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守護無人小島10年,陪伴他的是日益增多的極危物種「神話之鳥」

北青網 發佈 2022-10-25T14:58:00.822112+00:00

在茫茫的東海中,有一個面積只有0.02平方公里的小島嶼——中鐵墩嶼受到世人關注,因為島上有一群被稱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它們曾經從世人的視野里消失了63年。

據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在茫茫的東海中,有一個面積只有0.02平方公里的小島嶼——中鐵墩嶼受到世人關注,因為島上有一群被稱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它們曾經從世人的視野里消失了63年。

小伙丁鵬是這群「神話之鳥」的守護者之一。從2013年開始,他每年都要在中鐵墩嶼呆上100多天,十年來,他和志願者一起為鳥兒們的繁殖保駕護航,在他們的守護下,島上的中華鳳頭燕鷗從第一年的19隻,增長到現在的百餘只。近日,丁鵬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採訪。

「神話之鳥」消失63年

發現後啟動招引和恢復監測項目

丁鵬是甘肅蘭州人,今年33歲,2012年畢業於寧波大學,學的專業是航海技術。畢業後,他成為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工作人員,主動報名參加中華鳳頭燕鷗招引和恢復監測項目,每年上荒島100多天,一干就是10年。

丁鵬被稱為中華鳳頭燕鷗的守護者,獲得2021年度最美寧波人稱號,是「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提名人物。這些年的經歷,讓丁鵬已經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接受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中華鳳頭燕鷗,很多關於中華鳳頭燕鷗的資料他都爛熟於心。

丁鵬在島上守護中華鳳頭燕鷗

丁鵬告訴記者,中華鳳頭燕鷗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於中型水鳥,體長約三四十厘米,冠黑、羽灰、體白。這種鳥在1861年第一次被學者發現,此後在世界各地少量出現過蹤跡。最後一次被記錄是在1937年,在我國青島附近的島嶼曾經採集到21隻標本,之後長達63年就再無記錄了,大家以為此物種已經滅絕。

時間到了2000年,有一位鳥類攝影師在馬祖列島的一群大鳳頭燕鷗中發現了幾隻從未見過的黑嘴燕鷗。經過多番求證,最終確認那正是中華鳳頭燕鷗。由於其數量稀少、行蹤神秘,中華鳳頭燕鷗被世人冠以「神話之鳥」的稱呼。

中華鳳頭燕鷗

在這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尋找、觀察和保護中華鳳頭燕鷗的工作中。2004年和2007年,鳥類專家在浙江韭山列島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的身影,但因受颱風和撿蛋等因素的影響,燕鷗繁殖失敗,此後就沒在韭山列島出現過。當時,據相關資料統計,全球的中華鳳頭燕鷗總量不足3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2013年3月,丁鵬陪同國內外30多位專家登上位於寧波象山的中鐵墩嶼,為人工引導干預中華鳳頭燕鷗選擇目標繁殖區域,希望恢復其種群數量。丁鵬是參與此項目時間最長的監測人員,他堅守海島10年,組織志願者開展物種監測和保護取得顯著成績,使得中鐵墩嶼成為中華鳳頭燕鷗全球最大的繁殖基地。

等待中發生奇蹟

第一年就招引成功

一開始,中鐵墩嶼上沒有中華鳳頭燕鷗,丁鵬的任務就是招引這些「神話之鳥」落戶此處。「太神奇了,第一年就招引成功了。」說起第一年上島監測的經歷,丁鵬很激動,「即使在國外招引種群數量比較多的鳥,往往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成功。」

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5—8月,它們喜歡在沒有樹的小島上直接下蛋,所以專家組將比較平坦的中鐵墩嶼作為招引地。島上經過修整,砍去了比較高的灌木叢,同時放置了400隻與中華鳳頭燕鷗同樣大小的假鳥,並配置鳥聲回放系統,模擬求偶的聲音。

2013年5月,丁鵬和一名來自美國的志願者開始了長期駐島。因為擔心人為干擾,他們將觀測點設在中鐵墩嶼對面的積穀山島上。遺憾的是,一直等到7月,都沒有見到中華鳳頭燕鷗的影子。「專家組的意見是繁殖期已過,建議撤出設備,來年再做打算,而美國的志願者也回國了。」丁鵬告訴記者,轉機出現在第二天,「去收東西時,我突然看到50多隻大鳳頭燕鷗,因為中華鳳頭燕鷗與大鳳頭燕鷗是混群的,這讓我看到了希望。」

中華鳳頭燕鷗被稱為「神話之鳥」

有了希望,丁鵬向專家組建議將設備多放置幾天,得到了許可。過了兩天,丁鵬決定乘船再去看一看,「當船駛入海島的一角時,突然就看到了兩三千隻大鳳頭燕鷗在天空盤旋,其中還混雜了中華鳳頭燕鷗。」丁鵬被這一景象徹底震撼住了,「兩個多月的堅守值了。」

興奮的丁鵬第一時間將好消息告知了專家組,項目組成員都覺得難以置信,「有些本來已經到杭州,準備回美國的國際鳥盟專家都退了機票趕過來了。」丁鵬告訴記者,那一天小島上很熱鬧,「是我在島上10年裡見到人最多的一次,足足有二三十人。」

「第一天發現8隻,但那年最多的時候監測到19隻中華鳳頭燕鷗,它們繁殖出2隻中華鳳頭燕鷗。」丁鵬介紹,後據專家推測,這些燕鷗可能是在其他地方繁殖失敗,但仍處在繁殖期,這才飛到了象山的韭山列島,再次交配繁殖。

當年,為了監測和記錄燕鷗寶寶的成長,丁鵬和另一位杭州志願者又回到積穀山島,一直堅守到10月。據他觀察,中華鳳頭燕鷗的孵化期在28天左右,而雛鳥一般出生35天後就會飛了。

首次招引成功後,中華鳳頭燕鷗就在中鐵墩嶼上安家了,它們「呼朋喚友」每年來此繁衍生息。從2014年起,觀測站被移到了中鐵墩嶼上,丁鵬每年一住就是數月,清晰地記錄了中華鳳頭燕鷗逐年變化的數量:

2014年,成鳥41隻,孵化雛鳥13隻;

2015年,成鳥52隻,孵化雛鳥16隻;

2017年,成鳥26隻,孵化雛鳥10隻……

2021年,成鳥84隻,孵化雛鳥22隻。

而今年,觀測到成鳥93隻,孵化雛鳥36巢,雙雙成為全球最高紀錄。

丁鵬自豪地說,自人工招引項目開展以來,中鐵墩嶼已成為中華鳳頭燕鷗最大的繁殖地,累計孵化雛鳥至少150餘只,占比全球各地繁殖總量的80%以上。

如今島上的中華鳳頭燕鷗多了起來

種群恢復的背後

是守護者日復一日的孤單

丁鵬的老家在甘肅蘭州,他小時候經常見到光禿禿的大山,也見過沙塵暴,所以很早就有了保護環境的概念。他堅守海島10年,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珍稀物種,組織志願者開展物種監測和保護取得顯著成績。不過,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恢復的背後,丁鵬的付出也是巨大的,用他的話說:「燃燒的可是我的青春啊!」

最初,在島上搭上一頂帳篷,就是丁鵬的住所和工作室,每天他要拿著相機和電腦,對燕鷗進行拍攝和記錄,還要保護它們不被人和其他動物傷害。2016年,島上發生過蛇偷吃鳥蛋的事件,導致中華鳳頭燕鷗當年未繁殖成功,後來他們邀請專業捕蛇人,當年抓了26條蛇。如果有人在島嶼附近釣魚,丁鵬還要勸離,曾有釣魚人得知是為了保護海鳥,嘲笑他們是「傻子」。

島上的生活基本靠自力更生,「剛開始用電靠一塊太陽能板,遇到南方的梅雨季節,儲備的電能僅能維持手機使用。另外,島上夏天特別熱,沒有空調,也沒法洗澡。」丁鵬說,遇上颱風供給不上,有時飲用水只能依靠撒過漂白粉的雨水,食物也以南瓜和土豆為主。

島上生活非常辛苦

他感慨,經常有「島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感覺,「有時看到手機里有人吃火鍋,吃燒烤也饞,就連雪碧可樂也喝不上。可以說即使有錢都沒地方花。」另外,他們還要與蜈蚣和蚊蟲為伴,丁鵬曾經被蜈蚣咬過,「那是鑽心的疼啊!」

守護「神話之鳥「10年

不後悔當年的選擇

相對於艱苦的生活條件,最大的挑戰來自孤獨感。「一般情況,我們只有兩人在島上,每天只能看著另外一副面孔,面面相覷。」丁鵬介紹,等待燕鷗前來的日子,最難熬的就是無所事事,他第一年在島上半年,走遍了小島的每一個角落,有時候看著海邊的小螃蟹都能看上半天。後來,他每次上島都會帶很多書。

丁鵬在島上工作之外最大的「休閒項目」就是看書

丁鵬每年都要上島100多天,他認為等待也是一種奉獻。他曾在一份自述中寫道:住在島上幾個月,日復一日的孤單像海浪一樣四面八方湧來的時候,那是一種如同被關了禁閉、流放海島、被人類遺忘的感覺。

因為感到自己做的事有意義,丁鵬憑藉著一腔熱情堅持到現在,雖然這麼多年比較辛苦,但欣慰的是,在我們這裡繁殖的燕鷗飛到了各地,受到觀鳥者和攝影師的追捧,因此不後悔當年的選擇。

中華鳳頭燕鷗招引和恢復監測項目取得成功,受到世人關注。丁鵬告訴記者,現在每年都會公開招募志願者上島,「大家都是搶著報名,而且很多都是高校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生。」

因為工作需要,丁鵬還自學了攝影,在他的鏡頭裡,記錄了很多「神話之鳥」難得一見的神秘瞬間。中華鳳頭燕鷗成群結隊地自由翱翔在湛藍的天穹,那樣的場景真美。很多人看後感慨:「這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紫牛新聞記者 陳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