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協定」對蘇聯是致命的,只是史達林不知道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發佈 2022-10-25T19:37:33.412875+00:0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疑問:二戰時,蘇聯、美國、英國三家領導在開羅開會,為什麼把蔣介石帶上,難道他們就那麼在乎中國抗日戰場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疑問:二戰時,蘇聯、美國、英國三家領導在開羅開會,為什麼把蔣介石帶上,難道他們就那麼在乎中國抗日戰場嗎?

實際上,讓蔣介石參加會議,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堅持。史達林對一點非常不以為然;邱吉爾更不願意,還是答應了「幫助在緬甸打日軍」的條件之後,才同意的。

羅斯福之所以每次都要把蔣介石叫上,一方面,他考慮到太平洋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更加長遠的戰略算計:給蘇聯設個不太明顯的「陷阱」。

而歷史事實證明,蘇聯最終解體,與羅斯福當初的算計有非常大的關係。

一、二戰巨頭們開的幾次重要會議

二戰爆發後,英國被希特勒壓制在島上惶惶不可終日,一點反擊能力都沒有。英國首相邱吉爾多次找美國,希望美國參戰。

但是美國國內但對參戰的聲音非常大,總統羅斯福也以此為理由,搪塞邱吉爾。

被逼得沒有辦法的邱吉爾不得不放大招,於1941年8月乘坐「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到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與同樣乘坐軍艦到來的羅斯福會面。

這次會見具有非常大的歷史意義:邱吉爾與羅斯福簽署了《邱吉爾羅斯福聯合宣言》,即《大西洋憲章》。

在《大西洋憲章》裡,英國承認美國在大西洋的特殊領導地位,也就是英國作為世界霸主,正式同樣:大西洋國家的事,今後由美國說了算。

得到這個權力後,美國政壇對於參戰的意見改變很多。但美國民間反戰的聲音還特別大,所以,羅斯福一下子也沒辦法下決心。

1942年12月8日,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炸得個稀巴爛。這一下,美國反對參戰的聲音沒有了,所有人都叫嚷著參戰。美國政府也就借坡下驢,宣布參戰。

所以,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懷疑:美國早就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他們故意讓日本得手,好有理由參戰。之所以「陰謀論」這麼流行,主要因為美國當時的態度非常曖昧。

蘇聯在自己的國土上和德軍吃力地廝殺;英國在島上一籌莫展;法國早早就投降了,只有戴高樂領著一幫人在北非有一搭沒一搭地抗擊德軍。

所以,美國參戰後,立刻成為盟國當仁不讓的領導。為了協調盟軍的行動,美國參戰後,幾個主要國家在1943年密集地開了二次會議,在1945年勝利來到時又開了二個重要的會議。

1943年二個重要會議是:1943年11月22~26日在埃及開羅舉行的「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德黑蘭會議」。

1945年二個重要會議是: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的秘密首腦會議;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的首腦外長2+2會議。

波茨坦會議實際上已經物是人非,因為美國的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逝世,參會的是杜魯門;

邱吉爾在會議開到一半時接到通知:他在選舉中落選了,不再是英國首相,當選的新首相艾德禮帶著他任命的外長貝文匆匆忙忙趕到波茨坦,參加了最後幾天會議;

只有史達林一直沒有變化,參加了所有盟軍的重要會議。

二、四次重要會議,主要是美、英、蘇三國劃分利益

蔣介石參加的是1943年11月22~26日召開的「開羅會議」,這次會議只有蔣介石、羅斯福和邱吉爾參加,史達林沒有去,會後簽署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

實際上,邱吉爾對這個會意興闌珊,他一點也不在乎中國在戰後得到什麼;史達林這時候正在和德國打仗,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對《開羅宣言》沒有什麼意見。

「開羅會議」結束後,羅斯福和邱吉爾飛到德黑蘭,和史達林在那裡開會,蔣介石沒有參加。這個會議是美英蘇三國討論開闢第二戰場以及戰後歐洲問題。

正是在這個會議上,羅斯福要求蘇聯在遠東展開「對日作戰」,減輕美國在南太平洋的壓力;而史達林則提出:蘇聯可以在歐洲戰場結束後半年左右,開展對日作戰。

但史達林的條件是:大連成為「自由港」,蘇軍在戰後可以進入不凍港大連。史達林還提出蘇聯在戰後要控制東歐更多地方。

關於大連的要求明顯是損害中國利益的,羅斯福和邱吉爾都不置可否;對於蘇聯對歐洲的要求,羅斯福和邱吉爾都嚴詞拒絕了。

實際上,羅斯福這時候已經在心裡答應了蘇聯關於東北的要求,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1945年,二戰勝利在望,戰後世界新秩序各國利益分配問題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來到克里米亞半島,召開了雅爾達會議。

在這個會議上,重病在身的羅斯福和志得意滿的史達林達成協議:蘇聯儘快向日本宣戰;美國認可蘇聯得到庫頁島、千島群島,也同意蘇聯控制大連、旅順,以及對東北鐵路的優先權。

羅斯福開完「雅爾達會議」後,回到美國兩個月就死了,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還是美、英、蘇三國首腦,但結束時是杜魯門、邱吉爾和史達林。

三、一個國家的「貪婪」是可以被敵人利用的

在雅爾達,蘇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對日作戰也變得不積極,尤其是羅斯福去世後,史達林更加不在意了。主要原因有兩個:

1、蘇聯最緊要的是抓緊在東歐擴大影響,儘可能多地占領、儘量把美、英力量擠出德國;

2、蘇聯和日本在1941年簽署了一個有效期五年的「蘇日中立條約」,條約到1946年才到期,蘇聯不想落人口實。

但是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收到國內消息:原子彈實驗成功。杜魯門是在憋不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史達林。

史達林立刻意識到:如果美國使用這個武器,日本馬上就會投降。所以,在開會期間,史達林就電話命令在莫斯科的羅科索夫斯基,由他負責,馬上開始對日本的進攻。

史達林的目的是:趕快儘可能多地把「雅爾達協定」給蘇聯的利益拿到手。隨後就有蘇聯紅軍進入東北打關東軍,向南直接打到旅順。為了達成目的,蘇聯甚至拒絕了關東軍的投降,不分晝夜地開著坦克狂奔。

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史達林冷眼旁觀,他並不在意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他最在意蘇聯能不能控制東北和遼東半島,能不能進入大連的港口。

三大戰役,蔣介石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連美國大使司徒雷登都看出來,一個新中國將誕生。他在南京不跟隨蔣介石南逃,並建議美國調整政策;蘇聯大使羅申卻和國民黨一起跑到廣州,史達林還建議國共劃江而治。

史達林考慮的完全是蘇聯的利益,他想保證蘇聯搶到的東北利益。這時,羅斯福當時的「陷阱」起作用了:蘇聯霸占東北利益,中國怎麼可能和他好好相處。

實際上,羅斯福同意了蘇聯對東北的貪婪想法,真符合《戰國策》裡說的:「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美國本來就和蘇聯不是一路人,他們為了打擊德國才暫時成為同盟;而收拾蘇聯是早晚的事,所以,利用蘇聯當時的貪婪,在他們的地緣方向挖個坑。

四、中蘇交惡,是蘇聯在外交上最大的失敗

新中國1949年10月成立,12月偉人就到蘇聯訪問,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的第一次出訪。爭吵也好、交涉也好,偉人在蘇聯停留兩個多月;為了國家,偉人據理力爭。

終於在1950年2月14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取代了以前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隨後,朝鮮半島戰事突發,朝鮮明顯打不過美軍,眼看著局勢變壞,蘇聯並沒有出兵。如果美軍占領半島,蘇軍完全可以以維護戰後秩序的名義陳兵鴨綠江北岸,滿滿的國際道義。。

如果這樣,東北還怎麼收回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打滅了美軍的狂妄,打出了一個有利的局面。

中蘇兩國本應該是最容易結成牢固同盟的,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是二戰戰勝國,但是,就是因為沙皇時期的貪婪,「雅爾達協議」的不公不義,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造成兩國後來的交惡。

而中蘇交惡對蘇聯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在冷戰時期,既要在西邊面對北約的壓力,東方還非常不穩定。


任何有頭腦的人也不會讓國家處於如此的境地,蘇聯就這麼幹了,還不斷示強。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人復盤當年的情況,他們發現:

1、如果羅斯福在德黑蘭堅持一樣,像拒絕史達林對東歐的要求一樣,拒絕史達林對東方的想法,也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中國也是二戰同盟國;畢竟史達林已經同意了「開羅宣言」。

但羅斯福居然同意了,還在臨死前把這些貪婪的要求寫進了「雅爾達協定」,造成蘇聯與東方大國不可逆地交惡。

2、隨後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都沒有辦法改變這種交惡的局面。

莫斯科奧運會,因為蘇聯侵略阿富汗,許多西方國家拒絕參加。但蘇聯並不在乎,冷戰時期,雙方互不支持很正常;但是同為社會主義的大國不參加,是蘇聯最受傷的。

3、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冷戰壓力太大,而蘇聯東西兩個方向都不穩定,是他們輸掉冷戰的主要原因。

如同二戰時的熱戰,蘇聯想盡辦法也要和日本簽一個「日蘇中立條約」,從而可以放心大膽地在西線打擊納粹德國。

總之,蘇聯在冷戰中最大的失誤是沒有維護好與東方大國的關係,造成自己的地緣戰略惡化;

而這種交惡是羅斯福在幾次「巨頭會議」時,不置可否的做法,刺激了蘇聯的貪婪。

「德不孤,必有鄰」,俄羅斯人還真的該學學「論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