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管理也有斯德哥爾摩

老李的飛刀 發佈 2022-10-06T00:16:13.045501+00:00

估計很多讀者看了標題,稍微了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第一反應是:老李你真能扯,八桿子打不著的概念都敢放在一起說!

原創 老李飛刀 2022-10-04 13:04發表於北京

收錄於合集#公司32個

估計很多讀者看了標題,稍微了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第一反應是:老李你真能扯,八桿子打不著的概念都敢放在一起說!


稍安勿躁,且聽我慢慢道來。


定義是這麼說的: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或效應,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如果我們把「被害者」換成「被管理者」,「犯罪者」換成「管理者」,請看: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或效應,是指被管理者對於管理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管理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管理著對管理者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管理者。


估計這時有在企業中摸爬滾打的人會咋摸出味道來:哎,還真有這種情況。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原本故事是這樣的:


1973年,兩名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搶劫斯德哥爾摩市內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四位銀行職員,並與警方僵持130個小時,大約5天半之後放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而後幾個月,四名銀行職員,對綁匪表露出憐憫的情感,不但拒絕指控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辯護資金。他們都不痛恨歹徒,感激歹徒沒有傷害並照顧他們,反而對警察有敵對態度。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後來研究顯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令人驚訝的普遍。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體驗。



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正如這句話所說:人是可以被馴養的。


如果用不那麼直白的話來講:人是可以慢慢被培養的。



也許會有人疑問,這麼牽強的聯繫在一起,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


其實管理的定義中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職能,由此確保團隊完成整體目標。


所以管理中本來就包含「控制」選項。正常的控制是把控時間、任務、人員分配等內容。高層次的控制可以通過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潛移默化,比如常見的「擔當」、「激情」、「包容」等等。


當然也有被人詬病的職場PUA,下級無論怎麼做都會被批評打擊,而後形成精神控制。員工逐漸否定自己的價值,認同能進這公司都是福氣,被開除就再無出路,從而被迫服從領導的權威和羞辱,扛不住的人甚至會自殺。通常對職場新人非常奏效,讓其深受折磨。




如果這樣理解,管理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就應該是職場PUA中嚴重後果的變異反應,或者說前者是變被動為主動的職場PUA。


當被管理者面對能左右自己升遷、收入的管理者,遭受語言謾罵、行為指責、工作打壓等等待遇時,一旦被管理者的脆弱恐懼底線被突破,很容易就此淪落為症候群的一員。


更恐怖的是這一員往往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很有可能迅速地擴張症候群規模。


從管理者的角度觀察,這些被管理者現在無論面對怎樣的暴虐對待,都能坦然接受,反倒形成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之貌似宏偉場面。


而症候群中如有人能清醒或者心理痊癒,站在被管理者對面那是必然,甚至會痛斥其惡行。


理性思考者,習慣一篇文章是能提出問題,剖析願意,提供方案的。


不過管理問題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者的方案再有邏輯,當局者聽不進去,也是枉然。



管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起因在於管理者。管理者的家庭背景、求學經歷、社會經驗等等綜合成為個人管理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需要十幾乃至幾十年的沉澱,讓其發生改變,無論自身還是外界都需要巨大的驅動力方能推動。


而被管理者的脆弱底線,如果能通過持續學習,多方歷練,變得堅固難以突破,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案選擇。


總結來說,管理歸根到底還是「管人理事」。管人,就要去探究人性,了解人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需求結構從最低到最高分別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


需求理論放在管理中同樣有效。當被管理者在生理和安全上都無法得到保障時,自然會放棄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也是底線脆弱的原因。


但社會發展的最大好處,就是多數人已經跨過了生理需求,而企業間的人員流動也司空見慣。


如此來說,管理者只有讀透真正的人性,方能站於追求卓越的巔峰。


全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