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兒子穿女裝被罵,衣服的性別不該被定義!|| 解X

解x心理 發佈 2022-10-28T21:38:03.764698+00:00

前不久,女星伊能靜發布了一篇小作文,恭喜兒子恩利的作品入圍了蘇富比拍賣行。蘇富比是全世界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知名藝術品拍賣行,被譽為「世界藝術品收藏風向標」。


前不久,女星伊能靜發布了一篇小作文,恭喜兒子恩利的作品入圍了蘇富比拍賣行。



蘇富比是全世界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知名藝術品拍賣行,被譽為「世界藝術品收藏風向標」。


伊能靜激動地表示,兒子是和村上隆、草間彌生、達明赫斯特、奈良美智等一眾當代藝術家來競爭,入圍並成功落錘,確實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評論區也是一致地好評,大家紛紛表示祝賀,並誇讚伊能靜把兒子教育得很優秀。而在這之前,恩利因為 #伊能靜兒子穿女裝# 的談資,引來了不少非議。


TA曾在社交媒體上曬照:大濃妝、戴假髮、V領小黑裙、粉色桃花妝配粉色紗裙......



各種風情萬種的女裝扮相,把TA推到風口浪尖:


「白瞎了哈林的基因里,一個純爺們就這么娘了」;

「有性別認知障礙吧」;

「男女都丑,沒一個正常的」;


吃瓜群眾對著幾張照片瞎編亂造,對一個人言語之間充滿了極大的惡意。


01

男生愛穿女裝,就是有病嗎?


當今社會,在性別表達上,大眾對男性的寬容度遠沒有女性高。女性如果在著裝、喜好、言行等方面偏異性化,會被大家認為「又酷又颯」;而男性,如果表現出女性化的特質,則會被罵「娘娘腔」、「變態」。


這本質還是一種性別偏見。


那麼男性穿女裝就是有病嗎?根據研究發現,男性穿女裝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數並不是因為「有病」。


  • 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和表達


1997年美國一項針對1032名定期變裝的男性進行調研,發現其中172人認為自己是「困在男性身體裡的女性」,所以穿女裝是TA們對自己的性別表達和認同的方式。


  • 對男女性別二元化的反抗


同樣上面的研究,有747名調查者選擇女裝的原因是,認為自己有女性氣質,但TA們也不反對自己的男性性別認同。


圖源:遊民星空


  • 單純覺得女裝好看


還有一些人,選擇穿女裝,純粹是因為女裝更漂亮,TA們的內心並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生理性別的想法。


02

多元性別論:從來不是只有男女


性別,在大眾的認知里「非男即女」,但是不論從醫學、心理學還是其他領域,性別從來不是只有男女這麼簡單。


(1)性別,不僅有生理,還有心理


美國人類學家蓋爾·盧賓(Gayle Rubin)最早提出過「社會性別」的概念,在英語中為"gender",它與"sex"(生理性別)是相對的。「生理性別」指生物身體屬性,而「社會性別」是一種文化構成物,通過社會實踐作用發展而成的雌雄之間的角色、行為、思想和感情特徵方面的差別。


美國「跨性別學生教育資源」機構設計的獨角獸性別光譜自測圖,是目前世界上最普及的性別科普圖。



它對性別的定義包含:


  • 出生分配性別:出生指派性別,即一個人生下來有哪套生殖系統,就被定義為哪種性別;
  • 性別認同:指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認為自己是哪種性別;
  • 性別表達:指一個人想通過自己的外觀,包括服裝、配飾、行為等,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性別;
  • 性傾向、情感傾向:指的是在性或者感情上容易被哪種性別所吸引,簡單說,就是對哪種性別感興趣;


上面提到的後三種性別概念,統稱為「心理性別」。



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TA的心理性別和出生分配性別是一致的,這類人有個專門的學術定義「順性別」;但有很大一部分人,心理性別與生理上不一樣。


(2)人先天具有雙性化的生理和心理


弗洛伊德曾提出過「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TA認為,對人類而言,純粹的男性或者女性,無論是在心理學的意義上還是在生物學的意義,都是找不到的。


榮格也提出過兩種重要原型: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阿尼瑪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則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


同樣說明了,人類先天就具有雙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在社會調查的一系列數據中,明確表明自己「雙性化」的人不在少數。


在蘇州大學高校的研究課題「大學生性別角色形成」中,調查覆蓋全國東、中、西部 27 所不同高校,歷時一年。調查結果顯示:其中 33% 的被調查大學生顯示為「雙性化」性別類型。而在這三分之一的「雙性化」大學生群體中,研究發現 90% 在各項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


另外,在很多場合下,具有男女雙性化氣質的人,甚至比具有性別定型氣質的人表現更出色,這一點也有心理實驗數據證明。



梅蘭芳


03

衣服的性別,誰定義的?


正因為有了男女性別的二元化概念,社會按照這一概念制定了一系列規範,繼而人們對一些違背男性氣質的行為產生偏見。


(1)社會制定人們穿衣的準則


隱性的穿衣規則,是社會制定的穿衣標準,而這一準則一直在變。


如今專屬女性的高跟鞋、絲襪、假髮等等,在中世紀的歐洲,可都是男性的單品,而且是上層社會男性才能擁有的權益。


比如,在那張路易十四的經典世界名畫中,可以看到路易十四披著鳶尾花的天鵝絨、一雙猩紅色的高跟鞋,待著濃密的假髮、穿著白色吊帶絲襪......



而關於衣服的顏色,拿傳統認知里「男孩藍色,女孩粉色」來說,在18世紀,粉色和藍色一直是上層階級男孩女孩制服的流行色,並沒有限定女孩穿粉色,男孩穿藍色。


直到20世紀40年代,零售商們才確立「女孩穿粉色」的規則。到了7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女性們開始反對粉色及女性特徵明顯的服飾,藍色又占了上風。


所以,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顏色,是人為定義的,沒有天生就屬於哪種性別一說。


(2)父母影響孩子的性別認知


性別是一種社會構建,家長、老師、同伴和媒體的影響,共同塑造的概念。


之前在美國,一個11歲的陽光男孩Michael,因為是小馬寶莉的粉絲,在學校遭到排擠霸凌。小馬寶莉是一部面向6-11歲女孩的動畫片,男孩因坦誠自己的愛好,成為周圍人的笑柄。Michael的經歷甚至掀起一場紋身運動,大家在社交媒體紛紛曬出小馬紋身來支持Michael。



可見,周圍環境的力量有多大。尤其父母,對孩子性別認知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


最明顯的一個途徑就是:給兒子和女兒買不同的服裝、玩具等。女孩通常被打扮成粉色、可愛的裝扮(頭上還會系一個發卡),而男孩則會被穿藍色的衣服。(Bussey,2013;Pomerleau et al., 1990)


大人給孩子買的玩具也一樣,基本都是帶有典型性別特徵的,即使是小孩要求買那些跨性別的玩具,也會被家長制止。比如女孩子的玩具基本是芭比娃娃、毛絨玩具等,而男孩則多是汽車、恐龍、運動器械和工具等等。(Etaugh & Liss, 1992;Inman &Cardella, 2015;Karraker & Hartley, 2007)



在多方面的馴化下,人們得出結論:正常的女孩子就是喜歡女孩子喜歡的那些,男孩子也一樣。


04

打破性別男女二元論,在慢慢進步


世界上在對多元性別的認可一直有爭議,但近些年,西方文化已經開始接受「性別不僅僅是一個二元結構」的觀點。


比如,2013年德國,通過一項法律,允許在生殖特徵不明確的情況下,將兒童視作非男也非女。2014年澳大利亞,在法律上承認了第三種「非特定」性別。


同樣在2014年,臉書(Facebook)在美國開始提供56種性別選項,包括「跨性別者」和「雙性人」(Singer & Deschamps, 2017)。2016年,蘋果公司在ios 10中更新了具有更多性別選擇和性別多樣化的表情。同年,臉書公司的社交聊天工具Messenger中,也更新了更加體現性別多樣化的表情。



另一個相關的變化是用中性語言,代替性別化語言的運動。例如,用代詞「ze」代替「he」和「she」,以及用「hir」代替「her」或「his」(Liben, 2016)。


不僅僅是對性別概念的模糊化,在自我表達層面,人們的穿衣也越來越自由。


尤其是在引領大眾穿衣的時尚界,T台上男裝女裝已經非常相似,中性、甚至無性別的雌雄同體的穿著,已經不再是小眾。


在2022年初男裝周期 Thom Browne 秀上,還出現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造型:一位模特穿著前面西裝、後面婚紗的「和自己結婚」的壓軸造型出場。而且在這場秀上,所有的男模特都是穿高跟鞋出場的。



可見大家的思想也越來越開化。


就像恩利在媒體上說的那樣,布料和服飾不應該用來定義什麼,每個人每天都在裝飾自我,這是一種自我探索,也是一種做自己的主張。



寫在最後


都2022年,什麼「男不男、女不女」之類的觀念,真的該從文明社會中一步步退場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變化的、複雜的個體,而在社會的必然和偶然中,一步步探索自我的存在。


「穿裙子」、「化妝」、「喜歡女孩氣質的東西」並不能完全定義一個人,「娘」或者「爺兒們」也不能做暴力的切割定義。


這與審美無關、與性別無關,因為人本身就是大於性別的存在。


References:

——————

[1]Grayson Perry, translated by Zhang Yan and Xu Min, the decline of men, Hunan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June 2020


作者:KK

排版:KK


拿9500萬人的痛苦玩梗,一點都不好笑 || 解X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解X心理】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