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是熬過去了,但自身免疫疾病的風險卻上升了…《自然》新發現

世界科學 發佈 2022-10-25T15:02:50.744388+00:00

10月19日,科學家於《自然》雜誌發文稱,許多歐洲人攜帶了對抗鼠疫的基因突變,而他們的祖先正是藉助這些突變的保護,免受黑死病之難。

黑死病在1348年侵襲歐洲大陸,使得大量人口喪生。學者推測,這場災難是一次對人類的大規模自然選擇。

10月19日,科學家於《自然》雜誌發文稱,許多歐洲人攜帶了對抗鼠疫的基因突變,而他們的祖先正是藉助這些突變的保護,免受黑死病之難。

但這種保護是有代價的:遺傳了抗鼠疫突變的人患克羅恩病等免疫疾病的風險更高。

新論文的通信作者之一、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遺傳學家亨德里克·波納爾(Hendrik Poinar)表示:「不幸的是,這份保護也有副作用。」

鼠疫的病原體是鼠疫耶爾森菌,一種可通過跳蚤在動物間傳播的細菌。儘管鼠疫感染人類的歷史長達數千年,但它在中世紀對歐洲的殺傷程度,令很多科學家揣測:黑死病是不是改變了歐洲人口的基因構成?

這種揣測有其紮實的進化學依據:當大量生物個體死亡時,倖存者將得以留傳那些保護它們免於死亡的突變。

例如,工業革命期間,斑點蛾的斑點從淺色演變為深色。導致此種轉變的因素是煤煙。煤煙令樹木變黑,樹木又是飛蛾的休憩之地,故斑點蛾需要和樹木一起變黑,才能夠更好躲避鳥類,並留傳「深色」基因。

義大利藝術家拉斐爾和雕刻家馬爾坎托尼奧·雷蒙迪於1512或1513年創作了《瘟疫》(Il Morbetto

1990年代,一些科學家嘗試通過分析現代歐洲居民(活人)的DNA來尋找黑死病的遺傳印記。研究顯示,一個名為CCR5的基因突變存在於10%的歐洲人身上,而在其他族群間很罕見。

到1998年,學者指出,CCR5基因可能守護了黑死病期間的一部分倖存者。

但後來的研究又表明,無法排除CCR5突變「因抵禦另一歷史時期的另一種傳染病而留傳」的可能性。

倫敦35突變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人口遺傳學家、波納爾的合著者路易斯·巴雷羅(Luis Barreiro)表示:「這是很多人都在討論,卻又難以證明的問題。」

巴雷羅和波納爾等人沒有選擇研究活人,而將目光投向了中世紀歐洲居民的DNA。

他們從埋葬於倫敦墓地的古人遺骸間尋找遺傳物質並加以分析。在318具被成功提取DNA片段的遺骸中,有42具來自黑死病人。

通過比較黑死病災難前後的歐洲人DNA,研究團隊發現了顯著差異:數百個免疫相關的基因突變在鼠疫暴發後更加普遍。

但這種變化本身並不能證明「突變帶來了進化優勢」。

生物學家早就知道,某種基因頻率增加,未必就是由自然選擇導致的,也可能是一種隨機波動,剛好攜帶該基因的個體孕育了更多後代——這就是所謂「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一般情況下,某種群的個體數量越少,越容易發生遺傳漂變。

要想確定某個突變的普及是由於遺傳漂變還是自然選擇,往往並不容易。一種區分方法是看速度:在極端條件下,自然選擇推動突變傳播的速度遠快於遺傳漂變。

巴雷羅和同事分析發現,倫敦墓中人的一部分中性突變在黑死病以後變得更普遍,而免疫基因中的35種突變比中性突變傳播得快得多,快到只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其「成功」。

研究人員從瘟疫坑內的遺骸處提取DNA

ERAP2雙倍抗疫

除了倫敦探墓,巴雷羅和波納爾等人還去到丹麥開展考察。

他們從198名生活於公元850年至1800年間的丹麥人遺骸中提取DNA,並分析發現,黑死病過後,免疫基因突變在丹麥迅速傳播,其中4種突變在倫敦人群中亦有傳播,而且其速度之快,令研究團隊確信,它們必定在抵禦瘟疫的過程中提供了堅實的保護。

例如,研究團隊發現,若某人攜帶2個保護性ERAP2等位基因,他在黑死病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增加40%~50%。用巴雷羅博士的話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進化優勢。

根據論文觀點,擁有2份ERAP2基因拷貝的人,其免疫系統能產生更多功能性蛋白質,識別感染的能力強於普通人——只有1份ERAP2基因的大多數人類。

為更清楚地揭示原因,巴雷羅等人將鼠疫耶爾森菌與雙份ERAP2者的免疫細胞混合到一起,然後觀察到了他們預期的情況:雙倍加強版細胞的滅菌能力遠強於普通版本細胞。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幾個世紀前的骨頭碎片中提取DNA,以尋找能夠預防黑死病的基因

不過話分兩頭,雙ERAP2基因也增加了人體患克羅恩病的風險。克羅恩病是一種腸道炎症性疾病,源於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內的友好細菌,從而引起破壞性炎症。巴雷羅表示,ERAP2 可能過於盡職盡責,以至於不分敵我。

巴雷羅和同事們正繼續研究黑死病期間的生存優勢基因——不只為了解那段重要的歷史篇章,更為理解基因本身。這些遺傳信息經歷了如此強大的自然選擇,其意義也許不只在於對抗鼠疫,還有其他多種疾病。

資料來源:

How the 『Black Death』 Left Its Genetic Mark on Future Generations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