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候鳥南飛時,廣州白雲山成為「邂逅」猛禽的好去處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10-29T18:56:01.946681+00:00

近期,廣州白雲山摩星嶺、龍虎崗一帶憑藉著高海拔的優勢,成為了觀鳥愛好者們觀察猛禽高飛的絕佳去處。短短一上午,志願者們就目擊並記錄到包括蛇雕,白腹鷂,鵲鷂,普通鵟,鳳頭鷹,鳳頭蜂鷹,日本松雀鷹,褐冠鵑隼等超過10種珍稀猛禽,出現頻率達數十隻次。

秋高氣爽,候鳥南飛。近期,廣州白雲山摩星嶺、龍虎崗一帶憑藉著高海拔的優勢,成為了觀鳥愛好者們觀察猛禽高飛的絕佳去處。

10月23日,南都記者跟隨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志願者來到白雲山龍虎崗頭觀察拍攝。短短一上午,志願者們就目擊並記錄到包括蛇雕,白腹鷂,鵲鷂,普通鵟,鳳頭鷹,鳳頭蜂鷹,日本松雀鷹,褐冠鵑隼等超過10種珍稀猛禽,出現頻率達數十隻次。

據了解,該協會發起的2022年秋季白雲山猛禽觀測志願活動從9月23日開始至今,已有五次單日觀測到猛禽活動超過100隻次的「百猛日」。有專家指出,猛禽作為食物鏈上層乃至頂端的物種,他們頻繁的出沒意味著白雲山的生態修復與保護有了明顯成效。

白雲山龍虎崗的觀景平台上,志願者們隨時準備「捕捉」飛鳥的身影。(南都記者 陳卓睿 攝)

短短兩個小時內記錄到7種猛禽出沒

上午10時許,南都記者來到位於白雲山龍虎崗頭的觀景平台。當天的天氣極為晴朗,雲層較高,山頂上吹著和緩的東北風,是適合觀鳥的好天氣。此時的觀景平台早已擠滿了前來觀測猛禽的志願者們,數十支長焦鏡頭對著湛藍色的天空,隨時準備用鏡頭「捕捉」猛禽飛翔的英姿。

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會員,珠海市觀鳥協會鳥類調查部主任陳什旺就是其中的一員。他表示,自己是在9點40左右來到龍虎崗的觀景台,在20分鐘裡,他就已經拍到了蛇雕、普通鵟等多種猛禽的照片。

在龍虎崗周邊,猛禽的出沒較為頻繁。南都記者在現場注意到,相隔5-10分鐘就有猛禽出現。它們有的在雲端不斷地盤旋,有的以極快的速度從人們的視線中一閃而過。

日本松雀鷹。(陳什旺 攝)

事實上,要準確發現並拍攝猛禽的飛行瞬間並非易事。由於當天日照較為猛烈,猛禽飛在高空,有時僅僅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黑點。南都記者親測,抬頭僅憑肉眼搜索,有時很難發現高飛的猛禽,且時間一長,眼睛就會非常難受。

鳳頭鷹。(陳什旺 攝)

不過,這難不倒擁有多年觀鳥經驗的陳什旺,只見他快速用肉眼鎖定猛禽的活動方位,抬手摁下快門,一隻猛禽在空中滑翔的身姿就被鏡頭定格了下來。在拍下來後,陳什旺快速地通過猛禽的整體輪廓、翼指、翼形和尾形、頭胸腹以及尾部的花紋、飛行方式等綜合判斷,這是一隻鵲鷂。

鵲鷂。(陳什旺 攝)

從上午10點至中午12點,短短兩個小時內陳什旺和其他志願者們就拍攝到了蛇雕、白腹鷂、鵲鷂、普通鵟、鳳頭鷹、鳳頭蜂鷹、日本松雀鷹、褐冠鵑隼共7種猛禽;此外,一些路過的小鳥例如金腰燕、小白腰雨燕、赤紅山椒鳥、紅耳鵯、叉尾太陽鳥、鴝姬鶲等同樣被拍攝到。

赤紅山椒鳥。(陳什旺 攝)

當天的拍攝,只是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在今年發起的2022年秋季白雲山猛禽觀測志願活動的一個小片段。據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秘書長甄軍介紹,活動從9月23日開始至今已有一月,參與活動的志願者和觀鳥愛好者逾千人次。目前共有不下五次單日觀測到猛禽活動超過100隻次的「百猛日」,其中10月20日單日觀測到猛禽活動高達297隻次。「我們發現,由於白雲山獨特的資源優勢,這裡已成為廣州市猛禽觀察的首選之地。」甄軍說。

專家:猛禽頻頻出沒反映出生態修復與候鳥保護的有效性

那麼,為何秋季白雲山上猛禽出沒如此頻繁?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慧建告訴南都記者,猛禽的出沒與近期候鳥南遷和白雲山的地理條件、生態修復等因素息息相關。

胡慧建表示,猛禽泛指兇猛的掠食性或食腐性鳥類,例如鷹、鵟、雕、隼、鷂、鴞、鶚等等,通常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粗壯有力的喙和腳爪,善於捕捉其他的小鳥及動物,屬於食物鏈上層乃至頂端的物種,通常會有在高空飛行的習性。

「高飛對猛禽而言,一方面是有利於隱藏自己,另一方面是猛禽在高處可利用優秀的視野搜索食物並發起攻擊。」胡慧建認為,白雲山間較為強盛的上升氣流也為猛禽的高飛帶來了很好的助力。

從具體分類來看,胡慧建表示現階段出現在白雲山上空的猛禽大致可分為留鳥和候鳥。除了蛇雕、黑耳鳶等留鳥以外,許多猛禽往往會緊隨著食物鏈當中一部分小型鳥類往南遷徙。

廣州本地留鳥蛇雕。(陳什旺 攝)

「猛禽尤其是候鳥類的猛禽多了,這就意味著有兩方面呈現出總體向好的趨勢。」胡慧建認為,白雲山經過對本地闊葉林的修復與改造,使得山上的生物多樣性大大增加。「以往我們在白雲山一年裡最多只能統計出約60種鳥類,但近年來,在白雲山上一年統計出超過150種鳥類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南遷的猛禽就可以在白雲山的大環境裡獲得更多的食物,使白雲山成為猛禽遷徙的『服務區』或落腳點,體現出當地顯著的生態修復成效。」

另一方面,猛禽與其他候鳥不斷增加的出沒頻次也體現出國家對候鳥遷徙沿線的有力保護。胡慧建指出,由於各地執法力度加大,候鳥遷徙沿途受到非法捕獵的風險大大降低,超過70%的候鳥能安全抵達目的地。

此外,胡慧建認為,當今人們對鳥類的認知也逐步經歷了「怎麼吃」到「怎麼觀察」的轉變。「相信在未來,市民們將會有更多發現與記錄猛禽的機會。」胡慧建如是說。

采寫:南都記者 陳卓睿

攝影:陳什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