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生活的100個經典心理學效應

心理師張亞林 發佈 2022-10-04T23:50:28.997912+00:00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1、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裡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種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2、內卷化效應

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沒有發展增長、沒有任何變化和改觀、水平穩定、不斷重複,對即將到來的變化缺乏應變能力,這種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為,被稱為「內卷化效應」。

3、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4、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5、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

6、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我們把這種心理學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

7、吊橋效應

在吊橋上,由於危險的情境,人們會不自覺地心跳加快,如果這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人們很容易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這就是著名的「吊橋效應」。

8、奶頭樂理論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將不必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避免被邊緣化的80%的人口與20%的精英之間的階級衝突,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方法之一就是製造「奶頭」,「奶頭」即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等,用這些「奶頭」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這就是著名的「奶頭樂理論」。

9、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他們把這部分螞蟻叫做「懶螞蟻」。經過觀察發現,「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來源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10、暈輪效應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也叫成見效應。

11、丁達爾效應

所謂丁達爾效應,是指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也叫丁達爾效應。

12、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即是「南風效應」,意指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13、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告訴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最初階段,都必須付出足夠的堅持和努力。

14、延遲滿足效應

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甘願放棄或者延緩即時滿足,在等待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種抉擇取向,我們稱為「延遲滿足」。

15、黑天鵝效應

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的現象,被稱為「黑天鵝事件」,也叫「黑天鵝效應」。

16、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17、近因效應

在有多個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例如介紹一個人,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著「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麼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產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即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8、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效應告訴我們,吃苦受難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那些剛剛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當一段時間的"蘑菇",能夠更好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9、海馬效應

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場景,在某一瞬間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好像以前在某時某刻某地真實經歷過一樣。這就是著名的「海馬效應」。

20、木桶定律

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內容,可以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

21、手錶定律

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但當他同時擁有兩塊或更多塊手錶時,卻無法確定。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正確判斷。這就是著名的「手錶定律」。

22、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意思是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23、曝光效應

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曝光效應」或「多看效應」。曝光效應告訴我們: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這樣可以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

24、二八定律

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二八定律」認為: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若以數學方式測量這個不平衡,得到的基準線是一個80/20關係。

25、0分法則

在印象心理學中,0分法則也叫爛瓜子效應。一個人的印象,平時我們雖然只有 1% 的態度不好,但對於與我們交往的人來說,這 1% 不良態度卻等於 100% 的不良態度,從而形成了壞的印象。

這就是著名的「0分法則」,告訴我們要追求產品質量「0缺陷」、服務質量「0失誤」。

26、20英里法則

從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複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那麼,每天該走多少英里才是一個合適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這就是著名的「20英里法則」,告訴我們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時的拼命努力,應該要學會保持自律,在諸多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保持內心的穩定,不懼風雨、持之以恆,才能按計劃完成既定目標。

27、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28、米格-25效應

前蘇聯研製生產的米格—25噴氣式戰鬥機,以其優越的性能而廣受世界各國青睞,然而,眾多飛機製造專家卻驚奇地發現:米格—25戰鬥機所使用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戰機相比要落後得多,而其整體作戰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等其他國家同期生產的戰鬥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設計時從整體考慮,對各零部件進行了更為協調的組合設計,使該機在升降、速度、應急反應等諸方面反超美國戰機而成為當時世界一流。這一因組合協調而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後人稱之為「米格—25效應」。米格—25效應告訴我們: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係很大。

29、250定律

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 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告訴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30、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指的是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將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31、青蛙效應

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任其自由遊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應」,也叫「煮蛙法則」或「溫水青蛙效應」。

32、鳥籠效應

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里,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33、毛毛蟲效應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也叫「毛毛蟲定律」。

34、羊群效應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容易使人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35、刺蝟法則

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36、牛蠅效應

林肯少年時在肯塔基老家的農場裡耕地。耕地的牛很懶,經常磨洋工,林肯對此無可奈何。然而,有一段時間牛卻走得飛快。林肯開始大惑不解,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有幾隻碩大的牛蠅叮在牛背上,它的叮咬使牛身上發癢,於是它走得比任何時候都快。林肯從中悟出一個道理:要想讓牛走得快,必須有刺激物給予它足夠的刺激。這就是著名的「牛蠅效應」。

37、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它們依靠吸食動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馬怎樣暴怒、狂奔,就是拿這個「小傢伙」沒辦法,它們可以從容的吸飽再離開,而不少野馬被活活折磨死。動物學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這就是著名的「野馬結局」,指的是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野馬結局告訴我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38、鱷魚效應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越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隻腳。這就是著名的「鱷魚效應」,也叫「鱷魚法則」,常被應用於股票交易市場中,即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時,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39、鲶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後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鲶魚。沙丁魚見了鲶魚四處躲避,這樣一來缺氧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鲶魚效應」,常被應用於企業人才或技術引進中,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40、墨菲定律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在1949年提出。其中可延伸4個深刻的道理: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41、安慰劑效應

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安慰劑效應」。但同時,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使病情惡化,這種性質完全相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反安慰劑效應」。

42、金蟬定律

蟬,在它蛻皮變成知了之前,在地底下靠刺吸植物根部汁液維持生命,在忍受了黑暗、冰冷、孤獨,且長達3年甚至17年之久後,幼蟲成熟,終於在某個夜晚鑽出地面、爬到樹梢、完成蛻變,同時靜靜地等待太陽升起那一刻的來臨,它便可以成功地振翅飛向天空,沖向自由。這就是著名的「金蟬定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厚積薄發、忍受孤獨和毅力。

43、竹子定律

竹子用了四年時間,只是僅僅長了3厘米。從第五年開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長,只是僅用了六周時間,就能長到15米。其實在前四年裡,竹子的根已經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這就是著名的「竹子定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沉澱,厚積薄發。

44、荷花定律

在一個荷花池中,第1天開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2天開放的數量是第1天的兩倍,之後的每一天,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開放......假設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麼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是第15天嗎?錯!!!是第29天。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厚積薄發。

45、庫里肖夫效應

庫里肖夫,是蘇聯時期的一位電影工作者,在他19歲的時候,發現了一種電影現象,即構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由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產生的,這種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的創作才稱為電影藝術。而這種心理效應,被稱為「庫里肖夫效應」。告訴我們不同組合會讓人對某一事物、產品或者人,產生不同的聯想、情緒反應或感受到差異化,學會善用這種組合,就會達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46、路西法效應

受特定情境或者氛圍的影響,人的性格、思維、行為方式等會表現出不可思議的一面,而「路西法效應」體現了人性中惡的一面。路西法效應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比如當一個人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領導關係發生變化時,他的語氣、語態等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鍵盤俠」們的網絡暴力更是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發生著。

47、瓦倫達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只想做好當前的事情,從不考慮此外的一切其他事而取得成功的現象,稱之為「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效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不要想的太多、患得患失,應該著眼於當下所做的事情本身,全力以赴,結果往往會成功。

4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種心理學效應被稱為「不值得定律」。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不值得定律的心理反應,與其個人的價值觀、性格、現實處境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49、酸葡萄效應

當自己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為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挫敗感,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從而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說得不到的東西是「酸的」,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酸葡萄心理」,也叫「酸葡萄效應」。

酸葡萄效應告訴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切忌攀比之心。

50、刻板效應

對事物或人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主觀認為其應該具有某種特定屬性或特徵,而忽視事物或人的個體差異,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刻板效應」,也叫「刻板印象」。刻板效應告訴我們:要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事物或者評價一個人,避免形成偏見。

51、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以己度人,認為自己身上具有的某些特性,別人身上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這種心理上的認知偏差,被稱為「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和別人,避免投射效應過於嚴重,以己度人。

52、霍桑效應

意識到自己被觀察或者被研究,從而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被稱為「霍桑效應」。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善意的謊言和誇獎可以造就一個人;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53、沉錨效應

人們在對某個事物或者某人做出判斷時,總是先入為主,思維受第一信息所左右,而第一信息的起始值就像是沉入海底的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沉錨效應」,也叫「錨定效應」。因為「錨」即參考物的暗示是人自主產生的,會對人的記憶產生某些作用,引導人們最終的選擇或判斷。所以,要積極採取措施減輕其不良影響。

54、俄狄浦斯效應

俄狄浦斯效應來源於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指的是一種預言成真的心理現象,即預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說出來、被相信,以至於最後預言成真。俄狄浦斯效應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被預言所支配;積極的預言如果被相信,會產生好的結果;消極的預言被相信,可能會產生糟糕的結果。

55、安泰效應

一旦脫離相應條件就失去某種能力的現象,被稱為「安泰效應」。安泰效應告訴我們要凝聚和依靠集體的力量;脫離自己擅長的領域或力量源泉,失去優勢,很容易會遭受挫折。

56、搭便車效應

在利益群里內,某個或某些成員為本利益集團做出努力和付出成本,最終集團內所有人,包括那些沒有為此努力和付出成本的「搭便車」的人,都會得益,這種現象被稱為「搭便車效應」。搭便車效應告訴我們:每個利益集團成員只有聯手努力才能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此而努力,那麼就會抑制或削弱集團內其他成員努力和付出的動力;如果利益集團內每個成員都共同努力,則個人成本就會相當小。

57、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不景氣,口紅銷量反而直線上升的經濟學現象。口紅效應告訴我們,當經濟蕭條時,經濟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可以適時調整政策和經營策略,有效利用口紅效應,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

58、權威效應

一個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他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情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也容易讓人相信其正確性,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權威效應」,也叫「權威暗示效應」。權威效應告訴我們:要善用權威的暗示來積極引導,但不可迷信或盲從。

59、多米諾骨牌效應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鎖反應,被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即在一個存在內部聯繫的體系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甚至引發翻天覆地的變化。

60、死海效應

企業人才流動就類似於死海中水分的蒸發,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因為對公司內的不良制度等容忍度不高,也容易找到滿足自己期望的工作和團隊;而能力差的員工因為沒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傾向於留著不走在當下的環境下繼續生存,年頭久了就變中高層了,這種現象叫做「死海效應」。

61、稻草原理

將一根稻草放到一匹強健的駱駝身上,駱駝毫無反應,又放一根,駱駝還是沒有反應,再放一根,駱駝依然沒有反應。繼續放下去,當稻草累積到一定程度,此時哪怕再放一根稻草,強健的駱駝也會不堪重負,轟然倒地。這就是「稻草原理」,即我們經常說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強調的是積少成多、量變到質變的現象。

62、幽默效應

在日常交際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困難或尷尬的場景,這時候,幽默就成為了最好的調節劑,可以運用一些詼諧的手法,自我解脫,擺脫尷尬的境地,營造出和諧美好的氣氛,從而與他人建立友好的關係。這種有效的心理防禦機制,被稱為「幽默效應」。

63、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因場合的不同,人們的身份和角色也會發生變化,進而也會引起心理或行為的變化。這種因角色轉變而產生的心理及行為變化的現象,被稱為「角色效應」。在生活中,我們的角色隨時在發生著轉變,比如孩子、家長、老師、領導、朋友、同學、戀人等,這一轉變決定了我們用什麼樣的心理及行為去跟對方相處,同時也意味著享有某一角色所賦予的權利、義務、責任和期待。

64、泡菜效應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泡菜效應」,強調環境對人或者事物的影響和重要性。

65、酒與污水定律

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很明顯,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這就是著名的「酒與污水定律」,常被用於企業管理中,即當發現團隊中有不合適的、不認同企業文化的、傳遞消極負面影響的人,要儘快使之離開,避免因一個「害群之馬」使原本團結、向上的團隊被毒化、被瓦解。

66、零和博弈

參與博弈的雙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而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的總和為零。這就是「零和博弈」,也叫「零和遊戲」,即參與者相互進行博弈,無論參與者數量多少和實力大小,他們之間博弈的結果總是:一些參與者勝出,一些參與者敗北,而他們所贏得和輸掉的籌碼總和,必定都是零。


67、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者接受某些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68、凍臉效應

視頻中的人在說話,畫面被暫停時,此人的靜態形象通常沒有視頻播放時的動態圖像好看,我們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凍臉效應」。

69、塔西陀效應

當一個組織或個人,失去公信力時,不論說真話還是說假話,不論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就是塔西陀效應。

70、牢騷效應

A公司中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B公司中沒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那麼,A公司一定比B公司成功得多,或A公司的老闆一定比B公司的老闆成功得多,這就是「牢騷效應」。發牢騷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公司或領導可以據此一方面了解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了解員工的真實需求與情感。解決這些不足或需求,有助於企業長遠、健康發展。

71、哈默定律

天下沒有壞買賣,只有蹩腳的買賣人。這就是哈默定律,由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阿曼德·哈默提出。

72、哭泣效應

人們因悲痛而哭泣並產生心情舒暢、避免不幸後果的現象,被稱為「哭泣效應」。由此可見,哭泣效應能起到一種積極的、正面的作用,尤其是當人在遭受重大打擊時,哭泣所起到的情緒宣洩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73、證人的記憶效應

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有個人的觀點和意識。我們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證人的記憶效應」。證人的記憶效應告訴我們,證人的記憶並不完全可信,其往往都帶有傾向性,所以在對某件事做判斷的時候,不能只聽某個人的一面之詞。

74、冷熱水效應

一杯冷水,一杯溫水,一杯熱水。把手放進冷水中,然後再放進溫水中,就會感到溫水熱;把手放進熱水中,然後再放進溫水中,就會感到溫水涼。同一杯溫水,出現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冷熱水效應」。「冷熱水效應」是隨著人的心理變化而產生的,因為「標準」在變,所以對某一人或事物的預期也在發生著變化。在人際交往中,要善於運用這種冷熱水效應。

75、貝勃定律

當一個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TA來說會變得微不足道,從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這就是「貝勃定律」,告訴我們要做「雪中送碳」的事情,少做「錦上添花」、「畫蛇添足」的事。

76、熱爐效應

組織中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處罰,這就是「熱爐效應」,也叫熱爐法則、懲處法則。與獎賞之類的正面強化手段相反,熱爐效應屬於反面強化手段。熱爐效應經常被用於企業管理中,制定規章制度給所有人以警告的作用,當有人違反時,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公開、第一時間處理,可以起到很好的反向強化作用,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77、瀑布效應

人在注視傾瀉而下的瀑布以後,如果將目光轉向周圍的田野,就會覺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飛升,這種心理學現象被稱為「瀑布效應」。

78、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或者名詞貼上標籤時,TA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由於這種現象是貼上標籤後引起的,因此被稱為「標籤效應」。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會使其向「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積極的標籤給人積極的暗示,消極的標籤給人消極的暗示。

79、責任分散效應

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麼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意味著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就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這種現象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也叫「旁觀者效應」。

80、虛假同感偏差

人們常會高估或誇大自己意見、判斷、行為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賦予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特性。這種現象被稱為「虛假同感偏差」,也叫「虛假一致性偏差」,告訴我們不要以己度人。

81、焦點效應

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焦點效應」,也叫「社會焦點效應」。焦點效應意味著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同時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尤其是當自己出醜時,總以為大家都會注意到,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82、美即好效應

對一個相貌、智力或天賦出眾的人,人們很容易認為ta在其他方面也很不錯。這就是「美即好效應」。

83、避雷針效應

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個避雷針,利用尖端放電現象,避雷針將雲層中的雷電引來並提前釋放;用金屬線把避雷針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的導電性,避雷針將雷電電流通過接地導體釋放到地面,將電荷減低及中和,從而避免建築物等遭雷擊。這就是「避雷針效應」,其寓意是:善疏則通,能導必安。

84、布里丹毛驢效應

在決策的過程中,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現象,被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布里丹效應告訴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可得隴望蜀;

85、犬獒效應

藏獒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家庭護衛犬或牧羊犬,由於藏牧民過著以遊牧為主的生活,藏獒必須能承受極其惡劣的氣候條件,具備耐飢勞,抗瘟病的生存能力,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藏民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進行了人工選擇。當年幼的藏犬長出牙齒並能撕咬時,主人就把它們放到一個沒有食物和水的封閉環境裡,讓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後剩下一隻活著的犬,這隻犬稱為獒。這種現象被稱為「犬獒效應」。

86、花盆效應

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環境。它在空間上有很多的局限性,由於人為地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環境條件,在一段時間內,作物和花卉可以長得很好。但只要一離開人的精心照料,花盆裡的花就很難經受住溫度的變化和風吹雨打。這就是「花盆效應」,也叫「局部生境效應」。

87、音叉效應

當音叉頻率和玻璃的共振頻率一致時,子彈都打不透的玻璃也會瞬間裂成碎片;雪山裡的一聲吶喊,就可能會引發雪崩。這種通過感應對象用巧力而不用強力使其產生變化、影響的方式,被稱為「音叉效應」,即對於有的事物,不在於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在於找准脈搏、同頻共振,微小的擾動就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88、海潮效應

海水因為天體的引力而湧起海潮,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這種現象即是「海潮效應」。海潮效應常被用於形容人才與社會、企業之間的關係。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而企業通過調整待遇和激勵,不斷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

89、垃圾人定律

有很多負面、不良情緒的人就像一台「垃圾車」,當他們身上的負能量不斷堆積時,需要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剛好被人碰上,垃圾就往人身上丟。這種現象被稱為「垃圾人定律」。生活中有關「垃圾人定律」的案件時有發生,有時候可能僅僅因為一句口角,可能因為不小心碰了一下,或者僅僅只是一個路人甲,就招致挑釁、毆打甚至殺身之禍。

90、出醜效應

一個才能平庸的人固然不會受人仰慕,但毫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而最討人喜歡的是精明又帶有小缺點的人。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出醜效應」,也叫「仰視巴腳效應」。對於一個優秀的人來說,一些微小的失誤不會影響人們對ta的好感,相反會讓人覺得ta很真實、值得信任;而如果一個人表現得完美無缺,看不到任何缺點或破綻,反而會讓人覺得ta不真誠,使人難以接近和信任。

91、凡勃倫效應

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會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即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這種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因此被稱為「凡勃倫效應」。

92、登門檻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者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一級向上登,所以被人稱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93、鄰避效應

居民或者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緒,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鄰避效應」。

94、淬火效應

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將其浸入到冷卻劑中,經過冷卻處理,金屬工件的性能會更好、更穩定。心理學上把這種冷處理的現象稱為「淬火效應」,教育學上把這種冷處理的方法稱為「挫折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的「挫折教育」會使其心理更趨於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強。

95、阿瓜約效應

一個人,如果對其所買的產品滿意,Ta會把這種好的感覺告訴給周圍的8個人;但如果Ta對所買的產品不滿意,Ta會把這種不好的印象至少告訴給周圍的20個人。這種購買心理現象被稱為「阿瓜約效應」。

96、觀察者效應

被觀察的人或事物,會因其被觀察的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觀察者效應」,即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

97、反彈琵琶效應

把原本要批評的過錯,不給予直接批評,而是充分肯定或表揚其長處,使犯錯者自我反省,進而認識過錯,改正過錯,這種現象在批評心理學中被稱為「反彈琵琶效應」。


98、眼鏡蛇效應

針對某個問題做出的解決方案,非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更加惡化,這種現象被稱為「眼鏡蛇效應」。


99、叢林法則

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被稱為「叢林法則」。


100、俄羅斯套娃現象

人們喜歡選擇與自己類似,但比自己「小」的人為自己的下屬,這種現象被稱為「俄羅斯套娃現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