺感受。


化有形於無形:

90年代胸中丘壑的筆端薈萃


Lot 85

朱德群

海岸

油彩 畫布 | 一九九九至二〇〇〇年作 | 81 × 100 cm

Chu Teh-Chun

Rivages Ténébreux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99-2000

出版

2014年,《畫家藏》,漢鄉藝術,高雄,第22頁

來源

巴黎帕特里斯.提加諾畫廊

前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2013年5月26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3352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朱德群基金會開立、由藝術家妻子暨正籌備編纂藝術家全集之聯席編輯朱董景昭女士親簽之作品證書


估價 ESTIMATE:

HKD 3,000,000 - 4,000,000


大自然經過畫家的思想融合和提煉,其中即是畫家的幻想力、修養和個性之內涵流露於畫面上,中國繪畫和抽象畫的想法不謀而合。

——朱德群


至90年代末,朱德群已然達至登峰造極的化境。其作被藝評家定義為「抽象風景」,如同幻想著大自然的脈動,創生出超脫的「無形之象」。此正體現在作於1999至2000年的《海岸》之中。在朱德群一生的創作中,以「海」為主題的作品十分罕見,僅只10件,而是次上拍的《海岸》為當中畫面最具戲劇性、用彩最為繽紛的一幀。


飛白之書,海天引驥髦


為構建此番「海浪扶鵬翅,天風引驥髦」的奇景,朱德群在《海岸》中特以源自東方書法的飛白之筆作為畫面主體,形成纖毫畢現、行雲流水的骨法形跡,他將枯筆渴墨的概念引入油畫創作,加入大量松節油調和,以大號筆刷蘸取油彩,在縱橫拖拉的起伏運筆中,形成虛實交錯的斑駁痕跡。或震顫、或平鋪、或迴旋、或交織,以豐富的層次構建「絲縈箭激,電繞雪雰。淺如流霧,濃若屯雲」之景,呈現運筆的多重速度感。以勢如天成的大筆油彩,創生水墨般的濃淡流轉,如匯聚南宋馬遠《水圖》十二段中「雲舒浪卷」、「層波疊浪」、「雲生滄海」的各異景貌。



上:朱德群《海岸》(局部)

下:馬遠《水圖(雲舒浪卷)》,墨紙本,26.8×41.6cm,南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朱德群在《海岸》一作中以飛白翩飛的書法介入油彩筆勢的多重變化,在上下天地中創生出豐富的層次,如見南宋馬遠《水圖》十二段中的渺遠意境


氣勢雄渾:巨石穿空,捲起千堆雪

而創作《海岸》之時,朱德群在歐洲的藝術成就已然確立,除1999年獲頒授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殊榮外,他更廣泛受邀於海內外舉辦個展,如199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展、1999年法國塔馬利斯古堡個展、2000年法國外交部策辦的巡迴展覽等。巴黎的提加諾畫廊(Galerie Patrice Trigano)並與他建立合作關係,負責國際推廣,《海岸》一作,最早便來源於提加諾畫廊。


正如其所形容畫作為「我的記憶漫遊」,90年代的朱德群飽覽四方美景,亦於古典名家的創作中汲古潤今,作為眾多古典大師曾描摹的風景題材,《海岸》一作以具象的命名方式,將蘇軾「巨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海岸風光作為發想的基底,引步跨入詩意的雄渾空間。



上:朱德群《海岸》(拍品編號41)(局部)

下: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海浪(船骸)》,油彩畫布,19×25cm,1821-24 年作,巴黎羅浮宮藏。對於90年代飽覽眾多古典大師創作的朱德群而言,他以海岸一作將這一常見的風景主題,化為獨到的抽象表述,構建雄渾的詩意空間


畫境波瀾壯闊,光影幻變,可與法國浪漫主義先驅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英國風景大師透納(William Turner)那暴風襲卷的具象風景互為參照。然而朱德群並不止於自然的仿擬,而是依循心象的風景重新組構。他透過上疏下密、中央留白的三段式構圖,生動展現天海交織的廣博盛景,而濃烈的青綠、橙黃伴隨筆刷的層層動勢,逐步滲入深邃的普魯士藍彩,指涉風雲際會的同時,亦化為道道光影,作出上下一體的映照,共譜天地和諧的大化之境。


丘壑雲波傾,清潭浩歌行

漫遊趙無極的紙上詩篇


我希望讓人能夠在我的畫中放神漫遊,就像我繪畫時亦漫遊其中。

——趙無極,1967


Lot 86

趙無極

靜峽清潭

水彩 紙本 | 一九六七年作 | 28 × 37.5 cm

Zao Wou-Ki

Streams and Mountains

Watercolour on paper | Painted in 1967

來源

2014年4月7日,中國嘉德香港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406

2020年12月5日,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512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 ESTIMATE:

HKD 750,000 - 950,000


1959年,趙無極以其滿懷激情、無畏和能量的「狂草時期」創作,開啟了下一個藝術十年的全盛巔峰。他跨步立足於東方傳統山水與西方現代抽象這兩處源流之上,除從東方書法中提煉出蒼勁的筆勢外,並以自然山水為想像依託,透過色彩、構圖的和諧統領,釋放抽象的強勁表現力,在60年代作出深具突破性的藝術成就。此時期,他更獲法國重量級的法蘭西畫廊代理,並在1965年於德國福克翁博物館(Folkwang Museum)舉辦大型回顧展,廣獲世界認可。


趙無極攝於1967年


完成於1967年的《靜峽清潭》充分展現趙無極此時期的創作旨趣,畫中,如見千岩萬壑、狂瀑激湍、煙雲蒸騰、風聲颯颯等種種抽象形態,擴展而現蘊藏的自然至境,為其水彩創作中細節豐富、飽含詩意的精煉之作。


天地勢象,致廣大而盡精微

在中文裡,『山水』就代表風景,而我寧可用『自然』,他所喚起的世界更遼闊︰多重空間的交錯造成一個個宇宙層次,空氣和風的呼吸在其中流動。

——趙無極


《靜峽清潭》以中央密實、上下疏空的布構,於方寸間現天地恢弘,高度展現趙無極狂草時期最為經典的「中軸式」構圖。澎湃的墨筆自右端橫空發力,如滔天巨浪呼嘯而至,風捲雲騰隨之涌動,並自中心向左昂揚迴旋,掀動層層波瀾,滌盪著匯入無際大地。畫境「致廣大而盡精微」,在畫幅中央,綿密剛勁的狂草線條以靈動、綿密、多向的震顫筆觸迸放盤旋,作出深具結構性的鋪展。交錯的碎筆形形互適,似浪花陣陣,又如山石嶙峋,建立著強烈的筆墨之質。


趙無極《靜峽清潭》(局部)(拍品編號86)


詩畫共生,與予神遇而跡化

我熟悉閃電劃裂的蒼穹,熟悉

龍捲風、巨浪和狂瀾:我熟悉夜,

熟悉鴿群般激動的黎明,

我偶爾目睹人們篤信之所見。

我見到低懸的太陽,沾染了神秘的恐懼

噴薄長長的紫色凝暉,

如同遠古戲劇的演員,照亮了大海,

將百葉窗般的微顫鋪陳向遠方。

——法國詩人蘭波(Arthur Limbaud)《破舟》


在60年代中期,受象徵主義詩人蘭波《靈光集》詩集之啟發,他潛心以水彩的形式自成一格,並在1967年法蘭西畫廊為其舉辦的個展中,特別呈現致敬蘭波的水彩之作。完成於該年的《靜峽清潭》亦或為趙無極對蘭波詩歌的迴響,見證其融合東西詩意的崇高表達!



上:趙無極《靜峽清潭》(局部)(拍品編號86)

下:佚名《望瀑圖》,墨紙本,25.1×25.7cm,13 世紀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靜峽清潭》帶有南宋時期半山半水的構圖特徵,完美展現趙無極對東方畫境的高度提煉


觀此作,似漫步於趙無極為觀者徐徐鋪展的山水之境:狂草勁筆形為巉岩峭壁,瑰麗的紫煙化為朝暮間的雲霞,如蘭波之詩「噴薄長長的紫色凝暉」,清透的藍彩則仿擬「懸崖雙瀑灑空雪」,自上而下,流泝深險,狂瀑激流,似「鴿群般激動的黎明」,直至注入那一汪玉潭,歸為寧靜,「將百葉窗般的微顫鋪陳向遠方」。觀者列游其境,可在趙無極所創造之「靜峽清潭」的詩意天地中放神暢遊!


我心向墨,戀戀丹青

吳冠中紙上作品大成之作


1992年,倫敦大英博物館為吳冠中舉行「吳冠中——一個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個展,打破慣例地首次展出在世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回溯吳冠中自80年代開始,自油畫轉以至紙上創作。彩墨作品兼具中國傳統書畫與書法線條豐富的變化性、與西方多樣色彩的活潑性、對抽象形式美的追索,達致「中國畫現代化」的重要突破。


吳冠中攝於大英博物館前


是次春拍呈現其代表作:半抽象的《紫藤》(拍品編號80)及鋼筆速寫《蘇州網師園》(拍品編號81),見證其彩墨創作的至高成就。


遙憶飛花處,藤蔓一曲折

「紫藤」系列代表作

Lot 80

吳冠中

紫藤

彩墨 紙本 | 一九九七年作 | 53 × 67.5 cm

Wu Guanzhong

Wisteria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 Painted in 1997

來源

2004年4月11日,台北羅芙奧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8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 ESTIMATE:

HKD 600,000 - 800,000


我作畫不擇題材,只跟感覺走。一向少畫花卉,卻作過幾幅紫藤,但並非由於對花容的迷戀。最先,在蘇州拙政園見到文徵明手植的紫藤,枝藤蔽天,密線織網,我自己也被織入網中。事隔幾年,終於作了幾幅以藤線為主題的畫面,都命名紫藤,點綴了紫色的花朵。我又在自家庭院竭力改良紫藤品種,若能撒下天羅地網,那麼,點綴色彩只是錦上添花的賞心樂事了。

——吳冠中


吳冠中於1956年畫下首件紫藤花作品,此花卉題材是他數量稀少但鍾愛的主題,畢生僅有11件,當中3件已入上海美術館、香港美術館收藏,更添此作收藏價值。



上:吳冠中《紫藤》,彩墨紙本,70×140cm,1991年作,上海美術館藏

下:吳冠中《紫藤》,彩墨紙本,67.5×135cm,1995年作,拍賣成交價9,000,000 元港幣


1997年,吳冠中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是次上拍,完成於同年的彩墨《紫藤》,展現其以寫意精神提取物象的本質。他充分運用點、線、面的造型語言和大眾喜聞樂見的繽紛色彩,升華生活場景中的具體形象,見證該時期藝術家創作風格由具象轉至抽象美學轉捩。


剛柔並濟,動若游龍

畫面透過「墨分五色」、墨之輕重幻變拉出前後的空間感,中心枝幹線條粗獷而蜿蜒,以濃墨突出主結構,其左右與背後的線條轉細,線條迴旋由下而上自由穿梭,展現了一種強烈的「向上的生命力」與風吹紫藤的自然動感,表現出剛柔並濟的和諧。


吳冠中《紫藤》(局部)(拍品編號80)


紫藤飛花,色韻交融

《紫藤》全幅以銘黃、粉紫、松綠等躍動色彩,透過半自動性的潑灑、畫龍點睛地描繪「遙聞碧潭上,春晚紫藤開」的爛漫意向。他以墨為「根」,以彩「飛花」,打造跌宕起伏的節奏和韻律感,將其感知淬鍊為對景物的半抽象表達,在東方語境中表現西方抽象的形式語言,實現「中國畫現代化」的理念。「紫藤」作為吳冠中畢生最鍾愛繪畫的題材之一,一直備受藏家追捧。是次釋出,不啻為收藏其精品的良機!


重要展覽之作首現拍場

《蘇州網師園》

Lot 81

吳冠中

蘇州網師園

鋼筆 墨 紙本 | 一九八〇年作 | 22.5 × 32 cm

Wu Guanzhong

Wangshi Garden in Suzhou

Ink on paper | Painted in 1980

出版

1984年,《吳冠中素描選》,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第3頁

1990年,《行到水源處》,萬玉堂,香港,第152至153頁

1993年,《東方情思——吳冠中畫集》,斯民藝苑,新加坡,第48頁

展覽

1990年4月28日至5月2日,「行到水源處——吳冠中作品展」,萊佛士會議展覽中心,新加坡

1990年5月8日至19日,「行到水源處——吳冠中作品展」,萬玉堂,香港

1990年5月26日至31日「行到水源處——吳冠中作品展」,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台北

來源

香港萬玉堂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估價 ESTIMATE:

HKD 550,000 - 850,000


寫生是吳冠中創作的重要一環,透過行旅「搜盡奇峰打草稿」。出身紹興的他,尤為熱愛江南的蘇州園林,曾作拙政園、獅子園、留園等逾二十幅園林主題油畫, 1973年的油畫《蘇州網師園》,即為「蘇州園林」系列的開篇之作。而在1980年,吳冠中一次由北京返故鄉的旅程中,完成是次上拍的《蘇州網師園》。



上:吳冠中《蘇州網師園》,油彩畫布,46×61cm,1973年作,北京首師大美術學院藏

下:吳冠中《蘇州網師園》(拍品編號81)


該作曾由吳老親自挑選於1990年發表於萬玉堂在新加坡、台北及香港舉辦的重要巡迴展覽「行到水源處」。而本作由現藏者直接購自該展,來源有序、展覽著錄清晰、逾三十載細心保存,今首釋出於拍場,見此作之要義及藏家的愛惜之情。


行雲流水,小橋人家

網師園的建築格局緊湊,以精巧見長。此作以散點式的廣角構圖,令觀者一覽園林「小橋流水人家」的開闊景象。畫面自左至右,婦孺、孩童三兩攜伴行於「引靜橋」觀賞美景。中區古樹參天,自林木的間隙可窺見「月到風來亭」;而在右側,主廳「小山叢桂軒」矗立在側,幽曲深閉,桂香滿庭。


吳冠中《蘇州網師園》(局部)(拍品編號81)


而前景跳躍的游魚堪稱點睛之筆,打破清澈如鏡的一泓池水,更添生氣,成為畫中人眼底的景致。在此行雲流水般的精巧構圖中,觀者可透過視覺與心靈體會吳冠中對景物細膩觀察,徜徉其間,可謂心曠神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