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整版報導古浪縣八步沙

看古浪 發佈 2022-10-09T08:23:47.893011+00:00

10月7日,香港《文匯報》中國專題版面整版刊發《不向黃沙垂白首 敢叫荒漠變桑田——甘肅『六老漢』子孫相繼40載 築起生態安全屏障》文章,詳細報導了古浪縣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故事。

10月7日,香港《文匯報》中國專題版面整版刊發《不向黃沙垂白首 敢叫荒漠變桑田——甘肅『六老漢』子孫相繼40載 築起生態安全屏障》文章,詳細報導了古浪縣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故事。

不向黃沙垂白首 敢叫荒漠變桑田

=◆治理後的八步沙鬱鬱蔥蔥(2017年)。受訪者供圖

◆八步沙第一代人治沙現場(1987年)。受訪者供圖

◆八步沙治沙現場(2021年)。受訪者供圖

◆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在仔細地修剪樹枝。 受訪者供圖

◆治理中的沙漠。受訪者供圖

  甘肅「六老漢」子孫相繼40載 築起生態安全屏障

  「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騰格里沙漠南緣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的八步沙,肆虐風沙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農田村莊。為了不將家園拱手讓與荒漠,1981年當地6位農民,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發起和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開始了與沙漠的決鬥。40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接續奮鬥,先後在八步沙、黑崗沙以及北部沙區完成治沙造林25.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3萬畝,完成通道綠化近200公里,農田林網5,000多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4,000多萬株,花卉、風景苗木1,000多萬株,在不毛之地的騰格里沙漠建起了綠色防沙帶和綠色產業帶,實現了沙漠變綠洲、綠洲變金山的轉變,為構築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貢獻。◆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濤 甘肅報道

  如今的八步沙,滿眼綠色。「當初我父親他們只是想保護村裏的莊稼不再受風沙侵蝕,那時候的農民沒有奢望,只要能種糧食就行。」郭萬剛回憶著父輩說,當時他們家十口人雖有八畝地,但其中有兩三畝地已經讓風沙侵蝕無法耕種。懷著這個單純的目的,父親郭朝明及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六人決定在八步沙種樹治沙。

  一代治沙人:質樸初心保護土地

  一把鐵鍬、一頭毛驢、一架水車,一場長達四十年,歷經三代人的治沙之路就這樣開啟……

  他們頭頂烈日,腳踩黃沙,辛苦種下的樹苗,在經歷幾場大風後存活率不到30%。但這卻給了他們戰勝沙漠的信心。「只要有活的,沙就能治住!」六人為提高樹苗存活率,索性住進沙漠。終於,他們發現,在樹苗周邊埋上麥草,能起到固沙作用。就這樣,「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樹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進度也全面加快。

  2003年,八步沙造林點7.5萬畝任務全部完成,早前使用的固沙方法也經過第二代治沙人改進為「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再進化成如今「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的固沙方法,並在全國推廣。

  二代治沙人:不能讓娃娃再受難

  為了讓治沙後繼有人,郭朝明讓自己的兒子郭萬剛接班。對於當時在供銷社掙著工資的郭萬剛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在父親的催促下,郭萬剛還是選擇回家治沙。「當時也沒有想著長期幹,算是權宜之計。」郭萬剛說。

  不過,1993年的一場特大沙塵暴改變了郭萬剛的想法。5月5日下午郭萬剛和第一代治沙人羅元奎老人正在沙漠裏巡邏,「黑沙暴」突然襲來,他們左突右衝,轉了六七個小時才走出沙漠。再定睛一看,沙暴所到之處,莊稼受損,大樹傾斜,大棚的塑料覆膜漫天飛舞。第二天早上消息傳來:「黑沙暴」致全縣二十餘人死亡,其中有不少小學生。「那種悲慘,怎麼描述都不過分,沒經歷的人是不會相信的。」這場災難堅定了郭萬剛堅持治沙的決心,「不能讓娃娃再受難」,這支撐他的治沙之路一直走到了現在。

  經過四十年的艱苦奮鬥,如今八步沙林場管護區內林草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不但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是確保了干武鐵路(連接包蘭鐵路干塘站和蘭新鐵路武威南站的支線鐵路)及省道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等國家能源建設大動脈的暢通。「2020年以後,這裏七八級以上的大風都沒颳過。」郭萬剛自豪地說。

  三代治沙人:網際網路讓更多人成治沙人

  85後的郭璽,是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綠化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也是八步沙林場第三代治沙人。從2016年起,他攜手第二、第三代治沙人累計管護封育和治沙造林面積達15萬畝。此前的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在談到回到八步沙的原因時,郭璽說:「爺爺們當年有承諾!」

  八步沙林場成立之初,「六老漢」曾約定,無論再苦再累,每家至少要有一個子孫接續幹下去。為了「一代一代幹下去」的綠色承諾,也為了林場事業後繼有人,在大伯郭萬剛反覆勸說下,郭璽決定回來「試試看」。

  如今的郭璽負責壓沙種草、植樹澆水、防火巡護……目睹自己栽種的樹木生根發芽,目光所及到處開的都是黃顏色的小花,郭璽深受觸動,「上兩輩人連肚子都吃不飽,還能堅持把沙漠治理成這樣,我作為年輕人要留下來繼續幹下去。」

  從第一代治沙人趕著毛驢拉水,到第二代治沙人騎著農用三輪車澆樹,再到現在開起大型運水車,灌溉效率越來越高。打坑機、挖掘機等多種農機設備都已運用到治沙當中,進一步提高治沙效率。

  自從回到林場,郭璽便積極謀劃,如何讓壓沙造林與培育沙產業、發展生態經濟有機結合。在滴灌培育梭梭林(乾旱荒漠地區生成的一種小喬木)的同時,郭璽帶領林場職工和周邊群眾,開挖蓄水池,接種肉蓯蓉,嘗試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之路。不僅如此,郭璽還引進資金建成土雞養殖場,成立八步沙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招聘當地農戶就近務工。「我們現在年出欄量超過1萬隻雞。」郭璽介紹。

  科技的發展,也讓八步沙的治沙過程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螞蟻森林」(螞蟻金服於2016年8月在支付寶上啟動的一個生態保護計劃)的加入,讓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可以在八步沙植樹防沙,今年前6個月,八步沙林場已完成「螞蟻森林」防沙治沙項目3萬畝。此外,郭璽在網際網路上開設了短視頻賬號,積極宣傳八步沙治沙造林的故事,以實際行動弘揚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短視頻的傳播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到八步沙義務植樹,「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看到我的短視頻來到八步沙實踐,最遠的有來自天津和武漢的,網絡時代,每個年輕人其實都是第三代治沙人。」郭璽說到。

【特稿】國家工程逼退沙漠三十公里

◆「六老漢」榮獲「時代楷模」頒獎現場。受訪者供圖

  「古浪縣騰格里沙漠的沙化土地有240多萬畝,如今90%得到了治理。我們的風沙線倒退了整整30公里。」在郭萬剛看來,八步沙一路走來,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鼓勵承包者在看護林地的同時積極治沙種樹,三北工程每畝給予5元人民幣補助,隨著三北工程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如今已經能給到1,200元人民幣。資料顯示從2001年開始,三北工程資金投入逐年增加,至2011年至2020年的五期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不僅僅是風貌的改變,「村裏沙化的土地現在已經開始復耕了。」郭萬剛說,由於三北工程帶來的生態效應,近年來古浪縣復耕的土地達12萬畝。

  2019年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沿著沙石路,一路顛簸來到八步沙林場。走進林場,看到漫地黃沙中顯現出片片綠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為全球生態保護作出巨大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後,綠色發展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習近平總書記讚譽道,「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

  「我們一個普通農民,為了保住我們的土地,我們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總書記那麼忙,國家大事那麼多,還能來看望我們最基層的農民,感覺到非常的榮幸,也很高興。」 郭萬剛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