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當年的軍事重鎮,清朝黑龍江8城是哪8個城?

東北人文歷史 發佈 2022-10-16T18:46:55.030853+00:00

清廷因東北地域太大,難以治理,故又設置了寧古塔昂邦章京,駐守寧古塔,管轄著外興安嶺以南、鄂霍次克海以北、額爾古納河以西。

黑龍江將軍是清政府在東北最晚設置的將軍。順治十年(1653年)以前,整個東北地區全部由盛京昂邦章京(將軍)管轄。清廷因東北地域太大,難以治理,故又設置了寧古塔昂邦章京,駐守寧古塔,管轄著外興安嶺以南、鄂霍次克海以北(含庫頁島)、額爾古納河以西。

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著東北的西部、北部、東部的大片國土和幾十個民族部族,承擔抗擊沙皇俄國頻繁武裝入侵,禦敵於國門。清初,沙俄趁清政府兵戈南下,侵占了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康熙即位之後總覺得北疆的沙俄乃心腹大患。於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設立了黑龍江將軍,這就有了後來的雅庫克之戰,清軍取得了勝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東段邊境,俄軍撤出雅克薩城並遷移了額爾古納河南岸的全部據點。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滿洲八旗為主的中國各族軍民,取得了一次反擊沙皇俄國武裝侵略的徹底勝利。

於是,在順治年間,清朝軍隊建設了寧古塔城,康熙年間又建設了璦琿城、墨爾根城和齊齊哈爾城。在上述四城之外,清朝又陸續在廣闊的黑龍江地區建設了四座城池。首先,在位於齊齊哈爾城北 160 里處,築布特哈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布特哈旗),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設總管駐守防禦。之後,於齊齊哈爾城西北 760 里,築呼倫貝爾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於雍正十年(1732年)設統領等官員駐守。在齊齊哈爾城東北 270 余里,築博爾多城(今黑龍江省訥河市),於雍正十年(1732年)設副總管等官員駐守。在齊齊哈爾東南 817 里處,築呼蘭城(今黑龍江省呼蘭市),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城守尉駐防。

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呼蘭、呼倫貝爾、布特哈、通肯、興安被稱為清朝黑龍江八城,也是「八旗」八城,都是黑龍江將軍下轄副都統駐地,是清朝黑龍江的軍事重鎮。而寧古塔所在的現在的黑龍江牡丹江市海林市,清朝時屬於吉林將軍轄區。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璦琿也叫黑龍江城,是中俄《璦琿條約》簽訂的地方。璦琿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在黑龍江左岸,即今天的俄羅斯境內維笑勒伊村一帶。清朝,璦琿是第一任黑龍江將軍的駐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江左岸遷往江右岸,即今天的璦琿城的位置。

齊齊哈爾,也叫卜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嫩江東岸之卜奎屯建城,命名齊齊哈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移墨爾根副都統駐此。次年,黑龍江將軍也移駐此城。

墨爾根曾為黑龍江將軍和墨爾根副都統駐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第一次雅克薩反擊戰勝利後,開始築墨爾根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龍江將軍由璦琿城移至墨爾根城,在墨爾根城建立了將軍衙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黑龍江副都統也移至墨爾根城,與黑龍江將軍同駐,稱墨爾根副都統。後來,墨爾根副都統與黑龍江將軍相繼移至今齊齊哈爾。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再度設墨爾根副都統,一直到光緒34年(1908年),裁撤墨爾根副都統。

呼倫貝爾在清代又稱為呼倫布雨兒,雍正五年(1727年),《布連斯奇條約》的簽訂,確定了中俄中段的邊界,這裡成為與俄國相鄰的邊境要地。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設呼倫貝爾總管,調派八旗駐防。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伊敏河左岸建立呼倫貝爾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將呼倫貝爾總管衙門駐地設在這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置布特哈衙門總管,布特哈譯言虞獵,故有打牲之稱。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為布特哈副都統,衙門移於博爾多站 (今黑龍江省訥河市訥河鎮西南約一公里處),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 裁撤。

呼蘭,亦作「呼蘭河城」,光緒五年改設副都統,該城未建城牆,但沿城西、北、東三面挖掘環壕,土方堆積於環壕內側形成2米多高的土堤,至今仍有殘跡。

通肯副都統,建置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朝廷准許通肯河、克音河、湯旺河、觀音山開禁放荒。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擬於今城以南的南興鄉育村村建城,後經重新勘察,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定城址於海倫河北岸的棒棰營,次年築城,同時置通肯副都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現仍有較長的土牆和城壕遺存,城內路網依稀可辨,通肯,來源於滿語,意為鼓。

後設置的四處城,並無土石城郭,只是置木柵欄圍制而成,但確是黑龍江地區的駐防重地。

這四處城寨,為駐守邊疆、抵禦沙俄入侵,鞏固祖國北疆的安全穩定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個興安城。清初,鄂倫春族臣屬清王朝,隸布特哈總管衙門。在納貂過程中長期受布特哈官員掠奪和欺壓,清末,首領烈欽泰領導群眾對抗。時值沙俄入侵,需鄂倫春人助固邊防,經黑龍江將軍文緒奏請,於光緒八年(1882年),將鄂倫春族五路八佐從布特哈衙門劃出,置興安城總管衙門專理其事。設副都統銜總管1員,治喀勒塔爾奇站,位於今蘿北縣太平溝鄉興東村以西十八里處,光緒十年(1884年)於太平灣建興安城,同年冬遷治。因地勢卑隰,逾歲即坍,遂將治所回遷至喀勒塔爾奇站。光緒二十年(1894年),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以「建城專治,事無實效」為由,奏請清廷裁撤。此後,其所領分歸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呼倫貝爾4城管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置興東兵備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後轄領二縣。宣統元年(1909年)道署建成,有防護圍牆和護壕。當時的主政者對城區做了細緻的規劃,自江邊以西兩公里的方形區域內,將建設9條東西向、10條南北向街道形成的棋盤狀路網,然實施不久大清便亡了,故興東至今仍為一座小型村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