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和吳起大頂流主持魏國變法!該叫李悝變法還是吳起變法?

看到真相 發佈 2022-10-24T05:57:25.756201+00:00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進入戰國時期,原有的周禮秩序徹底崩潰,兼併戰爭烽煙四起。這種局勢下,變法圖強成為各國首選,而在七國之中,魏國成為最先開始變法的國家,這又是為什麼?

戰國七雄,首雄魏國。

這個魏國不是大名鼎鼎的曹魏,而是三家分晉的強魏。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進入戰國時期,原有的周禮秩序徹底崩潰,兼併戰爭烽煙四起。

這種局勢下,變法圖強成為各國首選,而在七國之中,魏國成為最先開始變法的國家,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要的是,當時的魏國,人才濟濟!

戰國時期的魏國,可謂是人才大國。我們熟悉的李悝、西門豹、商鞅(衛國)、張儀、公孫衍、吳起(衛國)等人,都可以說是魏國人(衛國是魏國的附庸國)。

特別是在戰國早期,李悝和吳起絕對是時代頂流。

李悝是法家先驅,他主張用儒家來規範現有的社會秩序、用法家來獎勵有功之人。並以此為綱頒布了三條變法大綱。其一、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其二、經濟上實行盡地力、平糴法,促進農業發展;其三、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穩固封建法權。之後聞名千年的商君變法,商鞅就是懷揣《法經》入秦變法的。

吳起就更有名了,他可以說是古代中國軍事改革第一人,憑一己之力,對好幾個國家的軍事組織進行改革,且都實現了稱霸一時的目標——先是魯國,受命指揮魯軍大敗齊國;之後前往魏國,得到魏文侯重用。改革兵制,創建魏武卒,「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 ;之後轉投楚國,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短時間內成功增強了楚國國力,使楚國出現「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強盛局面。

有這兩個時代頂流在,還有魏文侯的全力支持,魏國的變法也就順其自然了。

其次是魏國地緣所迫,四戰之地不變則亡

翻開當時的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魏國的地緣政治有多差。

三家分晉後的魏國,位於晉之東南,國土主要分布在平坦無險的河南大平原,另外還有兩塊飛地在上黨以西的晉西南。基本處於無險可守的區域,加上東臨傳統強國齊國,南接南方大國楚國,西部的飛地還與強秦接壤,可謂四面受敵卻退無倚靠且無險可守的境地。

如此惡劣的地緣環境,魏國想要生存下來,唯有變強。這也是魏國從國君到群臣的共識,

特別是魏國國君魏文侯,是一個十分愛惜有才之士的人,他禮賢下士,對於人才不管其出身,都委以重任,同時在當時的魏國貴族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對魏國的困境深有感觸,他們不僅贊同魏文侯實行變法改革,並且還積極地提出建議,促進魏國的變法,這也是魏國變法能夠在七國之中率先有效的實行下去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繼承晉國霸業威名,內部比較穩定

魏國實際上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的核心資產,包括晉國最富庶的地域和最優秀穩定的朝堂。

因此魏國在統治過程中,直接的繼承了晉朝大部分的統治內容,這不僅在短時間內威懾了外部力量對魏國的威脅,也震懾了內部各種反對勢力。

因此,戰國初期的魏國擁有其他六國無法比擬的優勢——國內外的政治局面比較穩定。比較之下,其它六國則都面臨著各種內亂,比如趙國內部因為統治者的選擇問題發生了統治集團的分裂,齊國則因為田氏政權未得到承認,政局動盪,無暇顧及變法,秦國也經常因為王位的繼承問題發生爭鬥。楚國雖然是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由於其內部的統治較為腐敗,社會矛盾尖銳,同時外部也有不斷的戰爭,內憂外患的雙重影響下,楚國也沒有多餘的精力進行變法革新。

所以在當時,只有魏國最先具備了變法革新的政治環境,因此魏國能夠最先進行變法。

至於魏國變法,到底李悝更重要還是吳起更關鍵,實際上從吳起作為李悝副手的地位來看,就能得知是在歷史上更不聞名的李悝更重要了,畢竟李悝所主持的是行政、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在那個世卿世祿的時代,下級能夠通過功績而得到地位的顯著提升實屬不易,從公這個意義上講李悝是功在千秋而不只在魏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