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之後,地球的環境有沒有變得更加安全呢?其實並沒有

風雲之聲 發佈 2022-10-18T04:27:03.086998+00:00

在面臨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危險時,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共享的是同一種命運。李明濤 ·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導言 |
在面臨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危險時,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共享的是同一種命運。

李明濤 ·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格致校園第27期 | 2022年7月15日 北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李明濤,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我是一名地球「守門人」,工作是保衛地球免遭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威脅。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調皮的小行星》。

這是2022年7月10日,有一顆小行星進入了大氣層,飛到了我國甘肅地區上空解體爆炸,最後落到地面上,形成了比較小的隕石坑。幸運的是,這是一個小尺寸的小行星,所以沒有在地球上形成任何危害。

小行星:太陽系的時光膠囊

小行星是什麼?小行星是太陽系大家庭中的小不點。太陽是太陽系大家庭中的大家長,它的光和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些大行星是太陽系大家庭中的哥哥姐姐。它們的個頭比較大,各自運行在自己的獨立的、穩定的軌道上。

除此之外,太陽系中還有浩如煙海、不計其數的小不點們。雖然個頭很小,也沒有獨自的、穩定運行的軌道,但是它們的身份非常特殊,蘊藏著巨大的寶藏和資源財富。它們也很調皮,有時候不太守規矩,甚至會撞擊地球,導致飛來橫禍。可是如果沒有它們,可能我們今天也不會坐在這裡——因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與它們密切相關。

小行星和彗星是環繞太陽運行、體積和質量比大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彗星一般是由水冰、塵埃、甲烷、氨等揮發性氣體組成的,在靠近太陽的時候會形成一條明亮的彗尾,民間也將彗星稱為掃帚星。小行星是由金屬和岩石構成,它具有固態的行星表面。

大家知道小行星長什麼樣子嗎?我聽到了很多不同的聲音:花生、雪人、松鼠。更奇怪的,有的小行星像天狗啃過的骨頭。還有的小行星有小夥伴,它們會帶著它們的小夥伴在太陽系中紅塵作伴、瀟灑遨遊。

小行星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被稱為太陽系的時光膠囊,因為它還保存著太陽系形成之初最原始的物質成分。小行星、太陽、八大行星都是共同起源於最初的太陽星雲,但是地球形成之後經歷了火山、地震、雲雨等滄海桑田般的改造。

在今天的地球表面上,已經找不到地球形成之初的、最原始的物質。但是在小行星上,沒有大氣、地震、火山爆發等等因素,所以它可以帶我們回到46億年前,讓我們了解到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秘密。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能與小行星也存在著不解之緣。左邊這幅圖是地球剛誕生的時候經歷的一個階段,就是岩漿洋狀態。表面上到處都翻滾著滾燙的岩漿,簡直是人間地獄。在這種環境下,不可能有水分、胺基酸、蛋白質的存在,而這些是生命起源所必需的物質。有科學家推斷:正是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帶來這些物質,為地球上生命早期的萌芽提供了物質基礎。

1969年在澳大利亞默奇森市降落了一塊隕石,科學家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幾十種胺基酸。無獨有偶,今年6月份,日本科學家在龍宮小行星的樣品上也發現了20多種胺基酸。所以,有可能正是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帶來的這些物質,造就了今天勃勃生機的藍色星球。

小行星上還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比如碳質小行星上面富含水分,可以作為未來星際航行的加油站。岩石類小行星和金屬類小行星上面富含鐵、鎳、矽等工業原材料,將來可以作為我們在太空中開展太空製造的工廠和原材料基地。特別是金屬小行星更是一個大寶貝,它上面除鐵和鎳,同時還有很多稀有的貴金屬,比如鉑、金。而這些金屬是新能源科技、高科技研發中必須用到的。

美國航天局(NASA)將於明年繞飛探測一顆小行星,這個小行星叫靈神星,它上面96%的成分都是鐵和鎳,當然也有鉑、金和一些稀有金屬。根據估計,它上面金屬資源的價值,比全球所有人干一年所創造的財富總量還要多得多。

隨著地球的資源日漸枯竭,向太空追尋資源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全球已經成立了幾十家太空採礦公司。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是星辰大海不會一直風平浪靜,要實現太空採礦還必須攻克很多技術和挑戰,這些技術和挑戰有待新一代去攻克。

小行星在哪裡?小行星是非常廣泛地分布在太陽系中,最著名的地方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另外,在海王星之外的軌道上有一個柯伊伯帶,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還有奧爾特雲。但在今天講的主題,我們感興趣的對象就是主帶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

主帶小行星大部分時間都乖乖地運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當它們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的時候,會受到木星、土星這些哥哥姐姐們的引力拉扯。有的小行星可能一生氣,就離家出走了。它們就從主帶被引力甩到地球附近,成了近地小行星。上圖中,紅色的點點就是主帶小行星,藍色的點點就是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撞擊的災難與饋贈

已完成:30% //////////

近地小行星可能會近距離地接近地球,和地球擦肩而過。還可能闖入地球大氣層,在大氣層中解體爆炸,甚至撞擊地錶帶來彌天大禍。

2013年,一個大概6層樓高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地區上空30公里處解體爆炸。它的爆炸當量相當於30顆廣島原子彈,這個巨大的衝擊波導致了當地接近1600人受傷,3000棟房屋受損。

這是發生在地廣人稀的俄羅斯,如果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可想而知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和後果。而讓人感到恐懼的是,這個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個望遠鏡、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發出預警信息,它就突然撞上地球了。

當然小行星撞擊帶來的也不僅是災難,還會帶來隕石這種天外來客的饋贈。隕石不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我們了解太陽系形成、演化時空之門的鑰匙。同時,隕石因其天外來客的身份和稀缺性,在收藏市場上備受歡迎,有的隕石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要高。在搜尋隕石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門新的職業,叫做隕石獵人。所以,每當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者發生火流星事件時,就有大批的隕石獵人趕赴現場去搜尋隕石。

小行星可以說是懸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個直徑20米的小行星就可能導致城鎮級的危害,就像2013年俄羅斯的車里雅賓斯克事件。

一個直徑50米的小行星就可能摧毀一個大型城市。根據研究,發生在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一個直徑50米的小天體在空中解體爆炸。它的衝擊波摧毀了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這個面積相當於北京市城八區加上深圳市區。

如果小行星的直徑達到140米,它就有可能摧毀一個中小型的國家。如果小行星的直徑達到1000米,就可能導致全球性的災難和部分物種滅絕。如果小行星達到10千米,那麼全球大部分物種可能都會滅絕,這其中也包括我們人類。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在6600萬年前,一個大概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北美墨西哥灣地區,在地球上形成了直徑180千米的隕石坑。大量的海底物質被拋擲到平流層,它們再次落下的時候,全球就下了一場火雨。燃燒的灰燼和塵埃進入了平流層,遮擋了太陽光。全球的溫度驟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了影響,很多以植物為生的動物就滅絕了,最終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全球70%的物種滅絕。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恐龍,隨著一個隕石的撞擊,它最終滅絕了。

恐龍滅絕之後,地球的環境有沒有變得更加安全?其實並沒有。所以,人類如果想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我們就必須重視太空中小行星和彗星撞擊的危險性。

其實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也要拜這顆小行星所賜。正是這次撞擊事件之後,人類的先祖哺乳動物才從爬行動物的威懾下走出來,慢慢走向地球舞台的中央,發展出今天高度發達的文明。要不然今天可能在這裡演講的是幾隻大恐龍,而台下坐的是一群小恐龍。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的很嚴重,但是為什麼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記錄?因為人類在地球歷史上的生存時間太短了。自地球誕生的46億年以來,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撞擊,發生了22次不同規模的物種滅絕。根據科學家考證,至少10次都和小天體撞擊相關。新生代以來發生了6次不同程度的物種滅絕,分別是:6600萬年前、3400萬年前、1500萬年前、240萬年前、110萬年前和70萬年前。

下一次小天體什麼時候會撞擊地球?還不知道。大尺寸小行星撞擊發生概率極低,但是一旦撞擊,就有可能把整個人類從地球上抹去。地球上整個生物圈都會被格式化。

小行星撞擊會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國際社會對此是高度重視的。在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事件發生之後,聯合國成立了兩個組織:一個組織叫做小行星監測預警網,它的使命是提前發現並預警可能撞擊地球的危險小行星;另一個組織叫做空間任務規劃諮詢小組,它的使命是如果小行星真的要撞擊地球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採取恰當的措施來處置它?中國國家航天局在2018年1月正式加入了這兩個組織。

要防禦小行星,首先要知道小行星在哪裡?小行星的數量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不計其數。人類目前已經發現了超過29000顆近地小行星,但是這還遠遠不夠,還有大量可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小行星還隱匿在太空之中。然而同學們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這種千米級直徑、可以導致全球災難的小行星,我們已經發現了94%,可以清楚地掌握它們的軌道,而且在未來幾百年內都不會撞擊地球。

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還有大量可以摧毀一個中小型國家的、直徑140米級的小行星,我們才發現了1/3。還有2/3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可以摧毀一個大型城市的、直徑50米的小行星,我們還有95%都沒有發現。而像車里雅賓斯克這樣20米級的小行星,還有99.7%在哪裡我們都不知道。當務之急是對它們進行查戶口、建立檔案,找到這些太空中的危險分子,對它們進行密切的跟蹤和監視。

六招應對小行星撞擊危險

已完成:50% //////////

那如果小行星真的要撞擊地球了,我們怎麼辦?

第一招就是炸,使用核武器將小行星炸碎。這招,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用的。因為將小行星炸碎了,碎塊可能還會繼續飛向地球,到時候整個地球就會沐浴在小行星的槍林彈雨之中。另外,核武器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太空中使用核武器,就像打開這個潘多拉的魔盒,不知道出來的是天使還是魔鬼。

第二招是撞。像這樣利用一個太空飛行器高速撞擊小行星,將小行星的軌道撞偏,讓它避開地球。

動能撞擊雖然目前被認為是最成熟、最可行的防禦手段,但其實它還有缺點。因為太空飛行器只有幾噸、十幾噸,但小行星有多大?小行星像一座山一樣,它有幾百萬噸、幾千萬噸。用幾噸的飛行器去撞山一樣的小行星,就是以卵擊石。即使撞擊速度比子彈要快10倍甚至更快,但是這對於小行星的速度改變量,可能只有幾毫米每秒或者幾厘米每秒。所以,要利用這種方法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就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預警時間。

如果小行星10年之內,甚至3年之內撞擊地球,我們怎麼辦?美國航天局做了一個研究,假設有10年時間把一個直徑500米的小行星偏轉出9000公里。因為地球的半徑是6300公里,它要偏轉出1.4個地球半徑。算了一下需要75發重型火箭,發射75個8噸的撞擊器。75發火箭怎麼一起發?這就對可靠性和成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有的同學可能看過電影《不要抬頭》,最後萬箭齊發的時候發生了很多故障,其實現有的科技水平就是這樣。

第三招叫做引力拖車。發射一個飛行器在小行星前方盤旋,利用萬有引力將小行星牽引,改變它的軌道。它的好處是無論小行星是碎石堆還是岩石,都可以吸引。可是這個萬有引力太弱了,所以利用這種方式防禦小行星可能需要20年甚至30年的預警時間。

第四招是燒。利用高能量雷射燒蝕小行星的表面,讓小行星表面物質氣化,從而推動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這種方法不是直接將小行星燒碎,而是將小行星表面的物質蒸發出來,利用牛頓第三定律推動小行星改變軌道。這招其實具有非常好的光明前景,因為它需要的能量都來自於太陽,它是將太陽光的能量轉化成高能量的雷射。但是目前這個技術還不成熟,人類還沒有製造出這樣高能量的空間雷射器。

大家想想還有什麼方法?惹不起躲得起,這也是一招。實在沒辦法了,只能躲在地堡里了。但是如果是一個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要躲到何年何月何日?

還有一招是捉。利用一個飛行器整體捕獲小行星,將它從軌道上拖離。這招也不是不行,但顯然只能拖小的。那種大的像山一樣的小行星能拖走嗎?拖不走。

2013年,美國航天局提出一個計劃:小行星重定向計劃。希望捕獲一個5到10米的小行星,將它帶到地月空間。這個小行星有多重?500到1000噸。改變它的軌道,將它帶到地月空間,然後再派航天員去登陸。當時的歐巴馬政府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投入7000萬美元研究方案。怎麼找這塊岩石,怎麼捉住它、拖動它,最後如何讓航天員登陸,都做了詳細的研究。很遺憾,這個計劃最後被川普政府取消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計劃的,它充滿了想像力。它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嚴肅地論證能不能整體捕獲一個小行星並且改變它的軌道,它的結論是人類具備這個能力。

我們中國的小行星防禦方案

已完成:80% //////////

那我們就需要思考,如果我們有能力捕獲一個幾百噸的小行星,能不能利用它來保護地球?動能撞擊最缺什麼?缺重量。我們能不能利用這個小行星去保衛地球?這就是我們提出來的以石擊石的概念。

2018年,我們課題組開始研究行星防禦,希望能夠提出一些與眾不同、創新的、代表中國特色的防禦方案。以石擊石是我們課題組提出的其中一個防禦方案。如果直接動能撞擊是西方的拳擊,直接硬碰硬的較量。而以石擊石則是代表中國功夫的哲學理念,通過輾轉騰挪、借力打力,藉助小行星的力量防禦小行星,最終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大家會說這個太難了,人類還沒有捕獲過小行星。其實,人類的空間探索,就是將一個個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奇蹟。

當然我們也在想,有沒有更成熟的防禦手段?我們國家新一代長征五號的名字是什麼?胖五。為什麼叫胖五?因為它特別大、很胖,能夠把很重的衛星發射到太空中去。

能不能利用胖五來防禦小行星呢?在傳統的航天發射活動中,將衛星送入軌道之後要星箭分離。因為火箭的最後一級叫做火箭末級,對衛星已經沒用了,要將它扔掉。但是,動能撞擊防禦小行星最缺重量。胖五的末級有6.5噸,將它扔了太可惜了。所以,我們想乾脆利用飛行器帶著胖五的末級去撞小行星。

然後,我們將這個想法和長征五號的設計師交流了一下,他們也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一起做了計算分析:如果利用胖五發射一個末級擊石的太空飛行器,帶著末級去撞,1髮長征五號可以起到3髮長征五號的效果。還記得之前提到的美國航天局的75發重型火箭去撞小行星的方案嗎?如果帶著末級去撞,只需要23發,這樣就可以極大地節省成本,也提高了技術可靠性。

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另外一個方向是如何更好地預警小行星。大家知道哪個方向的小行星最危險嗎?其實是白天方向、或者說太陽方向的小行星最危險。因為,地面上看小行星要靠光學望遠鏡。就像白天看不見星星一樣,白天地面的光學望遠鏡也看不見小行星,所以白天方向是地面光學望遠鏡的預警盲區,也是地球預警系統的一個漏洞。為什麼沒看到6層樓高的車里雅賓斯克事件的小行星?因為它是當地上午9點半發生,在陽光的掩護下撞擊地球的。

回溯歷史,可以發現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過去200多年來發生的4次知名的撞擊事件。(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1976年中國吉林隕石雨事件、2013年的車里雅賓斯克事件、2018年的白令海峽事件),它們都是從白天方向撞擊地球的。

如果下次小行星還是從白天方向撞擊地球,那怎麼辦?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去。太空沒有大氣、雲雨,所以它是7×24小時工作,白天也能幹活。我們將望遠鏡放到地球領航軌道上去,地球領航軌道在地球的繞日軌道的前方大概2000萬公里處。它就能和地球結伴飛行,為地球進行護航、領航。它不看別的地方,就看地球的白天方向,也就是光照側這一方向。它的目標就是紮緊地球防禦系統籬笆,讓白天方向過來的小行星溜不掉。

▲左:2021年中國航天日

右:2022年中國航天日

在2021年中國航天日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致辭中指出,面向新時代,我們將論證實施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這是一個讓人非常振奮的消息,也是中國官方第一次表態要建設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這也意味著行星防禦,中國來了!

在今年(2022年)的中國航天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我們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並且在2025年或2026年實施一次小行星撞擊防禦的實驗。小行星撞擊防禦已經列入了中國航天的白皮書。

小行星撞擊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潛在災難,雖然發生概率極低,但一旦大尺寸小行星撞擊地球,形成的危害效應極大。如果我們人類想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生存更長時間,不想重蹈恐龍滅絕的覆轍,就必須重視來自小行星的威脅。否則,不用等到流浪地球那一天,我們的地球就有可能因為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而變成人間地獄。

我們必須攜起手來,未雨綢繆。這樣才有可能在小行星真的到達地球的時候,不至於手忙腳亂、手足無措。這需要你、我,需要全體地球人的支持。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人,大家的家庭背景不一樣,興趣愛好不一樣,性格也不一樣,但是,在面臨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危險時,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下,面臨的是同一種命運。所以我們需要目光長遠、態度堅定,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好準備。

新一代的地球守門人終將是你們,保衛地球安全,防禦小行星,也需要你們的智慧、勇氣和力量。

謝謝大家!

■ 擴展閱讀

中國將在2026年左右撞擊小行星 | 科技袁人

科學 + 藝術,《獨行月球》打開科幻電影新格局

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們有哪些應對方法?| 科技袁人

天問:火星與人類的未來 | 袁嵐峰

中國航天最低潮的時候,外企一車車挖走我們的火箭人才 | 周炳紅

「罪惡之城索多瑪」毀於天火?一文解鎖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五種「姿勢」 | 周炳紅

■ 作者簡介

袁嵐峰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副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