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白送還倒貼錢!美歐兩地天然氣現貨價格跌入負值,能源危機解除了嗎?

華夏時報 發佈 2022-10-27T16:16:25.556310+00:00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歐地區天然氣價格一度持續暴漲,但近期一些地方的天然氣價格卻大幅回落,甚至出現負價現象。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葉青 北京報導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歐地區天然氣價格一度持續暴漲,但近期一些地方的天然氣價格卻大幅回落,甚至出現負價現象。

據了解,當地時間10月25日,美國西德克薩斯二疊紀盆地的瓦哈樞紐(Waha hub)的隔日交付天然氣價格一度下跌至負2美元每英熱單位。一周前的氣價為5美元每英熱單位。

美國天然氣現貨價格波動之際,近期歐洲天然氣現貨價格也出現大幅回落。當地時間10月24日,歐洲天然氣交易中心荷蘭產權轉移設施(TTF)現貨交易價格一度跌至負值,至負15歐元/兆瓦時,為有史以來的最低價格。

背後發生了什麼,歐洲能源危機解除了嗎?

美、歐負氣價原因不同

10月25日,美國西德克薩斯二疊紀盆地的瓦哈樞紐的隔日交付天然氣價格一度下跌至負2美元每英熱單位。對於天然氣價格出現負值,丹佛風險管理公司的高級策略師菲利普斯表示,除了近期氣候偏暖外,美國監管機構限制了天然氣生產商在燃除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量,這也是供應過剩的原因之一。

菲利普斯表示,監管機構以及一些公司自身對燃除天然氣的限制,已迫使現貨市場出現負增長,賣家在拼命尋找天然氣出口。據記者了解,德克薩斯州二疊紀盆地的大部分天然氣生產都是伴生氣,即原油開採中產生的副產品。當管道被填滿無法處理更多的天然氣時,企業通常會燒掉多餘天然氣,這樣他們就不必減少或停止石油生產。

而且該產地長期存在管道容量不足問題,近期價格暴跌與北美最大的能源基礎設施公司金德摩根公司(Kinder Morgan)旗下兩條關鍵輸氣管道的維修計劃有關。不過,雖然天然氣現貨價格出現負值,但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天然氣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在5.2美元附近,其主要交割地區在亨利樞紐(Henry Hub)。當前,美國天然氣期貨的遠期合約價格普遍低於近月合約。

歐洲大陸近期天然氣現貨價格也出現大幅回落。當地時間10月24日,歐洲天然氣交易中心荷蘭產權轉移設施(TTF)現貨交易價格一度跌至負值,至負15歐元/兆瓦時,為有史以來的最低價格。

對此,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前戰略規劃總監黃勁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歐洲天然氣價格在幾個月時間從暴漲到暴跌,原因是俄烏衝突。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俄羅斯通過限氣和斷氣反制西方制裁後,歐洲各國一方面實施節能措施,另一方面加大天然氣採購。拜登政府大幅增加LNG液態天然氣出口以支援歐洲。至十月,歐洲天然氣存儲量已達到最高庫容93%的水平,基本緩解了冬天天然氣需求缺口。因此TTF價格開始下跌。

「歐盟在討論天然氣限價,促使多頭獲利離場,助推TTF跌勢。」黃勁文稱。

或許是「負油價」的經歷過於慘痛,此次美國德州天然氣價格跌至負值,引發市場強烈關注。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在2020年在4月15日完成負油價的測試後,國際油價便於2020年4月21日出現-37.63美元的結算價。與此同時,繼允許原油負價格交易後,芝商所又於2020年5月7日宣布,允許部分品種的全球天然氣合約以負價格交易。

中州期貨能化總監王吉帥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天然氣的負價格在歷史上出現過不止一次,由於外輸瓶頸,美國二疊紀盆地儲備在瓦哈中心的天然氣現貨價格在2019年3月22日至4月20日有23天是負價格,最低曾經到過-4.28美元/GJ,所以本次負價格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件。

有觀點認為,負天然氣價格的原因是產量激增導致的該地區天然氣泛濫,這種說法是否合理?

王吉帥表示,產地的天然氣產量增加是事實,泛濫倒不至於。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數據顯示,本次出現負價格的二疊紀盆地,2022年8月的天然氣產量約為144億立方英尺/天,2021年8月的產量為133億立方英尺/天,一年增加了8%。如果考慮美國全國,2022年7月的產量比2021年7月也只是增加了4.7%。

而對於歐洲天然氣交易中心荷蘭產權轉移設施(TTF)現貨交易價格出現負價格,王吉帥稱,這更像是2020年的「負油價」事件,是交割機製造成的,而不是歐洲天然氣整體供過於求導致的,所以絕對不能理解為歐洲已經擺脫了能源危機,尤其是天然氣危機。

王吉帥進一步表示,本次的負價格是指TTF–Next Hour現貨合約,該合約僅僅是TTF所有合約中的一個,代表性有限。10月26日TTF的隔夜合約收於40歐元/兆瓦時,而12月合約收於129.55歐元/兆瓦時,2023年第一季度收於140.5歐元/兆瓦時,2024年第一季度合約收於156.75歐元/兆瓦時。

「歐洲天然氣現貨出現負價格主要是當前歐洲的天然氣庫存處於高位(93%),某些時段可能出現短時間難以找到庫存空間,從而導致價格急速下跌的狀況,這種情況是無法長時間持續的。對於產地來說,如果向外輸送天然氣的基礎設施(比如管道)出現故障,可能導致在設施修復期間的價格急跌,甚至負價格的情況,歷史上並不罕見。」王吉帥稱。

專家:歐洲能源危機並未解除

10月25日,歐盟成員國能源部長在盧森堡舉行會議,商討應對天然氣價格飆升等能源問題,但仍未能就設置天然氣價格上限問題取得突破。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工業和貿易部長約瑟夫·西克拉在會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會議就設置天然氣價格上限展開了討論,但仍有很多不同意見。

據悉,由義大利、波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要求歐盟設置天然氣價格上限,以應對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德國和荷蘭等國則表示反對,認為限制價格可能導致天然氣需求上升、歐盟成員國難以在全球市場上購買到所需的天然氣,繼而影響能源安全。

或許是因為此次歐盟能源部長未就天然氣價格上限達成一致,歐盟能源部長稱將於11月24日再次舉行會議。歐盟委員會負責能源事務的委員卡德麗·西姆松表示,11月會議將推動批准聯合採購天然氣、調整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冬季供應中斷情況下協調分配天然氣供應等緊急措施。

對此,身處英國的格拉斯哥大學亞當斯密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石玉坤表示:「雖然近期歐洲天然氣價格有所回落,但長期來看歐洲的天然氣價格肯定還會有高點出現。現在還處於秋季,氣溫還未正式下降。可以說,歐洲的能源危機沒有完全解決,現在只是比此前預期的要好一些。」

據媒體報導,現在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海岸外,數十艘裝滿液化天然氣(LNG)的巨輪正等待卸貨。據氣候和能源數據分析公司Kayrros大宗商品市場副總裁Augustin Prate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積壓增加的情況持續了大約五到六周。

黃勁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據能源行業諮詢機構Marine Traffic監控,全球641艘LNG運輸船有60艘在歐洲附近海域。由於各港口庫滿,無法裝卸,這些運氣船成為海上流動天然氣庫。運輸船每天消耗油費50萬美元,一個月就是1500萬美元。

「負氣價」如同2020年3月WTI原油「負油價」事件一樣,持有現貨多頭需要負擔高昂的存儲成本,又不能夠卸貨和交割,導致他們寧願貼錢也要把頭寸出讓,以達到止損的目的。

「雖然近期美國天然氣期貨和德州天然氣現貨價格整體都是下跌趨勢,不過,美國供求關係與歐洲不同,美國畢竟是農業第一大國,在化肥生產中大量使用天然氣,這對天然氣價格有一定的支撐。」黃勁文稱。

近期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快速回落,TTF的天然氣指數從8月26日高點下跌68.7%至99.3歐元/兆瓦時,而TTF 1D天然氣期貨的價格更是330歐元/兆瓦時的高點,下跌到10月26日的40歐元/兆瓦時,降幅高達87.8%。

王吉帥稱,就目前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影響天然氣價格的主要因素是天氣。前期由於擔憂俄烏衝突造成的天然氣短缺,歐洲奮力填補天然氣庫存過冬,當前的庫存已經接近95%。最近的天氣預報顯示今年大概率是暖冬,導致需求預期下降,如果11月歐洲的天氣仍然沒有大的寒潮,那麼目前的天然氣「過剩」會持續,從而壓低天然氣的價格。歐洲的能源危機有部分緩解,但是遠遠沒有到解決的程度,即使考慮到近兩個月的急速下跌,TTF天然氣指數仍然位於100歐元/兆瓦時左右的高位,是2018-2020年平均15.5歐元/兆瓦時的6.45倍。

「歐洲海岸線附近有51艘LNG運輸船在等待卸貨,這些船貨保證了短期內歐洲的天然氣供給,歐洲今年的冬天應該是不用挨凍了,只不過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那來年春季和未來兩年呢,如果無法建立穩定多元化的供給來源,一旦遇到極寒天氣,類似的天然氣危機還會捲土重來,那時的歐洲的錢袋子還能支撐足夠的天然氣嗎,這個答案需要歐盟領導層來解答。」王吉帥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