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三教歷史性的統一可彌補西方文化不足,抗衡西方文明的衝擊

文旅觀察者 發佈 2022-10-30T09:36:12.625217+00:00

南老師的履歷,可能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內容,跟歷史上那些留下名字的帝王將相比起來,一個少將參議的頭銜,當過教授,修過鐵路,參與過國共統一密談…


第二我想談談南老師的事業

南老師的履歷,可能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內容,跟歷史上那些留下名字的帝王將相比起來,一個少將參議的頭銜,當過教授,修過鐵路,參與過國共統一密談……並不能算出彩;他也不是科學家,發明過改變人類歷史的重要技術、基礎理論。

但是這中間細參又頗為可觀,比如以一少將參議頭銜,請假需要找當時總統蔣介石面批;當教授不側重於學術而志在千秋;修鐵路以一介平民書生主導為中國國情下的唯一;國共密談貢獻史冊未有之和統智慧;面對當代科技之先進提出超越科技目前範圍的古代經驗……

可見南老師雖「挾王霸縱橫之術」,但他的事業目標並非常情可測,他在解釋事業時說得很明白:「舉而措之天下之民之謂事業」!他說:「所謂一個事業,就是這件事情做了,起碼影響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千秋萬世。真正好的東西,要有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千秋萬代,人家還捨不得丟,那才叫做事業」。他拿來舉例的通常只有像釋迦牟尼、孔子或者耶穌等人,他講:「在地球沒有毀滅以前,他們的大名就永遠存在,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因為他們對人類有了貢獻,這樣才叫千秋大業,是另一種事業,絕不是你做官的權力所能比擬的。一個人當了皇帝,就算統治全世界,最多也不會超過幾十年就過去了」。這些話都是南老師學問所體現出來的格局,從初心發願,到每一步的人生軌跡,都體現出他踏踏實實地在做這番事業,這也才是他真正要做的事業。

南老師有句經常引用的名言「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他所計較的是天下黎民,這也是每一位從山河破碎,任人欺辱的時代走出來的前輩先驅的共願。不同的是革命家們締造了新的社會,而他則心心念念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接續,他探索的是超越「歷史興亡周期率」的人走的大道。

誠如他的名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亡了可以再來,文化亡了就真的亡了。他是真的傳道,傳真的道。而且,我們不要光局限於21世紀我們看到的資訊跟感受到的文化氛圍,我們需要將時間往前追溯,這樣才能明了他「一生志業在天心」的堅定不易。

起碼在1942年,他這個事業很早就確定了,20多歲悟道後,他孤身削髮,去峨眉閱藏,當時便是為接續與弘揚文化做準備。在山上充滿傳奇色彩的施食,更是當眾表態要扶持儒釋道三家文化。在「楊柳千條盡向西」的年代,他很早就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式微,看到了這種式微背後的風險,以及這種式微的根源所在,他用一生的歲月致力於此,要挽救文化,挽救民族。

他用的方式,跟梁啓超、章太炎、王國維、辜鴻銘、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馮友蘭等等都不一樣,他是跨越了兩千多年,直接聖源,同時將儒釋道三家核心學問、奧秘證到、保任,徹底弄明白了,真正化為己有以後才重新入世。按照莊子的意見,南老師當是經歷了《逍遙遊》、證得了《齊物論》、成就了《養生主》、懂得了《人間世》、修到了《德充符》、圓滿了《大宗師》、方才入世時時刻刻《應帝王》,去面對我們這群爺。因此,我們當以傳承和接續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人物,以大歷史的眼光看待南老師的事業。這當然是個大問題,不是短短几句話的感受跟比較能夠成立,面對這樣不世出的人物,我們很容易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南老師常說書非秦漢以上不讀,原因是秦末文化出現斷層,雖然董仲舒將儒家文化重演,但那更多出於政治需要,出發點就不一樣,而且也只是突出儒家;也有人將隋末的大儒王通拿來比較,王通在弟子的成就方面,確實與南老師相似,執師禮者兩朝重臣、能人皆有,但當年傳統文化並未出現嚴重的傳承危機;還有人以王陽明為例,指出大家同是悟道後建功立業,王的事功似乎更靚眼,不僅有軍功,還有開創心學的大事業。兩者都是修行人,王陽明的悟道程度,心學數百年的功過、流弊,歷代先賢,包括南老師也都闡述過,從歷史沿革來看,是儒釋道三家合流的一個過程,心學並不究竟。因此這些歷史上在世間大名鼎鼎的人物,與南老師的事業來比,還是有很大不同。

出世俗的呢?比如玄奘,比如禪宗各位祖師、道家各路神仙,在個人修證上非常了不起,弘法利生、代代相傳,他們傳承的是佛道兩家的法脈。雖不乏在俗世有影響力的大居士,但通常還是在傳統文化輝煌的時代,與近現代不可同日而語。三家在歷史的亂流中不斷融合,有理學、有心學,有用佛法闡述儒家經典,也有道家尊崇佛家經典,最終為南老師在三教來回穿梭,相互印證打下了基礎。到了近代,三家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連帶諸子諸賢都被打倒了,西方文化迅速占領我們的頭腦;不僅是從意識形態上改變,而且社會形態的土壤也被剷除了,比如說家國體系的解體,人的原子化、物化,都足以讓文化土壤隨之改變。

略言之,從文化傳承的時代背景來看,南老師所在的時代跟歷史上最相似的是春秋戰國,他自己也常講現代世界是春秋戰國的放大版,從文化背景來看,更是相似。比如孔子常說他當時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一方面是生產力發展,原有封建制度在向新的郡縣制集權形式過渡,原有文化策源地的周王室名存實亡,上層建築的逐漸變化導致了文化的變化,孔子還特別感慨:「微管仲,吾其被(pī)髪左衽矣」,可見即便是與異民族的文化鬥爭,華夏文化也幾乎命懸一線;近代何嘗不是如此?從清帝國向民主共和過渡,開啟的時代變化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衝突加劇,被動挨打的現實讓原有文化遭遇質疑和唾棄,全盤西化甚至消滅漢字也曾擺上日程

另一方面,人們的社會生活好像沒變,但又確實都變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們思維、行為方式都在改變,連器物、文字都是如此。

比如我們熟悉的曹劌論戰,突破了傳統的貴族戰爭規矩,田忌賽馬挑戰了傳統的競爭模式,就像當代歌詞唱的「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在當時都令人目瞪口呆,後世卻覺得很正常。仗還在打,舞還在跳,但打仗的規則、跳舞的花樣在變,這便是文化思想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個人如此,社會也是如此,文化思想一變,整個社會必然悄然轉向。在大爭之世,文化思想也逐步迎來所謂軸心時代,這顯然也不會局限於文本,而是每個人的生活,是每個人面對問題、矛盾時候自然而然的認知和選擇,這才是文化,這才是南老師註解《論語》等經典,是他接續傳統文化的生命源泉。禮失而求諸於野,野就不是精英,不是貴族,不是象牙塔,野就在民間,甚至就是每個人日用而不知的那一部分。孔子時代,周公當年整理的文化也是像南老師時代的傳統文化那樣,不絕如縷,像要斷了,又似乎還有絲絲縷縷的聯繫,所以南老師的事業對標的是孔子,這是時代使然,也是他個人的事功使然。

南老師和孔子的事業可以類比的主要的相似點有以下幾個:

1、兩者都在傳統文化不絕如縷的時代肩負起整理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他們的發心、初心都在文化,這文化都不是皓首窮經的知識和學術,更非功名利祿,而是和生民性命福祉密切相關的學問。

這點很重要!古往今來太多人都是因為個人名利慾望或者單純工作需要而做學問,即便搏得身前身後大名,也是和兩人情況大有不同。孔子同時代有老子這樣的高人,也有少正卯這樣的學術和政治明星,但他們的初心、事業都與孔子不同。南老師同時代也同樣有很多大師,有太多人著作等身,但論對文化的接續、弘揚,沒有人能像南老師這樣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取得如此的成就。孔子的事業備受磨難,哪怕沒吃的快要餓死了也依然初心不變,南老師同樣如此,曾經生活窘迫,卻冒著風險借錢也要辦學。甚至典當了有限的物品,也不能讓學生餓著肚子聽課。

孔子意識到當時的「傳統」文化將在變亂中逐漸毀滅,便著手整理、接續、傳承。他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直言就是上溯周公,他所倡導的仁、義、理、智、信等等,是為整個人類社會謀出路;南老師整理傳統文化的特質在於注重心脈,他寫《禪海蠡測》詳細介紹了禪宗,白話註解了《楞嚴經》、《楞伽經》,講解大量佛經,讓我們更方便明白地了解佛家的世界觀以及生命修行的方法和次第,補充了我們民族原初文化中缺少的相關詳細內容和邏輯。雖說他不是這樣做的第一人,但一定是最為系統,最為詳實的人,也是最能讓最廣泛的當代人所接受的人。

他跳出宗教桎梏,將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子思等聖賢的著作重新解讀一番,貫通起佛陀、孔孟、周公乃至堯舜禹、黃帝之道,儒釋道三家平等互補,給我們展示了道,真正落實了道乃天下之公道,令傳統文化的道統得以揭示和傳續。

同時,他還彙編了《正統謀略學》、《兒童經典誦讀系列》,講解並實踐了文學、藝術、軍事、術數、縱橫術、經營管理、兒童教育、中醫、太極拳、丹道等等內容,他所做的,誠然是琳琅滿目,非常人可及。一切的核心不是頑固地守舊,留戀遠古傳說中的美好,正如他的願望都是向前看:開拓人類走的大道。南老師的行為類似孔子述而不作,卻又和孔子一樣,完整系統地形成了對傳統的繼承,並且能夠讓最廣泛的人接受,得到潛移默化。

2、兩者所傳承的傳統文化都有其核心,但又不局限於此核心。無論是孔子的仁還是南老師說的生命科學,種種強調歸根結底是統一的,需要內外修養的統一,用古詞來講便是「道」。

他們留下的作品就像他們的化身,表達著他們的學問,蘊含著他們的精神,充沛著他們生命的能量,洋溢在每個角落。孔子用仁等等的概念闡明周公及其以上中華道統的一以貫之,用六經充實了上溯堯舜以及黃帝的精義;南老師用生命科學等等概念闡明了孔孟老莊之道的重要核心,用儒釋道的經典註解充實並復活了孔孟及其上溯至周公堯舜乃至黃帝的心脈。

張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孔子和南老師身上是可以得到實際驗證的。孔子的核心地位已然有歷史做腳註,南老師的歷史地位,如果僅從修證加學術研究和推廣的複合要求而言,無論是往上追溯還是同時代,確也鳳毛麟角,至於往後看,短時間要再出一個南老師,難!

3、兩者都是「棲棲一代中」,但卻以一己之力,貫通朝堂和民間。

孔子在魯國當過官,後來一生不得重用,但他門下三千弟子,都是仰慕孔子而主動求學,很多學生位高權重,或者富甲一方,無論是政府高層還是平民百姓,都希望有幸得到他的指點,他目光如炬,智慧熾然,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政府高層關注;

南老師也不遑多讓,早年也接近權力中樞,他雖在朝無位,但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大陸,乃至國外,也是弟子無數,其中位高權重,或者富甲一方者比比皆是,無論是政府高層還是平民百姓,也都希望有幸得到他的指點,他同樣目光如炬,智慧熾然,一舉一動也會引起政府高層關注。

命理師給南老師的斷語頗可為證:身無分文卻富可敵國,手無金印卻權傾天下,這與素王孔子也是極為類似。南老師說孔子真想要政權,他能做得到,所以楚國甚至都害怕他入境,反觀南老師,儘管他無此想法,但蔣經國也感受到了威脅,逼得南老師遠渡重洋,又被號稱「人類燈塔」的美國政府派員監控。

縱觀有史以來的名人,還有幾位是相似的呢?南老師說孔子這樣的聖賢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來應世,南老師自己又何嘗不是呢?有人救個人於危難,有人救時事於危難,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所說的英雄、菩薩,但若救的是人類千秋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物理接觸沾染了色彩,超越物理呢?一段話、一本書都可以影響千秋,何況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文化呢?

4、兩者都從事教育,都是有教無類,都是扭轉局面,將文化事業開創了新氣象。孔子從事教育,是那個時代將廟堂貴族之學傳播到民間的「去中心化」,南老師秉承「道乃天下之公道」的理念,將古代只有少數精英或者特殊群體掌握的學問趁著教育普及化的大勢播向民間,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然而去中心化通常會走向他的反面,人們會自動尋找到某個中心,無論是學問還是代表學問權威的個體,在古代是回溯到了孔子,近二十年探尋民國大師也含有這種因素。

孔子所傳抓住了智慧之本,學生們按照各自特長或職業發展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之別,再傳弟子則更是大開風氣,又敷衍、影響了道、法、儒、墨、名、農、雜、縱橫、陰陽等諸子百家。「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孔子傳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雖然後世將其改頭換面形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文化,但為什麼後世不選其他諸子或者另立國家意志來作為文化核心?孔子集大成的文化生命力才是根本原因。孔子表達的不只是知識,不只是觀點,也不是泛道德,而是生活、是生命隨緣而化的理想狀態,是智慧之學。他從沒有爭過高低,但高低自現,他從沒有說自己偉大,但偉大就在他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展現。

南老師也同樣如此,他傳授的也正是智慧之學,而且所謂「別裁」、「他說」、「雜說」、「旁通」、「蠡測」……種種書名的後綴,不僅是謙虛,也是去權威、去中心化的展示。南老師尊重每一個人,而不僅是泛泛的人類概念,在他這裡,每個具體的生命都可以有他的特別之處,可以表達他的特點,繁星閃耀,百花齊放,文化才能接上生命的源泉,否則即便孔孟諸賢學問再怎麼鮮活,也只能當作思想史中農耕標本的一環來解剖了。

南老師的學生中有經商的,有從政的,有從軍的,有務農的,有建築師,有藝術家,有教師,也有家庭主婦,總之是各行各業都有,從年齡分,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而且各人還皆有所得。每個人也都在他們各自的崗位上散發著光與熱,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南老師的教育成果,數十年、成千上萬受益者被點亮的心燈匯合起來的光芒,無疑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強大助力。

5、兩者均因時而動,深懂與時相諧,卻為世人甘當中流砥柱。孔子被稱為「聖之時者」,審時度勢,對時代洞若觀火,但他卻抱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寧可「惶惶如喪家之犬」,也要接續和傳承文化,這是他對人類的大悲之心。

南老師也同樣如此。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一生「處半鬼半人之世」,「生於憂患,死於憂患」,同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同樣是大悲大愛。當代社會和孔子時代有很大不同,西方文化已經將傳統文化來來回回切割了無數回,細分了無數科目,因此到南老師這裡不僅不應再分科,反而是需要合,需要眾人扭轉習慣性的理性邏輯的細分,回歸自身生命的總源頭,也回歸傳統文化的總源頭。

例如他一再強調要經史合參,強調文武合一,強調文史哲合一,強調莫著相等等,都是對重建傳統文化傳承從個人觀念、學術判科、思維習慣等等根子上的扭轉。要扭轉這樣小到個人習慣,大到社會慣性的趨勢問題,何其之難?!所以他發掘了三家的寶藏,開出了各種藥方。

正如他在他組建的東西精華協會的宗旨中所言:「要從東方文化中和西方文化中摘『精』取『華』,身體力行之,發揚光大之,挽救思想文化之狂瀾於將傾,導引人類走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和平安樂的大同境界」。這些都是他在期待學生中產生新的賢人,秉承他的大願,繼續為傳統文化而奮鬥,在新的國運顛峰到來前,走出一條人能走的大道,以實現我們傳統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同樣也是他期待每個人都能夠建立自己的人生觀,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過好人生,人人不枉此生。這相較孔子時代,面對滾滾洪流他站在風口浪尖成為中流砥柱又何其相似!若兩人互換年代,人生是否也會高度重疊呢?

正如南老師所言,與生命無關的文化就無法傳承,經南師註解後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等各位祖師們,從平常的生活,到莫測的修行,他們這些前輩就像是重新恢復了生命的活力。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生命的活力與南老師本身也仿佛是融為一體的,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是有不同的效果。至於南老師開創的這波文化事業能夠持續多久,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他自己也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仔細推究,無論有沒有讀過他的書,我們每個人其實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南老師的影響。隨著我國國力的上升,傳統文化,特別是經過南懷瑾老師注入生命力以後的傳統文化,將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傳承,這是可以預見的。

6、兩者均有大成就,用了大慧眼、大手段。南老師註解孔門的《大學》、《中庸》還有《孟子》等書,不僅有儒家傳統的內涵,更也融合講解了生命修行的步驟,雖三教互注自古有之,但在南老師,很多都是他發古人所未發,解今人所不解,補充了《論語》的不足,真正將儒釋道三教完美地作了融合。這種融合絕不是理念上的相洽,而是面對生命根本的一致性。

孔子序《周易》,周流六虛,通達人天,而自稱「知我」也「罪我」的著作《春秋》,一字褒貶,同樣通透人道之學,繼以上達天道,管窺一斑,可知全豹;有學者認定的偽書《楞嚴經》等,連佛門中人亦大受影響,南老師為其正名,原因很簡單,經內文字風格雖或與原典不同,但其意非大成就者不能透,僅列25位菩薩各各修證次第,50種陰魔云云,即便南師也自謙未能全體經驗,但就他所驗證過的,真實無疑

此兩公案便可一窺文字相與實相的不同,如同伯樂相馬,直透本質,忽略表相,得意可以忘形,否則那些經典哪個版本是最原初的?哪段歷史是最真實客觀的?原初的一定最好嗎?最真實的一定是考證出來的嗎?這些可能永無定論。歷史與文化的大伯樂,非孔子、南師這樣的大成就、大慧眼、大手段者不可。

儒釋道三家兩千年爭來斗去,也抄來抄去,最後在這一百年裡,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中,幾乎遭到滅門之災,卻又在南老師這裡真正被統一,絕處逢生了。

假如讀者對儒門修養功夫還不過癮的,那就可以繼續研究南老師著述的其他關於道家、佛家的內容,繼續研究他開出的書單,再一步一步深入,學無止境。

學習南師,就是開啟傳統文化的百寶箱,你想要平靜,他告訴你怎樣平靜;你想要專注,他告訴你怎樣專注;你想要減輕煩惱痛苦,他告訴你怎樣減輕煩惱痛苦;你想要身強體健神具氣足,他告訴你怎樣可以達到;

你想要做事業,他告訴你怎樣才是做事業;你想要發財,他告訴你怎樣才能聚財;你想要競爭,他告訴你怎樣提升謀略;你想要智慧,他給你開啟智慧;你想要家庭和睦,他告訴你怎樣六親孝慈;乃至你想要容光煥發,想要長生久視,想要成仙成佛……只要你想得到,似乎都能從他手上拿到開啟寶藏的金鑰匙,所謂法門無量,所謂多寶地涌,我們通過南老師這位集大成者就能看到傳統文化星光熠熠、其華灼灼。

我們也通過南老師這位站在傳統文化巔峰的人物打開了視野,提升了格局,見識了什麼是聖什麼是賢,什麼是真正的成長成人,什麼是真正的事業、事業心,了解了生命的意義和無意義,懂得了如何在浩瀚無窮的時空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法……

三教歷史性的統一是有它的歷史意義和歷史責任的,這意義便是將中華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每一位華夏兒女能夠受益,讓全人類能夠受益,讓天下有情眾生都能受益;這責任便是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抗衡西方文明的衝擊,完成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這是一個大課題,也就是南老師心心念念要開拓的人走的大道。這條大道最終成型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模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一定是以人為本。科技、制度、知識、觀念等等都是給人用的,以人為本最終的核心還是生命的學問,離不開一個人怎麼生怎麼死,怎麼生活,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保持健康,怎麼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怎麼看待意識和身體,怎麼找到本我……這些學問,南老師都給我們整理好了,這些寶藏,南老師都布施給我們了。

將南老師與孔子並列,一定是有很多反對,孔子生前也飽受爭議,直到漢朝,乃至唐宋才慢慢變為教主走上聖壇,當然如今現代人也不再有傳統的聖賢體系,包括我們在內,自幼接受現代西方批髮式標準化教育的當代人,特別是以成功為目標,以利害為價值的人們,對孔子所謂的聖賢是無感的,對這種偉大光榮正確的稱號甚至是感覺戲謔的,是南老師讓我們感受到了真正的聖人形象,樹立起真正值得效仿的歷史人物,化虛無為實在,那麼平凡又如此偉岸。

南老師也不願當教主或被神聖化,他力求平凡,告訴大家,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在淡而無味的形態中完成。所謂「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數十年間,南老師的日常基本都是公開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戒慎恐懼,不欺暗室,也等於隨時有人監督。他以他的大定力,以他的大願力,真正做到了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分,每一思,每一想,每一言,每一行都凝聚在了他的事業上,大修行人但有散亂昏沉,即時醒覺,南老師隨緣應化的同時也造緣造勢,這種難度非常情可以度量。

所以說,將南老師跟孔子並列,只是放眼到歷史,去看看兩人學問事業的異同,格局的異同,並非是去比較光環和歷史地位,那是千百年後的事。孔子不爭一時,他開創的事業爭到了千秋,南老師所作的事業,就在當代,評說牽扯的因素比較複雜,他自己感慨:「書空咄咄逼人我,彌劫無方喚奈何!」彌劫無方中,他開出了方,他盡了心,也盡了力。若把時空拉長,未來,定不難想見,他將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色彩。

原標題:回首明月在茫茫(二)——紀念南師懷瑾先生辭世十周年

作者:楓橋

來源:江南佛教文化研究學會

關鍵字: