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奇才!從一丟丟長到1.5米全靠喝風……

貓盟cfca 發佈 2022-10-11T19:44:57.759990+00:00

經過貓盟的多次科普,我們已經熟悉了神秘的荒漠貓,從第一次發現,到人類對這種藍眼睛的貓有基本的了解,之間有一百多年的空白。

經過貓盟的多次科普,我們已經熟悉了神秘的荒漠貓,從第一次發現,到人類對這種藍眼睛的貓有基本的了解,之間有一百多年的空白。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物種,比荒漠貓更加神秘。它的發現和研究之間,相隔了二百多年。不過,它可不像荒漠貓那麼可愛。

蟲恐預警!!!

(《舌尖上的中國》腔調)

退潮之後,菲律賓的紅樹林裡,人們正在尋找布滿蛀洞的枯木,在醜陋的朽木之中,隱藏著大自然的鮮美饋贈。人們把木頭劈開,從裡面拽出一條條白白長長,好像鼻涕的東西,它就是此行他們尋找的美味——船蛆

01 沒有殼的蟶子?

不賣關子了。船蛆其實沒有它的名字那麼可怕,它是蛀船蛤科的貝類的統稱。與眾不同的是,它居住在木頭裡,比如紅樹、海上的浮木,木樁或者木船底里。因為整個身子都躲在木頭之中,它的殼已經退化得只剩下兩小片。

向左滑動查看圖片

蟲恐慎滑!

船蛆整個看上去就像一條肉蟲一樣。圖片來源:Deplewsk / wikimedia

如果你把它當成沒有殼的蟶子,吃船蛆也就不難理解了。

船蛆柔軟的軀體滋味甜美,有人說像牡蠣,也有人說像奶酪,可以拎著直接往嘴裡送,可以加醋生醃,也可以配著醋、豆醬和米飯一起享用。在菲律賓還有歌唱船蛆的民歌。

在腐朽的紅樹木頭裡,你可以找到小型的普通船蛆,作為一道風味小吃 © Great Big Story / youtube

採集船蛆並不容易,紅樹林裡非常悶熱,還有厚厚的、能把人陷進去的泥沙和咬人的蟲子。仍然有人樂此不疲地採集船蛆,當成枯燥生活中難得的美味和娛樂。

不過,也不是每個菲律賓人都吃得慣這一美食,就像不是每個北京人都喝豆汁一樣。有人講它看上去像鼻涕。實際上船蛆的菲律賓語名字tamiluk也有「鼻涕」的意思。

船蛆,長約60厘米。攝影:Takashi Tsuji

除了作為海鮮存在,船蛆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引人注意。它的殼上有微小、密集的鋸齒,在身體後端的內收肌驅動下,可以像用嘴咬一樣,一點點磨磋木頭,在木頭裡打孔,因此成了破壞船隻的大患。吞食下去的木屑,被船蛆儲存在擴大的盲腸里。它的鰓中具有特化的細胞,養育著可以水解纖維素的細菌,幫助它消化木頭。

船蛆還會為自己造房子。它能分泌鈣質,把自己鑽出的木頭隧道塗上一層內牆,用來抵抗乾燥和木頭的變形。它的虹吸管兩側還有槳狀的鈣質薄片,作為堵住洞口的「大門」。

船蛆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偉大的貢獻。法國工程師布羅諾爾(Marc Isambard Brunel)受到船蛆的啟發,提出了盾構工法,也就是最早的盾構機的原型,不過,當時還不是靠機器,而是用人力來挖。

被船蛆鑽洞的木頭的X光照片。圖片來源:Wessex Archaeology / Flickr

02 船蛆里的蛆精

總而言之,船蛆真是完美適應了在木頭裡生活的生物。但船蛆中也有一個不吃木頭的另類,它就是船蛆里的蛆精,船蛆里的詭秘之主——巨型船蛆Kuphus polythalamia)。

巨型船蛆被人所知,其實已經有點歷史了,1758年,學名的祖師爺林奈就為它命了名。但林奈認為它是一種龍介蟲(屬於多毛綱,沙蠶的親戚)。我們對巨型船蛆的了解一直都很少,只能依賴少量退化了的貝殼等殘骸,和唯一一個完整的標本(1933年,在索羅門群島收集)。

直到波士頓東北大學的迪斯特爾(Daniel Distel)和他的夥伴們,在一部菲律賓的紀錄片裡看到了巨型船蛆,終於在2017年找到了寶貴的活標本。

這個東西的外表之詭異,超越洛克拉夫特的想像力。它可以長到近1.5米長,棒球棍那麼粗,是最大的船蛆,也是最長的貝殼類動物。它的身體不是白嫩而是墨黑,包裹在鈣質的外殼裡,不過,換個角度想想,也有點像椰子灰冰淇淋?

向左滑動查看圖片

蟲恐慎滑!

巨型船蛆的身體和它的外殼。圖片來源:Daniel L. Distel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從巨型船蛆分泌的鈣質隧道里,倒出黑色的巨型船蛆 © Newsy / youtube

巨型船蛆生活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紅樹林和珊瑚礁附近的海濱,富含朽木和植物碎屑的黝黑污泥里。它們是唯一住在泥里的船蛆。科學家後來又在腐爛的浮木和樹幹里找到了巨型船蛆,不過都很小(不超過11厘米),有可能是年輕的巨型船蛆。長大一些之後,它們也許會移居到泥里。

圖ABC,朽木中的巨型船蛆,圖D,污泥中的巨型船蛆。圖片來源:Reuben Shipway et al. /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2018)

03「吃屁」長大的怪物

巨型船蛆最為奇怪的特點是:它們似乎不吃東西

它們的消化系統已經退化,盲腸縮小,腸道內只能找到微量的糞便。它們控制貝殼的內收肌變弱,磋磨木頭的力量下降,貝殼上也沒有刮取木屑的鋸齒。而且它們在泥里挖出的隧道,朝里的一頭都用鈣質的外殼封上了,沒有辦法吃到淤泥里的朽木之類東西。

實際上,巨型船蛆主要靠氣體維持生命

和其他船蛆一樣,巨型船蛆的鰓里居住著共生細菌,但和其他船蛆的細菌種類都不同,巨型船蛆的細菌夥伴可以利用硫化氫,產生能量,把二氧化碳固定為有機物,作為它們自己和船蛆的食物,就像植物利用光能一樣。

巨型船蛆的科學繪圖,黃褐色的部分寄居著共生細菌。圖片來源:Daniel L. Distel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而硫化氫的來源,是淤泥里豐富的腐爛植物。另外一些自由生活的細菌會分解爛木頭裡的硫酸鹽,生成硫化氫。順便一提,硫化氫也是腸胃脹氣的臭味來源之一。雖然氣味不太好,卻是船蛆的生命之源。

靠「吃」硫化物討生活,在生物世界不算少見。海底噴出的富含礦物質的溫泉——深海熱液口,就生活著大量喜歡硫化物的細菌,以及以細菌為食的更大的生物,包括多毛綱蠕蟲、海螺、蝦之類的動物。深海熱液口因此成為了貧瘠深海里難得的富庶環境。

深海熱液口旁邊生活的動物。圖片來源:NOAA Photo Library / Flickr

這些深海「自助餐」的存在,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生物是怎麼進化成在溫泉旁邊「飯來張口」吃硫化物的樣子呢?它們要從哪裡找到硫化物,開啟吃硫化物的演化之路呢?

巨型船蛆的存在,為我們揭開這個謎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至少有一種大型動物,可以靠硫化物過日子,又用不著深海熱液口這種極端特殊的環境。實際上巨型船蛆的細菌夥伴,跟深海熱液口的細菌屬於親戚。產生硫化氫的朽木,可能扮演了一個跳板,讓細菌和其他生物,朝著利用硫化物的方向演化,從而成為演化史上最詭異的「發明」之一。

2019年,樸茨茅斯大學的西普威(J. Reuben Shipway)和同事們,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菲律賓的一種船蛆Lithoredo abatanica,它在石灰岩里鑽孔,腸道里有方解石的微粒(當然光吃石頭是不能獲取能量的,也許它還會吃綠藻之類的小生物)。這是已知第一種住在石頭裡的船蛆,將來還會有什麼在等著我們呢?

被船蛆鑽得千瘡百孔的石灰岩。圖片來源:Reuben Shipway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9)

向左滑動查看圖片

蟲恐慎滑!

石頭中的船蛆Lithoredo abatanica。圖片來源:Reuben Shipway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9)

參考文獻

Tsuji, Takashi. "HARVESTING AND FOOD CULTURE OF SHIPWORM TAMILUK (BACTRONOPHORUS THORACITES) IN PHILIPPINE MANGROVE FOREST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9265816_HARVESTING_AND_FOOD_CULTURE_OF_SHIPWORM_TAMILUK_BACTRONOPHORUS_THORACITES_IN_PHILIPPINE_MANGROVE_FORESTS

Shipway, J. Reuben, et al. "Observations on the life history and geographic range of the giant chemosymbiotic shipworm Kuphus polythalamius (Bivalvia: Teredinidae)."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235.3 (2018): 167-177.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full/10.1086/700278

Distel, Daniel L., et al. "Discovery of chemoautotrophic symbiosis in the giant shipworm Kuphus polythalamia (Bivalvia: Teredinidae) extends wooden-steps the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18 (2017): E3652-E3658.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620470114

Shipway, J. Reuben, et al. "A rock-boring and rock-ingesting freshwater bivalve (shipworm) from the Philippin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86.1905 (2019): 20190434.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19.0434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無脊椎動物,你還可以讀----

吃野生蛇、蛙=吃寄生蟲

拯救無數生命的鱟,陷入了危機

雲貓 | 雲豹 | 老虎 | 華南虎 | 華北豹 | 豹貓 | 寵物豹貓 | 荒漠貓 | 猞猁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華北豹 | 四川金錢豹 | 荒野 | 西雙版納 | 山西馬坊 | 新龍 | 貓盟 | 長耳鴞 |黃鼠狼 | 野豬 | 豹吃牛 | 帶豹回家 | 豹吃人嗎 | 喬治·夏勒 | 個體識別 | 尋豹啟事 | 貓盟周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