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時期綏寧縣的行政區劃

遇見魏源圖書館 發佈 2022-10-24T04:11:33.248522+00:00

綏寧縣,隸屬於湖南省寶慶邵陽市管轄,三湘林業第一縣,是鑲嵌在湘西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通過對比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四個封建王朝我們綏寧縣的區域變化,可以清晰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瑤寨同胞的血淚抗爭史,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這三個縣在歷史上其實是融為一體的。

綏寧縣,隸屬於湖南省寶慶邵陽市管轄,三湘林業第一縣,是鑲嵌在湘西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綏寧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魅力。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來認識綏寧,要認識綏寧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宋元明清時期綏寧的行政區劃,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不同歷史時期綏寧縣地域的變化。通過對比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四個封建王朝我們綏寧縣的區域變化,可以清晰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瑤寨同胞的血淚抗爭史,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這三個縣在歷史上其實是融為一體的。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綏寧縣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四個封建王朝的區域變化,歡迎大家補充和雅正。


宋朝,綏寧縣有溪峒12處,其中7處分布在現在的綏寧縣,地名和分布沒有資料記載。元豐四年(1081年),綏寧縣下轄上里(相當於現在綏寧縣的西南部和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砦波、風香平 3個堡。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綏寧縣下轄綏寧(在市一帶)、黃石(長鋪一帶)、關峽、武陽(李熙橋一帶)、岳溪(又叫盆溪,現在黃土礦一帶)、赤水(現在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蔣家坊、清溪一帶)、石杳(現在通道侗族自治縣臨口一帶)、永和(現在城步苗族自治縣永豐一帶)共8砦。由此可知歷史上綏寧縣、通道縣以及城步之間的界限是不斷變化的。

關於綏寧縣歷史沿革、發展變遷、民俗文化、名人志等方面的內容,建議大家找筆者分享一下《綏寧縣誌》,這版電子版的《綏寧縣誌》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由綏寧縣官方統一編制的第一版《綏寧縣誌》,裡面收集和整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素材。《綏寧縣誌》是研究綏寧和了解綏寧人的百科全書,很值得仔細閱讀。

到了元朝的時候,綏寧縣施行「鄉、圖、峒、團」的制度,綏寧縣下轄2鄉14圖15峒48團。2個鄉分布是:永寧鄉(現在綏寧縣北部)、安化鄉(現在關峽苗族鄉以及城步苗族自治縣的金紫、花橋、西岩、永豐、資源一帶)。圖、峒、團的名稱和分布沒有文字記錄,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弄清楚,甚為遺憾。

明朝的時候,綏寧縣施行「鄉、里、都、圖、峒、團」的制度。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2鄉不變,元朝時候設置的14圖合併為2圖,分布是:石井圖(現在城步的茅坪、蔣家坊、清溪、大古一帶),下柳圖(現在關峽一帶)。原來15峒合併為9峒:大水峒(現在城步羊石、柳寨、丹口一帶),六甲峒(現在黃桑坪和城步岩寨、長安營一帶),上里峒(現在樂安鋪以及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北部),下里峒(現在通道縣內),東山峒(東山、鵝公嶺、朝儀一帶),黃石峒(長鋪一帶),蒔竹峒(在市一帶),羅岩峒(現在的通道縣內),楓香峒(現在楓香、雙河一帶)。「團」的變化沒有資料記載。弘治十七年(1504年)綏寧縣16里改為35里,後來又縮編為32里,最後縮編為11里8圖2團4峒。

清朝初年,綏寧縣的行政區域基本保持明代的建治。乾隆年間(1736年到1795年)改行「鄉、甲、團、都、里」的制度。在縣治設1坊,在農村設2鄉(太平鄉,下轄太平里。岳溪鄉,下轄岳一里、岳二里);1甲(武陽甲,下轄武陽里);1團(夏柳團,下轄夏一里、夏二里);9都(楓香都、東山都、上下都、芷田都、武陽都、三都、扶叢都、扶興都、青坡都)。全縣共設770個村。乾隆六年綏寧進行改土歸流,羅岩、石驛、芙蓉、扶城4峒全部改「里」,變在黃桑坪加設外羅岩里。外羅岩里下轄15個苗寨和23個瑤寨,道光年間(1821年到1850年)增為16個苗寨和25個瑤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