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說法太牽強,「是人」「斯人」不僅屬於學術專家更屬於大眾

三水三心 發佈 2022-10-29T07:49:22.935950+00:00

引發全網關注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繼續在發酵。我詢問過多名當年的學生,無論當年語文成績是否優秀,他們幾乎眾口一詞,說我教他們的時候就是「斯人」,弄得我差點都信了。

引發全網關注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繼續在發酵。我詢問過多名當年的學生,無論當年語文成績是否優秀,他們幾乎眾口一詞,說我教他們的時候就是「斯人」,弄得我差點都信了。

確實,很多書法作品都寫的是「斯人」,就連頭條的發文助手,也自動將「是人」判斷為錯誤,提醒修改!

萬能的網友也找到了教材中的證據,據「新湖南」報導,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的語文教材9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中,都曾出現過「斯人」。

但我查閱了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9年級並沒有選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而在8年級上冊中有這一篇課文,標題是《<孟子>兩章》,其中有「生於憂患」一文。但我沒有找到原文,不知道用的是「是人」還是「斯人」。

隨後,一些專家也介入到討論之中。而著名的人文學者、百家講壇的知名嘉賓于丹,則聲稱「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於學術領域的研討。大眾只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就好,這是文化真正的意義」。

其實,作為文化學者,關注文化,也就是這篇文章重點要揭示的道理,毫無瑕疵,但她所謂的「考據意義不大」「學術領域的研討」「大眾只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的說法,就顯得偏頗了。

首先,「是」和「斯」並不完全屬於考據學,而更多歸屬於漢語言文字學。

從版本的角度來說,確實是考據。但很顯然,絕大多數版本,都是「是人」,這是毋庸爭論的事實。

而從漢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來說,「是」和「斯」雖然大體相同,但兩者還是存在細微的差別。古人在使用的時候,雖不一定是刻意為之,卻不自覺在對此進行區別。而隨著漢字越來越豐富,表情達意也就越發精細。

比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承接上文,指的就是「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這樣的人」,請注意,並非僅僅指代這六個人,而是「像他們一樣的人」。也就是說,「是」作為指示代詞,指代的範圍更廣泛一些。

孤證不立,我們不妨再舉幾個例子。《詩·小雅·賓之初筵》中有「醉而不出,是謂伐德」,意思就是「如果醉了不退出,這樣的行為叫敗壞了道德」(看來,古人都很在意酒德)。再比如賈誼的《論積貯疏》,中間有「安有為天下阽(yán)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後來這句話演化為一個成語「阽危不驚」,意思為「處在危險的形勢下而不驚慌」),「若是」就是「像這樣」。

而「斯」自帶的內容則比較具體,針對性很強。比如,范仲淹的經典名篇《岳陽樓記》中有「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斯」的意思也是「這」,指的就是岳陽樓。還有「斯人已逝」,這裡的「斯人」,指的就是死去的那個人,指代很明確,並非死去的那些人。

學語文,要真正弄懂,就要搞清楚這中間的細微差別。于丹此言,是不是顯得偏頗呢?

至於人們為什麼會把「是人」記成「斯人」,我寫了一篇文章天降大任究竟是給「是人」還是「斯人」?最全面的分析來了,做了自認為比較全面的分析,歡迎點擊閱讀。

其次,普通大眾也可以參與學術討論,高手在民間啊

于丹所謂「應該屬於學術領域的研討,大眾只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就好」的背後,有一種文人、專家、學者的優越感,看不起一般民眾。

事實上,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一般的人也有這個學術素養來參與討論,更何況,這種討論,並非完全屬於學術——是個中學生都學過,憑什麼不能討論?

我雖然是學漢語言文學、教漢語言文學的,但從來不認為我們這個學科有多專業(前些年還算是專業),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人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比我們高,文學修養比我們強,甚至有些人看的書比我們多得多——有什麼值得如此高高在上的呢?

最後,結果不重要,我們不妨把這次討論,當做人生的回憶與古代文化的再普及

于丹的話雖然偏頗,但我還是贊同她「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的觀點。因為讀文章,學知識,要掌握的是核心要義。從讀書的角度來說,「不求甚解」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很多人將這個成語認為是貶義詞,其實本義是褒義),也就是不要在一字一詞上下功夫,不要成為「尋章摘句」的老雕蟲,而要學其要旨。

但我個人還認為,這應該成為一堂人生的回憶課。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學畢業後,除了輔導孩子,基本上再也不會碰教科書,以這次討論為契機,讓更多的人回憶起自己的青蔥歲月,想想自己當年的讀書生活,豈不是一件妙事?

同時,這次討論,也可以成為一場古代文化的討論課、普及課。在追問究竟是「是人」還是「斯人」的過程中,會大量地查閱資料,很多人甚至會翻出塵封多年的教科書,這不就是一場文化的討論課、再普及嗎?

總之,從語言文字的角度,我們要搞清楚究竟是哪個字,但一般而言,畢竟,考試的時候,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而對於我們而言,最後是「是」還是「斯」並不重要,意識到人生需要磨礪、而在經受住磨礪之後的人生,才更加精彩。我想,這已經超越文字文學,成為一種精神的大餐和心理的撫慰劑了——這是文學的魅力,更是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魅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