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糾纏的研究簡單解釋

冬哥譜科 發佈 2022-10-24T04:10:46.375254+00:00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三位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帕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表彰他們對糾纏光子的實驗、貝爾不等式的突破以及量子信息學的創新。糾纏可能是最神秘的物理現象之一。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三位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帕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表彰他們對糾纏光子的實驗、貝爾不等式的突破以及量子信息學的創新。

糾纏可能是最神秘的物理現象之一。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有兩個共同起源的粒子,我們可以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並據此預測另一個粒子的狀態。糾纏粒子的謎團在20世紀30年代讓物理學家們大惑不解。愛因斯坦甚至把這種現象稱為「遠距離的可怕行為」。

有什麼可怕的?

根據相對論,沒有粒子能比光速快。也就是說,比這個極限更快的信息傳輸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量子世界中,這一原則似乎沒有得到遵守:一個相關的粒子會立即對另一個粒子的性質變化做出反應,而不會傳遞信息。這個原則被稱為非本地原則。

一些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試圖找到某種未知的物理定律來解釋這種瞬時變化。否則,量子世界將遵循與宏觀世界完全不同的法則。長期以來,這場爭論純粹是理論性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提出了一種實驗性的驗證方法。

在外力作用下,原子必須在嚴格相反的方向上同時發射兩個粒子(例如光子)。然後,我們需要捕捉這些粒子,並確定每個粒子的自旋方向,然後重複一千次,以獲得足夠的統計數據來證實或否認隱藏參數的存在。

探測器讀數之間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如果一個檢測到自旋向上,另一個檢測到自旋向下,反之亦然。貝爾發現,在量子世界中,相關水平比在未知隱藏參數運行的世界中要高。約翰·克勞瑟是最早證明量子力學正確性的人之一,他獲得了更高水平的相關性。愛因斯坦的解釋被推翻了。

克勞澤的研究成果後來由他的法國同事阿蘭·阿斯佩鞏固和發展。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演示了如何利用量子糾纏將一個粒子的狀態瞬間傳遞給另一個粒子(實際上,將其轉化為「孿生粒子」)。這種效應-被稱為量子傳送-今天被積極用於開發新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密碼學(加密)。

經典計算機在計算中使用二進位值為「0」或「1」的位。量子比特可以同時具有「0」和「1」的值。在實踐中,這意味著這樣的處理器可以傳輸和處理大量的信息。距離製造一台完整的量子計算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量子比特的實驗仍在繼續。

作者:安東·索爾達托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