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門外的章氏兄弟:60歲才認祖歸宗,恢復姓氏後複製三份發子女

記者李滿 發佈 2022-10-10T07:10:34.991693+00:00

「三餐不繼,不得不長期賒米度日」,這是蔣經國的兒子蔣孝慈和蔣孝嚴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蔣孝慈和蔣孝嚴剛生下來時姓「蔣」,他們倆雖是蔣經國和章亞若的私生子,卻也依舊得到了蔣介石的「賜名」。

「三餐不繼,不得不長期賒米度日」,這是蔣經國的兒子蔣孝慈和蔣孝嚴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蔣家的孩子居然沒飯吃?」這樣的事聽起來不可思議,可它卻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蔣孝慈和蔣孝嚴剛生下來時姓「蔣」,他們倆雖是蔣經國和章亞若的私生子,卻也依舊得到了蔣介石的「賜名」。可母親離奇死亡後,他們被外婆周錦華抱走,外婆因懷疑他們會和女兒一樣死於非命,將他們的姓改為了「章」。

外祖母顯然沒想到,她為了保住外孫性命所做的決定,竟會在日後成為他們回家的最大障礙。此後的幾十年裡,被過繼給舅舅章浣若的兄弟倆一直姓「章」。

章浣若本是貴州銅仁縣的縣長,他的家境是周錦華幾個子女中最好的。所以,舅舅雖子女眾多,無暇顧及他們,他們的童年時代卻也算是勉強過得去,至少不用擔心餓肚子。

1948年,國民黨政權行將覆滅。蔣經國親信王升通知章浣若:讓他帶著老人和孩子轉移到廈門,然後坐船到台灣。

跟著外婆、舅舅抵達台灣這年,他們年7歲。他們看起來似乎和其他的孩子沒什麼不同,畢竟,這些年,外婆和舅舅一直盡力照顧著無父無母的兄弟倆。關於這點,章孝嚴自己曾在接受台灣《遠見》雜誌社記者採訪時,動情地講述過,他說:

「雖然母親早逝,父親沒有辦法在身邊,可是我覺得童年並不缺少愛。外婆的愛意與舅舅的關切,把父母留下的真空填補起來了,因此我的人格是正常發展的。今天我特別懷念外婆。在那段日子,她把所有的精神與愛護都放在我和弟弟身上,撫養我們。」

然而,這也僅僅是童年,少年時代,兄弟倆的遭際明顯就沒這麼幸運。

到了台灣後,章浣若沒法繼續做官,他也無法從文,於是不得不靠做點小生意過活。章孝嚴兄弟不得不和外婆、舅舅以及舅舅的七個兒子住在台灣新竹兩間小小的屋子裡。

章孝嚴的記憶里,少年時的「家」是非常擁擠的,他不得不和外婆、弟弟擠在一張小竹床上。他們的房間非常小,以至於書桌只能被放置在過道上,他們得來的獎狀無處貼,只好以書桌面為底線貼在牆上。

舅舅的生意做得很不順利,因為是讀書人出身,他根本不懂商業的那一套,他賣過日用品、菸酒,也做過碾米廠生意,結局都是以失敗告終。

舅舅為生計奔波,外婆越來越老,兄弟倆經常屬於「放養」狀態。用章孝嚴自己的話說,叫「自生自滅」。他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這樣描述道:

「(自生自滅)這是很可能發生的,很可能發生的。有一次,我跟孝慈,我們很調皮,在初一的時候,天氣熱,我們想去游泳。沒辦法到游泳池去游泳,就跳到灌溉用的很深的一個渠道里去游泳,我們以為很淺,當時我們個不高,才讀初一,踩不到底,水就這麼流著,往下流。

我弟弟在岸上,我在下面。我就叫。幸好有個路人過來,一把把我抓上來,還把我痛罵了一頓,說你這個壞孩子跑到這裡面來游泳。這一幕我一直忘不了。我說萬一有一天那種情況『自生自滅』發生,可能滅頂呢,而台北可能沒有人知道。」

章孝嚴兄弟少年時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外婆把一切都告訴了他們。外婆認為:他們有權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至於要到哪兒去,那就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兄弟倆知道自己是蔣家人,還因為王升曾經常來接濟他們。有王升接濟的那段時日,他們的家境有好轉,勉強可以稱得上「小康」。可王升和舅舅關係鬧掰後,他就不來章家了,他們的日子也變得難過起來了。

最難過的時候,他們經常沒米下鍋。沒米怎麼辦,只能去米店賒米。讓青春期的兄弟倆尷尬的是:他們去東門市場米店賒回的米吃完了,錢還沒到,只好再厚著臉皮去賒。

章孝嚴兄弟的自尊心都很強,他們誰也不想去賒米,可不賒米是要活活餓死的啊。無奈之下,他們倆兄弟經常互相猜拳,誰輸了誰就去賒米。

整個初中、高中時期,章孝嚴兄弟都靠不斷賒米過活。貧苦的生活磨礪了他們的意志,他們開始意識到:「若自己不努力,就算有人相信他們是蔣經國的兒子,也不會有人在意。」

長期吃苦的日子裡,章孝嚴也曾疑惑:

「既然我們是蔣經國的孩子,怎麼會苦到這個程度?三餐不繼啊。要煮飯沒有米。父親可能以為我們過得還好吧,王升不報告,他怎麼知道我們過得好不好?」

上高中時,章孝嚴兄弟很想要一台收音機或者電風扇,當時的台灣經濟已經飛速發展,這些東西都已普及,可唯獨他們家卻沒有。他們家裡的不僅沒有家家都有的沙發,還連浴室和抽水馬桶都沒有。章孝嚴家裡的家具,全是簡單的竹器。

相比蔣家的其他孩子,在貧困中長大的章孝嚴兄弟更加發奮,他們讀書非常用功,經常熬夜苦讀。另一方面,他們的性格也在苦難的浸潤下,變得堅韌起來。

他們受外婆的影響非常大,周錦華是非常傳統的中國女人,她善於忍受,對現實臣服同時又不放棄抗爭。她總告訴外孫們:貧困並不是恥辱,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從貧困中走出來,這才可恥。

周錦華咬著牙帶著孫兒們走過了最難的歲月,可她卻因過度操勞,在他們考大學前離世了。那一年,是1960年,章孝嚴兄弟剛剛18歲。

章孝嚴兄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私立東吳大學。也正是在這年,他們從王升口中得知:他們確確實實是蔣經國的兒子。

大學畢業後,章孝嚴服了兵役。1968年,他通過了競爭激烈的「外交領事人員」乙等特種考試,又在1978年通過了「外交領事人員」甲等特種考試最優等及格(其他兩位是宋楚瑜與曾駐南非約翰尼斯堡「總領事」的胡為真)。

章孝嚴後來一步步從「外交」基層,成長成了台灣輿論界有名的「雙聲帶外交官」(精通英語和法語)。

章孝嚴始終認為:自己進入「外交部」,發展比別人快,與他是「蔣家門外孩子」無關。若真的有關,那也只是形成阻力而已。

事實也的確如此,每次外放,以及每次內部調升時,他都因為考慮到自己的家世而有所延擱。錢復曾擬調這位「次長」到華盛頓擔任「副代表」而未成,他迫切想要證明:自己過去的一點一滴,都是用自己的心血換來的。

他因為自己「蔣家門外孩子」身份感受到的更大的一次阻力,是在1989年,他「使韓」時。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他「出使」韓國前,要先徵求對方同意。對方在人選方面,有否決權。章孝嚴符合一切要求,可到最後關頭:他被拒絕了。

後來的章孝嚴才知道,韓國否決的原因是:正統的韓國,認為章孝嚴是「庶出」……

這次「使韓」事件,給了章孝嚴以沉重的打擊。他在之後沉寂了一段時日,他被一種無法說出的痛苦包裹著,且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好在,相比蔣家的其他同輩,章孝嚴在仕途非常順利,這無疑給了他安慰。他開始覺得:相比養尊處優的「蔣家門內」孩子,自己明顯更有能力且更幸運。

蔣家門內,與章孝嚴同輩的,僅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就有三個,分別是蔣經國的長子蔣孝文、次子蔣孝武、三子蔣孝勇。

其中,一直被當成蔣家「接班人」培養的蔣孝文,因遺傳糖尿病外加酗酒而突然昏迷,記憶力受損,之後臥病在床達19年。

蔣孝武因從小錦衣玉食,他長大後對學業無興趣,德國留學歸來後,蔣經國有心安排他從政,可因為「江南命案」的影響,他不得不退出政壇。

宋美齡最喜愛的孫子蔣孝勇則在讀軍校時意外受傷,之後雖偶有出入政壇,主心力卻轉到了商業上。

章孝嚴仕途順利,弟弟章孝慈也喜報頻傳。章孝慈自東吳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留學,並獲得政治學碩士。隨後,他又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

求學期間,章孝慈一直不停地打暑假工維持生活、繳納學費。他做過保安,在餐廳打過工。1978年返台後,任教於東吳大學法律系。之後,因為能力出眾且擅長交際,他一路扶搖直上,並於1992年出任該校代理校長。

章孝慈和哥哥一樣,具有剛毅的性格,他經常說:「和人訴苦,博取同情既無意義,更沒必要,重要的是應該談未來的希望,以爭取尊敬。」

或許是受哥哥影響的緣故,後期的章孝慈也開始涉足政壇。

章孝嚴兄弟不約而同向政治靠攏,似乎是冥冥中的註定。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大,他們都有了「認祖歸宗」的想法。

可認祖歸宗之路何其渺茫,一直到蔣經國辭世時,他們依舊沒有和父親相認,哪怕此前因為從政的緣故,他們曾見過無數次。

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後,因為章孝嚴兄弟還未被蔣家承認,所以蔣經國葬禮上。章孝嚴只能在「外交部」所設的靈堂上痛哭失聲時,全會場的人不禁為之黯然。

直到1月14日,蔣孝勇才伸出援手,陪著章孝嚴和章孝慈避開耳目,在深夜11點20分,來到「榮總」醫院的靈堂後面。

也是直到此時,章氏兄弟才得以看到躺在冰櫃裡的蔣經國,他們齊刷刷地跪下來,聲淚俱下地磕頭喊著「父親」,這是他們第一次對著蔣經國喊「父親」。這一面,便是他們和父親的最後一面。

章孝嚴兄弟有怨嗎?答案無疑是有的。他們不明白:明明是親父子,且近在咫尺,為何永遠只能遠遠相望呢?章孝嚴曾坦言自己的痛苦和委屈:

「難免有些不平的感受,我們畢竟還是人嘛。我們覺得為什麼父親不能夠在我們身邊,為什麼不能夠多給我們一些關懷,為什麼不能夠讓我們見面,讓我們有些話當面告訴他。有些做兒子想跟父親講的話,是不能跟別人講的,我們也希望能夠有人傾訴。這種機會都沒有,當然會有些不平。」

章孝嚴從政後,努力讓自己理解父親,可他終究還是沒能理解,他曾帶著很複雜的情愫說:

「天下很多的事情認為是應該的,或者是認為不困難的,往往反而是不容易實現的。我知道他在政治的環境裡面,當然有他的很多考慮,當然有他的很多困難。所以政治是一種非常奇怪,而且也是可怕的東西。它可以把親情疏離掉。」

蔣經國去世後,越來越多的政界人士開始同情章孝嚴兄弟,他們說:

「他們兩人可能是唯一不負蔣氏聲名的兒子,但平常極少有父子相見的機會,不僅無法改姓歸宗,最後父親逝世,求做一孝子也不可得。」

父親去世後,章孝嚴兄弟想要認祖歸宗的想法更強了:他們的年歲也一天天大起來。若真的無法在有生之年「回歸」,他們很可能會死不瞑目。

兩岸恢復交流後,章孝嚴在母親章亞若大姐兒女的陪同下,乘車來到桂林市東郊鳳凰嶺上的章亞若墓前。

長跪在母親墓前的章孝嚴邊哭邊呼喚著:「媽媽,兒子回來看你了……」

同一天,沒能親自為母親祭奠的章孝慈和妻子、子女靜坐在母親的遺像前,長達一個小時焚香祭拜,向桂林鳳凰嶺的母親遙寄哀思。

然而,就在這次祭拜一年後,章孝慈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兩年後,他病逝於台灣。認祖歸宗的重擔,落到了章孝嚴一人身上。

章孝嚴兄弟的「回家」路為何如此艱難?這除了政治因素外,還與蔣經國家人的態度有關。

1990年1月12日晚,蔣孝武曾公開承認他和章孝嚴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他說:「我們本就是手足,而不是什麼『情同手足』。」他還表示:這都是自家的事,希望外界不要再把這個當成問題。

可惜,整個蔣家只有蔣孝武一人如此認為,其他人都對章孝嚴兄弟表現得非常冷漠,他們不承認他們的身份,更不可能會主動示好。

然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等待後,章孝嚴終於在60歲這年,第一次在自己的身份證上填上了父親蔣經國的名字。當日,是2002年12月12日,是他和妻子的結婚紀念日。

心情十分激動的章孝嚴,還將身份證做了三份複製品,分別送給了他的三個孩子。他還說:

「他們從來沒有拿到這麼好的生日禮物,我也從來沒有給孩子過那麼有意義的禮物。就是說,他們的爺爺是誰,他們的曾祖父是誰,可以明確了……」

相比蔣家門內的孩子,即便已經回到蔣家門內,蔣(章)孝嚴依舊極其看重艱苦奮鬥的意義。他認為:成就他們的是成長中的磨難。

毫無疑問的是:蔣(章)孝嚴兄弟的物質財富沒有蔣家第三代那麼多,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完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