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有故事:口頭禪變為村名 打油詩記錄繁盛

聊城晚報 發佈 2022-10-22T10:54:48.450157+00:00

本報記者 孫克鋒「古時大清河,往來客船多,停泊人上岸,連連點魚鍋。黃河奪清河,改道不分說,楊村入河底,舉家遷順德。舊日碼頭多,順德生意火,燈籠高高掛,來者都是客。船家連聲約,周家門前坐,邊飲邊看戲,半醉不知夜。

本報記者 孫克鋒

「古時大清河,往來客船多,停泊人上岸,連連點魚鍋。黃河奪清河,改道不分說,楊村入河底,舉家遷順德。舊日碼頭多,順德生意火,燈籠高高掛,來者都是客。船家連聲約,周家門前坐,邊飲邊看戲,半醉不知夜。」這是描寫東阿縣牛角店鎮周門前村的一首打油詩,記錄了這個村子的悠久歷史和繁盛的景象。

10月13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齊慶偉說,周門前村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周家大門前的一塊地方,作為村名流傳至今。

周家門前有一條河流,春秋戰國至宋朝之前,名為濟水,濟南就是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宋朝後濟水改稱大清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後在河南和山東境內分成三股,後三股河匯合流入大清河,從山東利津牡蠣口入海。

黃河奪大清河後,水量大增。無奈之下,泰安府平陰縣楊莊的劉得第等兄弟四人攜家小從楊莊遷到黃河北岸的順德鄉居住。時隔不久,又有周姓人家也從楊莊遷來。楊莊則慢慢被河水吞沒,沉入了河底。從那時開始,黃河河道成了連接河南與山東的重要水運通道,往來船隻不斷增多,水上運輸的興盛,使沿岸設立了不少碼頭。

陸路水路在順德鄉交會,使得順德鄉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不少人在臨河的地方建起酒館與客棧,為過往的客人提供服務,還有人造了木帆船,為南來北往的人們擺渡,算是一種生存的營生。

當時店鋪的門台和黃河岸邊的碼頭相連接。船隻停泊,人來人往,一派熱鬧景象。每到傍晚,店鋪門前都會掛起一串紅紅的燈籠,運糧運鹽的船隻紛紛靠岸,船家在碼頭拴好了船隻,拾級而上,入店住宿。當時的店鋪里都有大廳,供地方藝人表演打落子、河南墜子和地方小戲二夾弦等節目。

劉家兄弟也做起了經營客店的生意。此段黃河呈西南東北走向,順德鄉的房屋沿著河的彎道而建,劉家的幾家客店恰在上游,一時間生意非常紅火。

從楊莊遷來的周家也是大戶人家,在村子北頭建了一處規模不小的客店,大門朝南,門前有很大的一塊空地,空地邊上有一個坐北朝南的戲台子,周圍還有許多商鋪以及專門從事修理船隻的門店。周家客店設大廳和雅間,也有小型的戲台子,整個建築都是大青磚壘砌,磚木結構,內部裝修也非常講究,是當地一景。

周家人懂得經商之道,為客人提供的服務也很周全。因為周家客店處於村子的最北頭,經常有較大的船隻和成群的船隊集體下榻。時間長了,船家常常相約在周家的大門前見面。慢慢地,「周家門前」就演變成了村莊的名字,代替了順德鄉。

周家客店的魚鍋很有名,船家上岸來,往往會點一鍋麻辣魚,再切一盤醬牛肉,溫一壺老燒酒,三兩個人坐在酒桌上,天南海北地拉著呱,一直到後半夜才回到客房休息。第二天一大早,船家擦著半醉的眼睛起床,用過早飯,招呼著乘船的人們上船,起錨繼續前行。

後來,黃河裡跑起輪船,河堤上跑起汽車,周家門前的碼頭就漸漸衰落下來,村民也從黃河邊搬遷到了黃河大堤的外面,緊鄰河堤建村,村名簡化為「周門前」並流傳至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