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病夫暴揍大英帝國?被掩蓋的加里波利,奧斯曼帝國最後的輝煌

從歷史看人生 發佈 2022-10-21T02:11:40.434274+00:00

而在四大帝國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敗,無疑是最令人唏噓的,曾經的它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發展到近代,卻成為腐敗落後的代表,隨便一個列強都能過來踩兩腳,到了一戰,更是經常被動挨打,此番境遇,著實與清政府異曲同工,因此,也得到一個「西亞病夫」的稱號。

一九四四年的諾曼第登陸,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一次最大規模的海上登陸作戰,殊不知,在一戰的戰場上,也發生過一場足以媲美諾曼第的加里波利戰役,該戰也被稱為「奧斯曼帝國」最後的高光時刻!

概括

我們上期講到「東亞怪物圈」的存在,而本期的一戰,則是歐洲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所產生的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引發一場波及六千多萬人的世界級大戰,此戰也是「歐洲怪物圈」走向沒落的開端。戰後,四大帝國土崩瓦解,囂張的各列強實力大大減弱。而在四大帝國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敗,無疑是最令人唏噓的,曾經的它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發展到近代,卻成為腐敗落後的代表,隨便一個列強都能過來踩兩腳,到了一戰,更是經常被動挨打,此番境遇,著實與清政府異曲同工,因此,也得到一個「西亞病夫」的稱號。

當然,帝國衰敗最後一刻的容光煥發,總是格外令人懷念,加里波利之戰,以英法聯軍為首的協約國,共計出動五十萬大軍,各類軍艦、戰機數不勝數,本以為又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勝仗,不料卻成為士兵一生的陰影,近十八萬人長眠於這片小小的半島,其中英國犧牲人數近四萬,參戰國之一的澳大利亞,死傷人數甚至高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紐西蘭也不遑多讓,時至今日,「新澳軍團日」都是兩國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

那麼,奧斯曼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何一戰時期,土耳其會成為眾矢之的呢?而他又為何能暴打英法等國聯軍,贏得最後的輝煌呢?本期我們就一起聊聊被遺忘的加里波利戰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讚收藏加關注,順便轉發一波,您的支持,就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歷史背景

一九一四年,馬恩河會戰開啟,在同盟國與協約國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土耳其,也就是奧斯曼帝國臨陣倒戈了。

這個結局情理之中卻又意料之外,在此之前,土耳其與英國算是老牌夥伴了。而他們「堅不可摧」的盟友關係,與沙皇俄國的崛起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侵略戰爭中,別國掠奪金銀財寶,只有俄國對於土地非常熱衷,十六世紀,沙皇俄國崛起,不斷吞併周邊各國,勢力日漸強大,然而,貪慾總是無止境的,他們想要尋求南部地區的出海口,其中,奧斯曼帝國的黑海,就有幸被看中了。

按照當時戰鬥民族的「習俗」,一言不合就開打,於是在此後的三百年間,兩大帝國於高加索和巴爾幹地區不斷干架,沙皇俄國每次都略勝一籌,逐漸將土耳其大片領土吞併,直至吞併了克里米亞半島在內的黑海北岸。但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這塊,俄國無論如何也啃不動了。秉承著不能為了一棵大樹,放棄一片森林的想法,俄國開始尋找別的出海口,一番「微服私訪」,波斯灣、印度洋就被選中了,然而,此時的俄國不知道,自己已經觸動了大英帝國的利益。

彼時印度屬於英國的殖民地,一旦俄國拿到印度洋的出海口,英印海上貿易線自然被切斷了,要知道,英國本土面積並不寬闊,都是靠殖民地撐著,一旦沒了,日不落分分鐘成為遲暮老者。

英國也深諳合縱連橫之策,直接找到土耳其尋求合作,這對於土耳其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一雪前恥的大好時機,於是一八五三年,英法聯軍,外加一個土耳其,成功擊敗俄國。但輝煌並未持續太久,一八七七年,第十次俄土戰爭,土耳其再次被擊敗,英國再次幫忙,將主力艦隊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震懾了俄軍,兩次江湖救急,英國徹底俘獲土耳其的「芳心」,開啟了長期合作。

然而,國際局勢情面永遠是最不靠譜的,利益糾紛才是最終歸宿,普法戰爭後,德國興起,並快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大哥大。為了證實自己新秀的地位,聯合奧匈帝國、沙皇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共同對抗英法。

但這種關係並未持續太久,因保加利亞問題,兩個盟友起了爭執,德國左右為難,就像老婆和老母親同時掉河裡,你該先救哪個的千古難題。最後,德國選擇了奧匈帝國,最大的原因是俄國在全球的利益原本就很大,若是自己再跟過去,勢必成為萬年老二。俄國心氣也大,你們哥倆好,合著我就是個第三者,隨後果斷退出同盟。德國心裡也打鼓,害怕俄國一言不合就開戰,自己還沒享受輝煌就又打回原形。

於是,又拉了土耳其過來,出錢出力,好說歹說,不僅幫其修建了從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還派出軍事顧問,幫助土耳其解決軍事、經濟等一系列問題。眼看著自己捨命相救的兄弟要脫離懷抱,英國慌了,畢竟土耳其一旦被德國拉攏,印度洋與波斯灣同樣危在旦夕。同樣利益受損的英俄就這樣握手言和了。

與此同時,在普法戰爭中憋悶不已的法國也橫插一腳,「協約國」就這樣誕生了,目標直指德國。

此時的土耳其還在搖擺不定,畢竟英國這邊實力強悍,但他與世仇俄國結盟了,德國這邊屬於後起之秀。然而一件事的發生,徹底讓土耳其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一戰之前,土耳其明白自己勢單力薄,軍事力量薄弱,為了重塑輝煌,邀請了德國軍官幫忙訓練陸軍,還向英國訂購了兩艘「無畏級」戰艦,交易價格高達一千一百萬英鎊,這個數字對於當時飽受戰亂的土耳其來說,可謂是一筆巨款。但政府提高軍事實力的做法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很多人自發籌錢,共同迎接新戰艦的到來。

然而他們沒能等到戰艦到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邱吉爾藉機扣留了戰艦,美其名曰,防止先進戰艦落入敵手。

土耳其人民怒不可遏,此時一戰已經爆發,為了擴大己方實力,德國抓住機會,直接送給土耳其一億法郎的貸款,還將兩艘新式戰艦贈與對方,艦船上的水手以及將軍也一臉懵的被改了國籍。土耳其自此加入同盟國,英法俄海上補給線被切斷。

之後,馬恩河會戰,儘管英法聯軍打敗了德意志帝國軍,結果卻並不樂觀,戰後德軍損失二十二萬人,英法聯軍僅向前推進了六十公里,卻付出了二十六萬餘人的傷亡,因行動遲緩,也讓德軍保存了實力。自此,西線戰場陷入僵持,為了避免造成更大傷亡,以及加速戰爭進程,打破固有僵局,協約國決定另闢戰場,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該主張得到英國的鼎力支持,其中邱吉爾呼聲最高。

為此,相關軍事單位布置了三種方案,其一,從波羅的海沿岸登陸,對德國背後進行強攻,給他一個措手不及,其二,占領達達尼爾海峽,控制黑海,連接與沙俄的通道,該方案也方便快速占領奧斯曼帝國,從而北上直插奧匈帝國與德國腹地,其三,於希臘薩洛尼卡登陸,馳援塞爾維亞。三種方案都有各自巨大的利處,也引發了軍部一番激烈的爭吵。

最終,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鐵腕領袖邱吉爾,以一己之力舌辯群儒,通過了第二種方案的運行。而對於同盟國來說,達達尼爾海峽同樣至關重要,若是失守,德軍必敗,於是,一場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大規模登陸與反登陸戰役爆發了!

加里波利之戰

這場戰役的核心地點在加里波利半島,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聯軍海上進攻,其二是登陸作戰。邱吉爾制定了相關的海上作戰計劃,首先艦炮開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達達尼爾海峽入口的土耳其要塞,然後將對方海軍壓制在要塞處,以軍艦作掩護,暗中掃除兩岸雷區,之後直抵伊斯坦堡,至於奧斯曼軍隊的計劃,則是依託防禦工事與雷場進行防守,大炮正面攻擊。

一九一五年二月十九日,英法聯軍組成一支極為強悍的艦隊,直衝達達尼爾海峽,該艦隊由十一艘戰列艦、二十艘驅逐艦、三十艘掃雷艇、一艘飛機運輸艦組成,還配備了近一百八十門大炮,包含了當時英軍所能調配出來的全部海上力量。領導這支隊伍的,是英海軍上將薩克維爾·卡登,擔任艦隊總司令,約翰·德·羅貝克任副司令。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土耳其軍隊只有一百門大炮,彈藥極為短缺,然而,戰鬥一開始,形勢就出現了大逆轉,英法艦隊進入海峽入口時,遭到土耳其軍隊的猛攻,艦隊不但無法摧毀移動大炮,掃雷行動也被迫中止,卡登將軍無奈宣布撤退,之後的一個月內,又進行了五次猛攻,無一例外都被攔截了。

為什麼土耳其仿佛一夜之間擁有了洪荒之力呢?這一切還要歸功於德軍的幫忙,戰鬥伊始,德國就派遣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對土方軍隊進行一一整改,點對點提升,核心人物就是一位名叫奧托·馮·桑德斯的軍事家,在他們的指揮下,土耳其迅速建立起強大的防禦體系,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快速調集增援部隊,重炮猛攻,雷區狂炸,成功將聯軍多次趕進海里。

三月十八日,英法艦隊再次進攻,此時,土耳其已經在幾公里的狹窄水道,布置了三百多顆水雷,軍隊一靠岸,此起彼伏的爆炸聲響起,英國不屈號、無畏號等多艘戰艦沉沒,聯軍損失慘重。

即便遭受此種打擊,邱吉爾依然沒有放棄,一番考量過後,他決定採取海陸聯合登陸作戰計劃,為了確保己方的絕對優勢,英國還調來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士兵。

不過,因為對作戰計劃的不滿,英軍內部產生爭執,直到四月二十五日,最終決策才下達,此時,最好的戰機早已延誤,在德國將軍奧托·馮·桑德斯的帶領下,土耳其趁此良機,進一步加固了對半島的軍事部署。

當日夜間,英法聯軍在伊恩·漢密爾頓的指揮下,分四路發起進攻,其中英國主力部隊五萬餘人,負責進攻半島南部的海勒斯角,進而搶占阿智巴巴高地,隨後一舉沖向伊斯坦丁堡,澳新軍團共計兩萬五千餘人,負責進攻加巴丘陵,搶占馬爾泰普,將半島一分為二,同時策應南端大部隊,兩面夾擊,一舉攻克半島,另一部分的英法聯軍,則在達達尼爾海峽另一端登陸。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首先出亂子的就是澳新軍團,這些士兵都是剛完成訓練,還沒有經受過死亡洗禮的新兵,登陸之初就看錯地點,在原定加巴丘陵旁邊的安扎克灣登陸了,正巧駐紮在此地的土耳其戰士,是一支經驗豐富、作戰能力極為強悍的老兵隊伍,此地環境也極為惡劣,正常海上登陸後就是平原地帶,這裡卻儘是懸崖峭壁,上岸後的澳新軍團都不知道從哪前進。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由於登陸得出其不意,老兵人數較少,無法將他們徹底趕下海。過程中,奧斯曼帝國有一位叫凱末爾的軍官表現突出,也是未來的土耳其之父,他帶領軍隊在這裡展開了一場史詩級的鬥爭,之所以如此讚譽,是因為將近一天一夜的血戰中,雙方都是近距離短兵相接,無數士兵選擇肉搏,隨著一輪又一輪的死亡進攻,無數鮮活的生命葬送在這片土地,土耳其方面不少士兵都膽怯了,活到一定年紀,總是對死亡充滿畏懼,此時,凱末爾發表振奮人心的演講,我們死後,將會有其他部隊與指揮官繼續前進。

這無疑昭示著奧斯曼帝國最後的輝煌,也是雄鷹墜落之前的最後一場怒吼!最後,土耳其的戰士們以極高的代價,迫使澳新軍團撤回登陸點,彼時,誰都沒有意識到,土耳其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最後時刻,澳新軍團回復上級:登陸失敗,請求立刻登船離岸!

另一邊,英軍第二十九師、海軍陸戰師也向海勒斯角發起猛攻,初時取得了短暫性勝利,但隨後不久,土耳其軍隊就開始猛攻,英軍三千人傷亡,大部隊無奈後撤。

五月底到八月,聯軍不斷對著土耳其軍隊發起新的攻擊,對方死死守住陣地,雙方你來我往,傷亡慘重,英法無法前進一步,被困在半島戰線上,澳新軍團龜縮在名為「澳新軍團小海灣」的地方,這類型的拉鋸戰著實磨人心血,沒有意義,卻又不間斷的看著周邊人做著犧牲。

夏天的到來,也成為疾病的溫床,戰爭之外,不斷有士兵因病亡故,士氣大為衰減,但直到此時,邱吉爾依舊認為,戰局還能夠挽救,不斷向半島增派士兵,土耳其不甘示弱,也在德軍的幫助下,用人民的生命去填補巨大空缺。

最終,英國這邊率先撐不住了,越來越多的官員不滿邱吉爾的決策,政府內部重組,保守黨上台,阿斯奎斯成為新任首相,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邱吉爾的職務。

戰場上的局勢也發生了轉變,英軍再次占領一個叫提基堆嶺的制高點時,意外的沒有受到任何阻力,只有少部分的土耳其軍隊在戰鬥,但對於兩萬大部隊來說,構不成任何威脅,一旦搶占這個頂峰,便能直接控制整個半島。然而,英軍指揮官再次馬失前蹄了,或許是擔憂對方唱的一出「空城計」,或許是絕對自己勢不可擋了,他命令士兵等待大炮上岸,再去攻占提基堆嶺。

事實上,大炮在登山時一點用都沒有,這一延遲,也直接錯失了最佳進攻機會。八月九日,等英軍大部隊歷經千辛萬苦,扛著大炮翻山越嶺,離山頂一步之遙時,凱末爾出現了,他率領著英勇無畏的奧斯曼帝國勇士們,成功擊退了英軍的進攻。

此戰過後,英法聯軍與土耳其軍隊又發生了多次戰鬥,英軍第二十九師幾乎受到了滅頂之災。原本就是「遠程作戰」,進犯他國領土,天時地利都不沾邊,再加上土方的英勇奮戰,與德國的鼎力配合,協約國不但沒有前進一步,反而被土耳其軍隊三番五次騷擾,損失了三艘軍艦,為了避免更大傷害,英軍無奈將艦隊撤離,海上支援就此終結。

十月份,天氣轉冷,協約國戰士們保暖裝備不夠,近一萬六千餘人因寒冷、疾病死在戰場上,且這個非戰爭傷亡數字與日俱增,到了十一月二十三日,時任英國國防大臣的基欽納親自視察戰場,確定戰事持續除了徒增傷亡外,毫無意義,便開始撤軍事宜,這場將近九萬人的分階段秘密撤退,直到次年年初,最後一名士兵離開加里波利,才算完結,也宣告戰役的結束,英法聯軍完敗。

不過,對外的報導中,英方並未過多闡述戰鬥過程,反而誇大了這場完美的撤退,整個過程中,傷亡不到十人,且絲毫未令土耳其軍隊察覺到,後世所有戰略家稱其為「前所未有」的傑作,不得不說,一次加里波利大撤退,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似乎對逃跑,有著別樣的天賦!

結局

此次戰役,協約國共出動約五十萬人,傷亡人數十八萬有餘,其中五萬六千餘人戰死沙場,十二萬餘人身負重傷。同盟國主要參戰者為土耳其,共出動三十一萬餘人,傷亡約十六萬,其中五萬餘人戰死,十萬餘人負傷。

由於參戰人數相當之多,此戰也足可媲美諾曼第登陸。戰後,協約國實力遭到重創,一戰時間被拉長,從另一角度看,也徹底擊破了邱吉爾的企圖,斷開了與俄國之間的聯繫,至於澳新軍團,因為損失過於慘重,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便將四月二十五日,定為「新澳軍團日」,紀念那些在加里波利戰役中逝去的生命。

與此同時,該戰役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後的榮光,對於現今的土耳其也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儘管對於如今勢大的英法等國來說,是一場不光彩的戰爭,但事實不容更改,土耳其憑藉自身的實力,成功擊退協約國軍隊,即便到了最後,勝利的果實仍舊被協約國摘取,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四分五裂,甚至被迫與各國簽訂不平等的《色佛爾條約》。

幸運的是,帝國輝煌不在,領路人的光輝卻持續照耀著,就像帶領中華民族真正走向現代化,告別腐朽、封建、落後、任人欺辱的偉人,土耳其也出現了一位逆光者,那就是凱末爾,在他的帶領下,土耳其發動民族獨立戰爭,於一九二三年推翻舊帝國的統治,讓飽經風霜的土耳其,成功邁入共和國時代!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你認為加里波利戰役中,奧斯曼帝國最後的勝利,是實力之必然結果,還是運氣之偶然結果?可以在評論區打出你的觀點,喜歡小編視頻的朋友,也可以長按點讚加關注,既可以瀏覽往期精彩視頻,也不會錯過之後的內容,感謝大家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