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泥螺吃到飽,灘涂里挖出一座江蘇「奇鮮」之城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發佈 2022-10-11T04:57:24.579098+00:00

從南往北——吃遍五大海鮮之城。—沿著漫漫海岸線,從廣東、福建、浙江一路北上,我們的海鮮之路到達江蘇南通。這座江海之間崛起的中國「近代第一城」,這座每到高考季便傲視群雄的「學霸之城」,誰能想到,論吃海鮮,南通也以「奇」取勝。灘涂上盛產的相思螺,南通遊子濃濃的「鄉愁」。

從南往北——吃遍五大海鮮之城



沿著漫漫海岸線,從廣東、福建、浙江一路北上,我們的海鮮之路到達江蘇南通


這座江海之間崛起的中國「近代第一城」,這座每到高考季便傲視群雄的「學霸之城」,誰能想到,論吃海鮮,南通也以「奇」取勝。


灘涂上盛產的相思螺,南通遊子濃濃的「鄉愁」。

攝影 / 張美榮


「天下第一鮮」的美名出自南通,「中國海鮮之鄉」也在南通。文蛤、竹蟶......一眾灘涂小海鮮叫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嗆蝦、嗆蟹,不善喝酒的南通人最引以為豪的卻是各色「醉美」海鮮;還有「壯得不得了」的梭子蟹、鮮得沒魂的泥螺、「錦帶吳鉤」的呂四帶魚......


這座江蘇海城,究竟還有多少隱藏的「鮮味密碼」


01 江海交匯處,

中國海鮮界的低調「掃地僧」


說起海岸,人們往往會想到沙灘椰樹、海風習習,或者與之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南通的海岸,既沒有白沙也沒有亂石,卻是一片平坦的灘涂


南通沿海,是一片平坦的海域灘涂

攝影 / 陳亞諾


曾經,長江、黃河(以及被奪入海口的淮河)兩條大河都從江蘇奔流入海,攜帶著巨量的泥沙,卸載到河口,塑造出我們如今看到的淤泥質海岸與廣闊灘涂。南通沿海,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州灣灘涂,潮溝曲折如畫。

攝影 / 舒小簡


潮落留痕,大地成畫。潮汐沖刷的潮溝縱橫交錯,大地紋理奇異多樣,或如大樹枝丫,或如人腦紋路,或如閃電划過……這片灘涂,是世界罕見的地貌。


在這裡,常常能看到有人光著兩腳來回跳動,踩著踩著,泥土裡就冒出文蛤來,這便是在南通備受歡迎的海邊娛樂活動,它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海上迪斯科」。歡脫的人群像一個縮影,告訴我們,江蘇不僅多得是江鮮、河鮮,靠海的南通也以灘涂上的一眾鮮靈海味,撐起「海江蘇」的鮮味世界。


南通沿海灘涂上挖文蛤的漁民。

攝影 / 丁嘉一


這片灘涂也是一片豐饒的灘涂。南通海鮮「鮮」得有底氣的原因,就藏在這裡。


黃海與東海在此交匯,海潮湧浪高,落差大,使得浮游生物集中。而長江又挾帶大量營養物質流入,再加上不高不低的緯度形成適宜的水溫,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成為魚蝦蟹貝的天然餌料。而海邊寬闊的灘涂,又給文蛤、泥螺等底棲生物以立足之地,它們既是遷徙水鳥在途中的重要補給,也是南通人最鍾愛的「小海鮮們「


炸豬尾巴魚,長江入海口的美味。

攝影/張美榮


除了灘涂,南通當然也有大型漁港,漁船時刻準備著出海捕撈。大名鼎鼎的呂四漁港,是全國四大漁港之一,臨近的呂四漁場更是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盛產鯧魚、大小黃魚、帶魚、梭子魚、海蜇等2000多種海產品。


除了呂四港,小洋口漁港也是國家級中心漁港。每到出海季,數百艘漁船競發,魚類蝦蟹滿載而歸,當下10月的梭子蟹、11月的帶魚,都是南通不可錯過的鮮靈海味。


梭子蟹滿載而歸。

攝影/楊斌


來自灘涂、淺海、深海的海鮮,就在南通聚齊了。要說南通人心中對「鮮味」最深刻的記憶,必須是文蛤


02 「竹蟶文蛤湯,打嘴都不放」!


相比常見的花蛤、油蛤,南通文蛤個頭大上許多,肉質也厚實肥碩。它在古代就備受追捧,宋代的歐陽修、明代的正德皇帝,都留下與南通文蛤的一段淵源。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御筆親封其為「天下第一鮮」


人們在海邊灘涂上蹦蹦跳跳踩蛤,

「海上迪斯科「只有在南通才見得到。

圖 / 視覺中國


南通人吃文蛤,獨具匠心


大文蛤用來「煨」,中文蛤用來「炒」,小文蛤則適於「醉」。文蛤帶殼做,可以是經典的文蛤蒸蛋,文蛤點綴在打勻的雞蛋之間,蒸蛋絲滑,文蛤Q彈鮮美;也可以與時蔬搭配,做成文蛤冬瓜湯,含水量高的冬瓜與文蛤燉煮,冬瓜染了鮮香不再寡淡,文蛤湯的味道也增上幾分清甜。


文蛤蒸蛋,舌尖上的滑嫩美味.

攝影 / maogeweiwu,圖/匯圖網


若是去殼之後再入菜,跳炒文蛤、鐵板文蛤,都是常見做法。南通人把炒文蛤也叫「跳文蛤」,意思就是猛火快炒,文蛤像是在鍋里跳來跳去,炒出來的文蛤飽滿多汁,鮮嫩無比。


文蛤餅,南通人的傳統小吃。

攝影 / tuan,圖/匯圖網


更體現南通漁鄉人生活氣質的,還得是文蛤餅。麵粉和文蛤肉之外,有的配以荸薺末,有的則配以軟嫩絲瓜,入油煎至金黃。咬上一口,外酥里嫩,味蕾起舞,你便明白,為何當地會有「吃了文蛤餅,百味都失靈」的名諺流傳了。


文蛤除了做菜,還能為別的菜增鮮,這也是南通菜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如東地區。淮揚菜的增鮮劑通常是高湯,而如東人用得更多的就是文蛤。


「竹蟶文蛤湯,打嘴都不放」,這句南通諺語的另一位「主角」,是竹蟶。竹蟶與文蛤,堪稱南通海鮮里的「絕代雙驕」


對於鮮蟶來說,帶籽的只要去除內臟,連籽爆炒、水汆都別具風味。而秋天的秋伏蟶,南通人又叫「秋癟子」,支片齊、色澤黃,而且無籽,干制後最適合白煨,用文火煨至湯呈白色即可出鍋。這道「白煨乾蟶」,有人還命名為「貴妃出浴」,配以焯水的白菜絲、蛋皮、木耳、青菜頭,白、綠、黃、黑相間,色香味堪稱一絕。


色白如奶的蟶湯。

攝影 / 阿照,圖/圖蟲·創意


南通如東人更把竹蟶奉為海鮮之上品,在筵席中作為領頭的主菜。無論婚喪,不論規模大小、規格高低,竹蟶必不可少,而且竹蟶作為第一道菜的順序必不可變,當地人稱之為「蟶領頭」


除了文蛤與竹蟶,南通人吃海鮮的一大特色,是生吃。當然不是指直接入口就咬,最妙的關鍵,是一個「醉」字,在南通方言裡還可以叫「嗆」,也就是用酒醃製。在酒的浸潤下,海鮮的鮮美也被完全釋放了出來。


醉蟹,帶著酒味的蟹肉散發著純真的海味道。

攝影 / 政工俠,圖/圖蟲·創意


03 嗆蟹嗆蝦熗嗆泥螺

小海鮮「嗆」沒魂兒


南通海鮮里的另一波,以「醉人」的面目上場,甚至還有出了名堂的「醉八鮮(車螯、紅蝦、蟛蜞、梭子蟹、泥螺、相思螺、蟶鼻、蝦蚣)」,其中最令南通人念念不忘的「醉鮮」,當推泥螺


趕海撿泥螺。

攝影 / 方舟224,圖/圖蟲·創意


泥螺只有灘涂海岸的泥地里才能安家。別看名字是螺,它和那些硬殼的海螺、田螺完全不同,個頭極小,和人的指節差不多大的便已是罕見的肥碩。泥螺殼子像人的指甲蓋,硬度卻遠不及,稍一用力便會破碎。


由於泥螺體內飽含泥沙,所以生嗆泥螺後,吃起來還要費一番功夫。用筷子夾住泥螺露出軟殼之外的小肉,咬下時,用夾緊的筷子將軟殼連帶藏在殼內的泥沙全都逼落,便能入口只留肉質。


醉泥螺,外地人第一次吃往往吃不慣。

攝影 / 我是金運,圖/圖蟲·創意


南通人在向朋友介紹泥螺時,必提醒的話是「會不會吃」。如果不會吃,那麼就要吃得一嘴泥沙,體會不到肉質的脆嫩滑溜了。在南通沿海的家常早點裡,泥螺就如同鹹菜一樣普通,醃製之後做下粥的小菜,平凡日子也有滋有味。


生嗆醉制海鮮,是南通人吃海鮮的一大特色。還有幾樣海鮮,南通人也愛「醉」著吃。比如每年春天的3、4月份,是紅毛蝦最肥美的季節,當地人也叫「紅芒子「,用酒嗆過,酒香蔥香襯托著蝦鮮,一口軟嫩滑進喉嚨,是南通人記憶深處的滋味。


南通人從小吃到大的嗆蝦。

攝影/張美榮


南方的瀨尿蝦,北方的皮皮蝦,到了南通則喚作「蝦蚣」「沒黃」的蝦蚣「醉」著吃,汁多肉厚。由於蝦肉是生的,嗆過的蝦似醉還醒, 吃進嘴裡格外鮮嫩、甜膩


南通人的生活離不開海鮮。面朝大海,吃著海鮮,一代代南通人也傳遞著「海子牛」的堅韌品格,在灘涂上踏實生活。這座低調的海鮮奇城,也為舌尖上的江蘇增添一股別樣的海風韻味


一望無際的灘涂上,收穫的漁民回家。

攝影/袁松程


文 | 舒小簡、李亦

圖片編輯 | 李亦

設計 | 任東

首圖攝影 | 張美榮

封圖攝影 | 袁松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