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能取代魏冉,並不是靠「遠交近攻」,對秦國真正的貢獻有三點

歷史步行街 發佈 2022-10-11T17:22:13.388374+00:00

不同於占據了秦昭王人生大部分時光的魏冉,范雎出道的時候,已經是秦昭王的中後期。和印象中不同的是,范雎並不是一到秦國就取代了魏冉。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7】呈上


不同於占據了秦昭王人生大部分時光的魏冉,范雎出道的時候,已經是秦昭王的中後期。

和印象中不同的是,范雎並不是一到秦國就取代了魏冉。

公元前271年,范雎來到秦國,受到秦昭王的賞識,被拜為客卿。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驅逐魏冉等「四貴」,范雎擔任大秦相邦。

這中間,有著五年的間隔。

范雎對於秦國真正的貢獻,其實主要有三點:

一、范雎幫助秦昭王清除了楚系力量

1、秦昭王需要掌控大局

雖然在很長的時間內,魏冉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時時處處從秦國的角度考慮問題,與秦昭王的相處也算愉快。

但是時間一長,人的心思難免會發生變化。

如果秦昭王是一位平庸的君主也就罷了,在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羽翼之下,可以一直過著無憂無慮、樸實無華的生活。

可秦昭王偏偏也是一位沉著穩重、果斷剛毅的有為之君,這種性格的人難道會不希望自己說了算嗎?

他環顧四周,宣太后、穰候、華陽君,楚系的力量確實有些過大了,大到已經影響秦昭王施展拳腳了。

而且魏冉在獲得封地陶邑之後,其私心也有所膨脹,希望自己的封地能夠更大一些。外在的表現就是秦國會越過魏、韓,去攻擊齊國。

這就讓秦昭王很不滿。

所以,親愛的舅舅啊,你可愛的外甥已經長大成人,該是你安享晚年的時候啦~

而這個時間點來到秦國的范雎,正好成為了秦昭王的工具人。

2、范雎是送上門的工具人

范雎初次見到秦昭王,只是重點闡述了「遠交近攻」的重要性,並沒有過多談到宣太后和魏冉的事情。等過了幾年,范雎獲得秦昭王的信任和器重之後,才正式上書建議驅逐「四貴」。

這是很正常的,落魄的范雎初來乍到,首先要做的當然是得到領導的重視,然後才能慢慢取代魏冉。

如果上來就開【群體嘲諷】,讓秦昭王把魏冉等「四貴」炒魷魚。那麼以宣太后+魏冉的能量,范雎一定會走得十分安詳,秦昭王都保不住他。

所以,與其說是范雎的到來取代了穰候魏冉,還不如說是秦昭王借范雎之手,削弱了盤踞秦國朝堂數十年的楚系力量。

順帶提一句,秦昭王就不怕范雎將來成為第二個魏冉嗎?

還真不怕。

因為范雎是魏國人,《史記》中對於他的人物介紹並不詳細: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者,魏人也,字叔。遊說諸侯,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范雎家裡經濟條件不算好。不過根據我們這個系列總結出來的規律,在戰國時期能夠識文斷字,能遊說諸侯,能有才華獲得秦昭王的賞識,能夠擁有完整的姓名。

能做到這幾點的,不太可能是個草根。沒點家底,能週遊世界去遊說諸侯嗎?

所以范雎的出身,更大的可能性是落魄貴族。

那為什麼魏國的落魄貴族那麼多?

恐怕還是和當年「三家分晉」的重新洗牌有關,別忘了,晉國「六卿」之中有一家可是范氏哦~

這樣的范雎是多麼適合秦昭王啊!

有才華,又沒有雄厚的出身背景,太適合成為剷除魏冉等楚系力量的那把刀了。

二、范雎讓秦國的進攻方向鎖定在趙國

1、范雎入秦後的戰略變化

本系列上一篇《秦國的「幕後玩家」魏冉,用因勢利導的一擊,打垮了強盛的齊國》說過,「遠交近攻」並不是范雎的首創,魏冉早就採用了這樣的戰略。

但范雎入秦,依然讓秦國的戰略主攻方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魏冉時代,秦國頻頻出擊,斬獲頗豐。可要論擴張最為明顯的方向,還要屬南線。

公元前280年,秦國得上庸;

公元前279-278年,鄢郢之戰,秦國設南郡;

公元前277年,秦國設黔中郡;

公元前273年,秦國設南陽郡;

無論是對楚國,還是對魏國,秦國都取得大勝,擴展了廣闊的領土。可在中線和北線,秦國的戰果就沒有這麼豐碩。

范雎版的「遠交近攻」,實質上是將秦國的戰略重心從南線拉回來,將全部火力鎖定在北方強國趙國的身上。

公元前270年,秦趙閼與之戰;

公元前266年,趙國廉頗與秦軍戰於邢丘;

公元前265年,秦伐趙,取三城;

公元前263年,秦國絕太行道;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

可以明顯看出,范雎主政之後,秦國開始盯著趙國一直懟。

那麼這樣的戰略對不對呢?

答案是,完全正確。

因為戰國後期的趙國,一路逆襲,已經成為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強國。這個時候不將趙國打壓下去,可就來不及了。

2、趙武靈王的威脅超乎想像

傳統印象中,趙國的崛起是由於【北地蒼狼】趙武靈王主導的「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的戰鬥力急速飆升,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掰腕子的強國。

不過事實上,真實的原因卻不僅僅是「胡服騎射」,我們放在長平之戰細說,這裡只討論范雎的戰略是否合理。

從正常的邏輯來說,在戰國這種「大爭之世」,各國之間處於純粹的競爭關係,強者生,弱者亡,沒有第三種可能。

所以排名第一的秦國對於排名第二的趙國,必然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這是根本不需要考慮的事情。

更何況趙武靈王做了一件腦洞大開、卻又極其大膽的戰略構想:他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草原上開拓了一大片新的疆域,史書記載「拓地千里」。

光說可能沒有概念,來看一下這張圖:

是不是有點奇怪?趙武靈王拓展的這一片土地,是不是如同一個「蓋子」,蓋在了秦國的正北方?

這片地方,在戰國的時候還屬於未開墾的新地圖。而等數十年後的西漢,這裡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河套。

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河套之地!

趙武靈王準備通過這裡進攻秦國!

秦國的關中平原之所以易守難攻,就是因為四周幾乎是完整的地理防禦,而關中北邊的屏障,就是那一片蒼茫豪邁的黃土高原。

在此之前,除了偏西北方向的義渠,並不存在有足夠分量的勢力,能夠從北面給秦國帶來威脅。

趙武靈王的戰略就是占據黃土高原以北的河套之地,以河套為基地,向北修築長城抵禦草原,向南越過黃土高原,從北面進攻關中平原。

黃土高原雖然行軍困難,但畢竟不是秦嶺那樣的天險。

這個計劃極其大膽,開未有之先河,尋找到了一條與以往函谷關、武關、西渡黃河等三條線都不一樣的新路。

可惜的是,計劃的操盤手趙武靈王因為「沙丘之變」而壯志未酬,沒能看到那一天。

由於沒有被真正實施過,所以我們無法判斷這個戰略是否真的可行,但有兩個佐證可以參考:

一是秦國後來占據河套之地,秦始皇將其命名為「新秦中」,不惜代價修建秦直道與關中相連,將河套作為秦國的第二個基本盤來看待。

二是西漢初期河套之地丟失,匈奴曾經從河套南下,火燒甘泉宮,讓漢文帝、漢景帝倍感屈辱。

所以你看,哪怕秦國大人有大量,不和趙國計較。可人家趙國還盤算著掀了你秦國的椅子,自己當老大過把癮呢。

你說秦國不盯著趙國懟,能行嗎?

三、范雎修築了秦嶺褒斜道的棧道

沒錯,就是那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棧道。

這似乎是一個普通的基建工程,也值得特意拿出來說嗎?當然值得!

在前文《司馬錯拿下巴蜀,竟激活了一個勝利公式,讓秦、漢、唐都受益無窮》中我們說過,司馬錯拿下巴蜀,建立了「關中+巴蜀」的無解二元一次方程,可這個無敵的公式並沒有立即生效。

經過多年的治理,秦國將巴蜀消化完成,巴蜀的資源已經可以反哺關中。為了增強關中通往巴蜀的交通效率,范雎下令修築褒斜道棧道。

原來的褒斜道是一條谷道,行走起來並不容易。而全長249公里的棧道修成,無疑就是一條戰國版的高速公路,從此天塹變坦途。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棧道建成之後,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史記·貨殖列傳》:商旅聯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

褒斜道從此成為秦嶺的交通主幹道,關中和巴蜀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迅速頻繁起來。

所以當後來劉邦燒毀棧道的時候,關東諸侯都不再將劉邦視為威脅。因為沒了棧道,劉邦縱然雄心仍在,他也沒有路可走了。

足見這一條褒斜棧道,在戰國秦漢時期的戰略重要性。

以上這三點,就是范雎在秦國時期的主要貢獻。

結語

小步認為,范雎對秦國的貢獻遠遠比不上商鞅和張儀,也比不上魏冉和白起。他和秦昭王的關係,不是相互託付的黃金CP,只是一位打工人而已。

虛假的黃金CP:秦昭王+范雎

真正的黃金CP:秦昭王+魏冉+白起

到這裡為止,我們講了那麼多秦昭王和魏冉的故事,而「黃金三角」中的最後一位卻遲遲沒有登場。

不要著急,因為下面連續幾篇都是這位爺的高光名場面。

請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7,同名視頻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覺得不錯,那麼點讚、轉發一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