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手段用盡?地方政府開始自掏腰包買房了

吳曉波頻道 發佈 2022-10-21T17:47:55.843842+00:00

房子賣不動,政府來回購。最近,一份蘇州市政府部門擬「定向回購部分新房項目」的專家會議紀要在網上流傳。

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回購商品房的勇氣和底氣。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房子賣不動,政府來回購。

最近,一份蘇州市政府部門擬「定向回購部分新房項目」的專家會議紀要在網上流傳。據媒體報導,9月蘇州已回購2500套住宅,涉及近20個項目。

真金白銀砸出去,效果立竿見影。克而瑞統計顯示,9月份,蘇州市區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積環比增加127%,同比增加93%。

地方政府回購商品房會成為接下來的雷霆救市手段嗎?答案是否定的,這種高階救市操作手法,並不是每個城市都具有這份勇氣和底氣。


蘇州回購1萬套房的勇氣和底氣


小巴梳理發現,蘇州之前,已有多地政府推出批量回購商品房相關計劃。

9月24日,新疆阿勒泰地區發布政策,鼓勵國企收購商品房用於保障住房。


9月10日,河北邯鄲磁縣發布政策,可購置存量商品房用作異地安置房,盤活存量房源。


9月初,山東濟南一國企公開收購3000套房,該國企實際的控股股東為濟南市國資委。


7月下旬,河南鄭州的房企紓困政策也提到了「政府考慮購買公寓或住宅現房作為人才公寓」。


政府回購商品房,流向哪裡?主要用來補充保障房、安置房、人才房、租賃住房的供給。

據報導,蘇州方面回購1萬套商品房,並非全款支付,而是先支付30%首付,並且部分房源後續依然可以由開發商再次銷售。

多位房產專家告訴小巴,實際上可以將政府回購視為「政府幫助開發商融資」,緩解房企的現金流壓力,在樓市低迷期托舉當地樓市。

以蘇州為例,二手房成交量從2018年、2019年的八九萬套,降至2020年、2021年的五六萬套,新房的庫存則在走高。



城市研究專家、陽光城市論壇主編陽光分析,蘇州作為新一線的領頭羊之一,產業不輸一線城市,但樓市表現依然疲弱,因此當地政府基於對當前樓市的前瞻性判斷,積極主動作為。

他分析道,回購的房子可以滿足人才、剛需人群的購房需求,以及低收入人群的租賃需求,可以理解為用房子作為籌碼,體現的是城市的溫度,最終提升蘇州的人口吸引力。

而對於人口流出型城市來說,即便政府回購商品房,以優惠價出售,也無法吸引人口。

實際上,政府回購商品房,屬於救市政策中的一項高階操作手法,並非所有城市都可複製,至少得具備兩大條件:

1. 這座城市對外來人口有一定吸引力;2. 當地政府具備一定的資金能力。

「以蘇州為例,1萬套房子,按照30%的首付計算,需要約六七十億資金,這樣的資金量對於一些小城市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陽光如是說。

這兩年來,地方財政本就吃緊,土拍收入驟降更是直接導致地方可支配財力的下滑。

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各地地方財政平均自給率降至52.7%,創下2010年以來同期新低。大多數省份財政自給率低於上年同期水平。


為此,部分地方政府不得已通過處置資產、緊縮支出、突擊罰沒、拖欠帳款、債務融資等手段緩解財政壓力。年中以來,多地發生公交停運、公務員薪酬下調等事件,均與之有關。

由此可見,政府自掏腰包購房的雷霆救市法,一來是沒辦法的辦法,二來也不是哪個城市想學就能學的。


樓市現狀:開發商和買房者都在觀望


據中原地產研究院統計,今年的調控政策已刷新歷史紀錄。從年初到9月,房地產調控已超835次,2021年同期為482次,其中9月單月超過135次。

就在十一假期的前兩天,中央層面火速出台三大給力政策:1. 換房退個稅;2. 放寬首套房貸利率下限;3. 下調首套公積金房貸利率。

但事實證明,「金九銀十」並不存在。

據中指監測數據,國慶期間,重點監測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較2021年國慶假期下降37.7%,相比2019—2021年國慶假期,降幅高達47.6%。

2022年國慶假期(10.1—10.7)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情況;圖源:中指數據CREIS

註:北京2021年國慶假期成交數據剔除恆大兩個集中網簽項目;總計中較2019-2021年國慶假期日均成交面積變化不含成都、南充。

換言之,幾百項樓市調控政策,並不能換來樓市的扭轉乾坤,只是起到了暫時性、局部性的提振效應。

「政策的效果只是在熨平樓市下滑的速度。」陽光分析,樓市成交量下滑背後,是人們的顧慮重重:

1. 顧慮國際局勢不穩。系統性的不確定性,讓人們內心顯得不安,對未來的理解和認知產生變化;

2. 顧慮自己將來的收入狀況和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

3. 顧慮買的房子究竟是資產還是不動產?房價跌回兩年前甚至五年前,人們對房子的財富增值效應感到懷疑。

即便是有買房需求的人,也維持觀望,不急著上車。而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開發商去化困難,拿地意願也隨之降低。

南京工業大學天誠不動產研究所所長吳翔華教授告訴小巴,並非所有開發商都出現資金短缺,但他們普遍拿地謹慎,大多擔憂後期銷售狀況,於是採取「等一等」的策略,希望等市場明朗了再拿地。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透露,他與一些房地產負責人交流後得知,開發商當前的首要目標是「先活下去」。

「並沒有房企要主動選擇躺平,也不能因融資減少、拿地量減、銷量下滑就推測房企就此躺平,更多房企尤其是民營房企,選擇謹慎拿地、降低負債、大力促銷等方式,在逆境中努力活下去。當然眼下的確活得非常辛苦。」張波說到。

而地方政府這端,或多或少考慮到了眼下土拍的難度,不少城市採取主動收縮的戰略,減少了土地出讓的宗數和面積。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三批次各地的供應面積,相較於2021年三批次下降了31%。2021年三批次13個城市累計供應365宗涉宅用地,規劃建面4181萬㎡;今年同期則為244宗,規劃建面2898萬㎡。

註:數據中的13個城市分別為:北京、青島、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合肥、廣州、深圳、福州、廈門、武漢。

在張波看來,「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不變,註定了本輪調整不會通過拉升房價的方式,來帶動炒房需求提升並加速市場回暖。這意味著土地財政問題的解決無法一蹴而就,需要較長周期,也註定了地方強烈的救市決心。

但問題是,目前幾百項政策的拉動作用有限,樓市亟待一個突破口。


增加共有產權房,或許是個好建議


這個突破口在哪裡?

老百姓買不起房,開發商賣不掉房,地方政府賣不出地,三方相互瞪眼,干著急。

吳翔華提出了一個三贏的好建議——加大共有產權房的供給。所謂共有產權房,指的是買房者以市場價的60%—70%購入房子,剩餘房款由政府旗下機構代持,購房者可以正常居住和入戶,並與政府共享產權。

共有產權房主要面向城市夾心層人群——商品房買不起,保障房輪不上,考慮到結婚生子,保障性租賃住房對他們又不夠有吸引力。

目前部分地區已開始試行共有產權房,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以南京為例,許多樓盤賣不動,該市首個共有產權住房試點項目觀泓雅苑就賣得很好,特點就是:1. 面積小,以75㎡、82㎡、89㎡的小戶型為主;2. 價格低,周邊樓盤均價在4萬—5萬/平米,該樓盤價格僅3.2萬/平米。

吳翔華分析,地方政府出讓含有共有產權房比例的地塊,開發商願意拿地,因為不用擔心銷售問題;也會有更多老百姓買得起市場價60%—70%的房子;地方政府也可以賣出更多地塊,如此打破僵局,三方得利。

「唯一有損失的是,前期地方政府在土地價格上讓利於開發商,但也僅僅是讓利了一部分利息而已。」他說到。

如何理解?

政策可以設定,五年內,共有產權住房的購買者可以補齊剩餘產權款,比如當初的市場價為100萬元,七折即70萬購入,五年內補齊剩餘的30萬,即可轉為商品房。

吳翔華解釋,假設一宗地配有50%的商品房+50%的共有產權房,5年內大部分人補齊了剩餘產權款,那麼地方政府損失的只是50%出讓金中30%—40%的土地產權款的利息而已。

從國家層面,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就是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



共有產權房的試點已在部分城市陸續展開,嘗試的腳步可以走得更快一點,更靈活一些。

而眼下房地產市場低迷期,地方政府回購商品房時,也可以將回購的商品房轉為共有產權房來面向市場銷售,或許能為冰冷的樓市注入一份溫度和信心。


參考資料

1.《地方財政的困難與自救:力挽狂瀾還是權宜之計?》粵開志恆宏觀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沈徐瑋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VC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