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高校發展——洋務運動早期(二)

孤心劍雨 發佈 2022-10-22T09:33:34.289187+00:00

新疆俄文館由劉襄勤1887年上奏初設,是繼伊犁俄羅斯學開設的專門俄語教育機構,仿照同文館招生,由翻譯桂榮兼充教習,另設一漢教習。

四、其他外國語學校

1、新疆俄文學館

新疆俄文館由劉襄勤1887年上奏初設,是繼伊犁俄羅斯學開設的專門俄語教育機構,仿照同文館招生,由翻譯桂榮兼充教習,另設一漢教習。1892年新疆俄文學館獲准。1905年至1908年間,該館一度被併入高等學堂中。後經甘肅、寧夏都統志銳奏請清廷批准,由新疆巡撫聯魁與鎮迪(化)道兼按察使榮霈於1908年復設為官立中俄專門學堂。

2、台灣西學館

1888年劉銘傳上奏聘延教習,就地育才。初擬官紳捐集微資,造就一二良才,以資任用。但學生較多,只得開設學堂,先後錄二十餘人,英國人布茂林為教習,並派漢教習二人,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後以圖算、測量、製造之學冀各學生砥礪研磨,日臻有用,而台地現辦機器製造、煤礦、鐵路,將來亦不患任使無才。

3、 琿春俄文書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與俄接壤處交涉事繁,為解決俄語翻譯人才缺乏問題,吉林將軍希元於1887年申請設立琿春俄文學堂,奏調內閣中書慶全擔任俄文翻譯教習官。1888年更名為俄文翻譯書院並正式開學,校內一切規模經費均依照京都同文館。書院培養的學生掌握字母、詞彙與俄文文法,能熟練翻譯公文、信札、照會等。書院所立章程對其後成立的黑龍江俄文學堂亦有借鑑意義。

4、湖北自強學堂

1893年11月29日張之洞奏請創辦,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行創辦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強化外語人才培養,設有譯書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並開創自然科學專門教育,1902年改名方言學堂(方言即外文),後期增開課程達16門之多,計有人倫道德、經學、中國文學、外語、地理、歷史、算術、博物、物理化學、教育、理財、公法、交涉、繪圖、體操、兵操。1904年1月張之洞等人上奏,成為與高等學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學堂」,1911年因經費緊張停辦。

1913年民國政府委派教育部視學,湖北都督黎元洪決定在東廠口原方言學堂舊址,延用原方言學堂師資及圖書設備,籌辦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6月,武昌高師評議會及主任會議決定: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更名。1924年9月,按照教育部的命令,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又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冬,武漢國民政府將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併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

五、綜合性學堂(偏理工)

上海格致書院

倡始者是當時的英國駐滬領事麥華陀,促成者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由「中國化學之父」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等人在1874年創辦,於1876年6月22日開院,「格致」一詞來自《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的治學之道,當時,清末社會對自然學科統稱「格致學」,合為書院冠名,其主要意圖是:關注新學,探究事理,獲取真知,強我中華。書院的英文名稱「The Shanghai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and」則更加開宗明義,把辦學的主旨落在「理工」上。其主旨是:使「中國便於考究西國格致之學、工藝之法、製造之理」。而學生在書院中掌握了「格致機器、象緯輿圖、製造建築、電氣化學」等科學技術,便能夠「有益十時、有用於世」,達到「為國家預儲人才,以備將來驅策」的目的。

書院地址在公共租界,比較特殊的是書院非租界公立學校、非教會學校、非清政府官辦學校(由官方資金),1914年10月,歸公共租界工部局,改名「華章公學」,後幾經改名,於1949年6月,學校改名為「上海市格致中學」沿用至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