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業餘攝影愛好者的一點忠告

詹國樞 發佈 2022-10-25T09:15:41.995013+00:00

老詹小注:今天這篇文章,對於業餘攝影愛好者,特別有用。文章詳細告訴你,藝術攝影、新聞攝影、紀實攝影、宣傳攝影,到底是怎麼回事!


老詹小註:

今天這篇文章,對於業餘攝影愛好者,特別有用。

文章詳細告訴你,藝術攝影、新聞攝影、紀實攝影、宣傳攝影,

到底是怎麼回事!

您可別隨便弄張照片,拍的是實景,就拿去參展,

認為這就是紀實攝影。

那是不可能的!

拿去參展,頭一輪就得刷下來!

鄧維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

雖然退下來了,權威還是擺在那裡的。

好好聽聽吧,千千萬萬業餘攝影愛好者們!



玩,不累就好

鄧維 鄧維視點

幹了幾十年攝影,認識了天南地北許許多多愛好攝影的朋友,其中有不少是與我年齡相仿的老年朋友。他們退休前與攝影並無交集,退休後身體無大恙且腿腳麻利,上班時忙,現在一下子清閒了,恨不能把以前沒去過、沒玩過的地方都跑個遍。單單去了還不夠,還得用照相機記錄下來,這不僅僅是證明「我來過」,還可滋潤滋潤自己的藝術修養,一舉兩得。

近十幾年,我上述朋友越來越多,找我回答問題的又多是喜歡紀實攝影的,並且所提問題越來越集中,就是「旅遊攝影」時他們並沒有「添油加醋」拍攝的照片是不是人文紀實攝影圖片?

這問題我一直不願意回復,因為依中國攝影近30年來的實際狀況(請注意,我說的是實際狀況),無論藝術攝影、新聞攝影、紀實攝影、宣傳攝影甚至包括「觀念攝影」等等都在一個鍋里攪馬勺,一鍋燴,使原本分門別類、有嚴格界定的攝影類別全攪合在一起,全和諧了,不分彼此。當然,數以千萬計的攝影愛好者分不清這些情況,以為自己到了一個地方看到的、拍到的就是人文史實畫面。經常有人將「人文紀實照片」發給我,讓我提意見。

我能說啥呢,想認真詳細說明這個問題恐怕在篇幅有限的微信中做不到,況且想認真詳細說明這個問題甚至吃力不討好。我也是退休老頭,身體江河日下,對影友們的提問只能避重就輕,說個大致輪廓吧。

舉個知名度甚高、您肯定去過的地方為例吧:江南某地,山巒青蔥,綠水環繞,古村民宅依山勢高低參差、白牆灰瓦錯落有致,更吸引人的是層層疊疊、家家戶戶平台上用大笸籮一年四季晾曬著五光十色的紅辣椒呀、黃粟谷呀、白蘿蔔乾呀……您去了,親眼得見,噼里啪啦拍了照片,人文紀實圖片吧?沒錯,現場記錄。但是,如果您篤信材料的介紹,就認定這是當地實打實的從歷史到今天村民們實際的生活場景,您就被忽悠了。我只舉一點:實際過日子的農民,誰會把一年四季把不同季節生長的農作物一年四季不顧風霜雨雪常年晾曬在外頭?那不是糟蹋東西嗎?說白了,這是當地「特色旅遊」的板塊,那些場景是「攝影背景板」,是將以前不同季節的農作物如今常年人為設置,就是供您拍照片,農戶坐收收益更高的旅遊分紅。對於您來說看上去是紀實,但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紀實攝影來說,完全是兩回事,因為紀實攝影絕對不允許人為地製造場景,製造乾坤大挪移。

您若用上述似是而非的「人文紀實圖片」參加嚴肅的紀實攝影賽事,十之八九連第一輪都過不去。混淆了的東西經不住檢驗,所以許多攝影賽事連連出事就不足為怪了。

紀實攝影沒有錯,旅遊攝影也沒有錯,錯在哪?我人微言輕不知道,愛誰誰吧。

我能回答的是,攝影愛好者,尤其是上了歲數的攝影愛好者,旅遊的前提是開闊眼界,強身健體,增長見識;喜歡攝影的前提是記錄所喜所愛,描述自己的感受。那麼,去哪玩、拍什麼照片都依自己的身體情況自己的喜好而定,身心愉悅就行,不累就行。

近二三十年,旅遊攝影大熱,且老年攝影愛好者人數所占比重特別高,我所說的「不累就行」供您參考——


(上圖) 2002年 ,當時還交通還很不便的黔中南某地舉辦大型攝影節,摩肩接踵,人擠人人挨人。我當時還不到50歲,硬是擠不進去,就站在外圍翹望。沒多久,三個年輕人急匆匆抬著一位臉色蒼白的老頭往外跑。老頭脖子上掛著照相機,背著雙肩包,穿著「耐克」旅遊鞋,十之八九是老年攝影愛好者。所以我提醒老年影友們,一定要量力而行,千萬別不管不顧地拍照片,身體第一,安全第一。 鄧維攝影


(上圖) 2019年9月下旬,山西平遙。傍晚時分的秋後古城已涼意陣陣,商街上走來一隊由中老年女士組成的表演隊,一律身著紅色輕紗長裙,手持廣告傘,腳蹬高跟鞋,邁著統一的模特步款款巡遊,讓攝影愛好者拍照片。這商街曲里拐彎至少有好幾里地長,她們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為城市旅遊經濟做貢獻無可厚非,讓攝影愛好者拍照片也是東道主的創意,但讓她們長時間這麼巡遊,夠累的。 鄧維攝影


(上圖) 2003年10月,黔中南某地鄉村。當地為發展鄉村特色旅遊,把旅遊節的節目辦在了這個群山環抱的村里,讓大家看「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與民族風情。我喜歡一個人自己溜達,轉到山腰間幾戶農家發現,他們正在從自己家的穀倉中將已經入庫存放的稻穀(未脫殼)挑到自家屋頂的晾台上再晾曬。我不解,問何故,被告之「通知我們等旅遊的人來照相」。當然,已經曬乾透了的稻穀再曬幾遍後脫殼也沒什麼。但,一律穿著新熨燙好的衣服(見圖,真正的干農活時誰先熨衣服?),為配合拍照片的旅遊者而重新晾曬已經入庫的稻穀,您能說這是「原汁原味」的實際生活場景?期盼有更多額外收入的村民無可厚非,發展鄉村特色旅遊無可厚非,問題只有對人文紀實攝影的界定。前面已經說了,這界定現在越來越混淆,大有說不清道不明之勢,我不想摻和。 鄧維攝影


(上圖) 2017年10月,四川巴中縣。我去參加一個攝影活動開幕式,完事後吃過午飯依舊自己一個人到處轉悠。天氣雖然半陰半晴,但屋外比屋內暖和。走街串巷,我發現有許多家庭婦女聚坐在屋外,一邊鉤織自家的毛活,一邊天南地北閒聊。我沒停腳步,路人一個,照相機掛在胸前邊走邊拍了這張,她們也根本不理會。為什麼拍這個鏡頭?要證實平和安逸,要證實鄰里和諧,就得用真實可信的畫面說明問題。 鄧維攝影

紀實攝影的宗旨是真實記錄、真情實感、真實可信,其價值也在於真實記錄、真情實感、真實可信。導演擺布的東西、無中生有的東西、移花接木的東西與真正意義上的紀實攝影無關。當然,您如果只是退了休的攝影愛好者,喜歡拍什麼就拍什麼,也不必顧及連攝影界都有意無意含糊不清的紀實攝影,您自己拍爽了就行。不過,再重申一下,如果作品參加嚴肅的攝影賽事,您可別愣說自己拍的旅遊照片都是紀實攝影圖片,還是投到藝術類(這一類照片允許對影像進行藝術化加工)比較妥當。

其實,老年攝影愛好者外出拍照片,我的意思就是身體第一,安全第一。玩嘛,不累就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